浅析党史融入思政课推动新发展阶段铸魂育人工作

2022-11-14 08:12:20
活力 2022年15期
关键词:党史中国共产党育人

张 颖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昆明 650217)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谈话,重点对近些年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进行总结。学校需要做的就是认真领会精神,严格执行相关方针和政策,切实响应党的号召,跟进党的发展步伐,切实在“大思政”视域下落实利于学生成长与成才的一系列行动。当务之急是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活动,将铸魂育人工作提上日程、落实于明面,并将其视为教育新阶段的重要目标。关于新时期的铸魂育人工作,教育部原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曾表示:“一是在史论结合上讲透理论之道。”“二是在纵横比较中讲深自信之基。”“三是在赓续传统中讲活精神之源。”“四是在生动实践中讲出未来之问。”简而言之,不但要汲取党史研究成果与经验,更要史论结合、重点讲述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站在宏观的视角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奋斗历程和激励人心的主题与思想,切实将党的内在底蕴、风骨和外在精神面貌勾勒出来、论述出来,抓住这一契机,便可以更好地开展育人工作,并于思政教育中取得前所未有的傲然成绩,这也是当下所有教育机构必须认清的现状和必须接受的使命。

一、党史对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党史于思政课而言,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而且这种功能并不单一,可从育人载体功能、育人方法功能、育人导向功能三个方面去剖析和解读。

(一)党史丰富了思政课的育人载体功能

常规的思政课教学载体主要有教材、教学设备、教案等,而党史以其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这些载体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故事、人物、资料、博物馆、纪念馆、影视资料)极大地拓展了思政课的教育载体,丰富了思政课的育人载体功能,使隐性教育代替显性教育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了思政课的育人效果。要培养学生增强意识:一个勇于担当的人就要不断成长、不断强大,去面对挑战和接受挑战,能够挺身而出;一个勇于担当的人就要主动找出问题,并尝试将问题解决,做到迎难而上;一个勇于担当的人就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承受压力,做到负重前行。担当是一种责任,一言一行、一岗一位,都能见责任、见担当。

(二)党史丰富了思政课的育人方法功能

思政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包括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等,这就要求学生对这些根本观点理解、信服、践行。怎么达到以上目的?必须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多管齐下是比较理想的方式。把党史融入思政课,可以使教学由“跟学生讲道理”的方式更多地转向观看影视资料、现场参观、听红色故事、读人物传记等方式,从而丰富思政课的育人方法,确保育人渠道、方法多样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育人水准,育人目标也会达成得更轻松、更顺畅。

(三)党史丰富了思政课的育人导向功能

将党史融入思政课,可以拓宽学生了解与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实践与理论逻辑的空间,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和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伟大的精神,便于学生打开格局、提升智慧,真正成为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另外,将党史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学生坚守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史重要论述,从而肯定党的伟大成就,听从党的领导,维护党的形象,学生于学习中,也会深受启发,深受触动和感染,从而做好个人于国家、社会中的定位,带着自信心、责任感投身社会建设大格局中,为人类进步、民族振兴、国家强盛付出积极的努力,以个人为载体,充分体现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党史融入思政课课程教学的路径探索

将党史融入思政课课程教学需要讲究方式、讲究技巧,若一味地盲目融入,只会产生诸多问题,削弱育人力量,甚至可能会与育人目标背道而驰。为此,相关教师必须积极探索融入路径、实施方法,确保育人工作取得理想的成果。

(一)从党史中感受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壮大的思想武器。实事求是,把它同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勇于创新,积累了丰富的马克思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取得了改革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历史向我们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科学思想指引,代表着正确的发展方向,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学生,必须认可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

学生在学习党史的各种先进理念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至关重要,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让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照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起航之路、转折发展之路和奋进变革之路,从而在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和指引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引自身正确前行。

(二)从党史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做志存高远、崇德向善的时代新人

要使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人乐于奉献、爱党爱国的勇气和信念,感受他们看重群众的利益、不惧各类艰难险阻的精神。

1.学习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坚韧

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人生的各种矛盾,实现有意义的人生。中国共产党人不怕苦、不怕累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百折不挠,浑身上下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奋斗力、精神力,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明特质。在面对重大的挑战与危机时,中国共产党人总能沉着应对、坚强面对,依靠着强大的信念、无比坚定的决心与国家站在一起,解决重大矛盾、消除重大隐患,如此才有了如今的盛世,这些都是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

2.学习中国共产党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要确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科学、崇高的人生追求,引导学生从现在开始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中国共产党人依靠人民,也服务人民,会集中力量办大事、团结一心带领人民前进,形成推动社会主义国家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不管人民群众处于何种灾难时,中国共产党人总能在第一时间冲在前方,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他们的大无畏精神、无私奉献的品质值得当下学生学习、效仿。

3.学习中国共产党人胸怀远大理想,以坚定的信念担当历史大任

要让学生明白,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艰巨、曲折的过程,只有积极投身实践才能实现中国梦,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放飞青春梦想。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与理想始终与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他们将理想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早已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紧紧联系到一起,学生只有具备这样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才能够真正肩负起社会主义发展、国家复兴的重任。

4.学习中国共产党人高尚的道德情操

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着中国人民踏出了理想的发展之路,更携手中国人民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放在首位,倡导树立社会新风,修身自律,保持节操,这些优良的道德品行是当代青年必须继续弘扬和继承的。

(三)从党史中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引导学生培养法治思维

中国共产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便开始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党史的融入使学生了解了党的法治思想,理解全面依法治国,落实全面依法治国。

1.用好历史“变焦镜”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笔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思维”的重要意义。对于学生学历史来说,“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是基本的目的。对于教师而言,丰富的学识、宽阔的胸襟、广阔的视野、贯通的历史逻辑,是一名思政课教师的基本素养。在让学生学习“四史”的同时,思政课教师也应该学习“四史”。思政课集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于一体的特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的历史课程,其教学的目的不是“揪住”某些有争议的历史细节,教学的重点也不在于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一般性描述。思政课教师如果掌握了历史分析的方法,就犹如陈宝生所讲的,等于手持“变焦镜头”,教师的历史积累和功底越厚实,他所持的“变焦镜头”的清晰度就越高,视场角就越宽,成像质量就越高。任课教师使用“变焦镜头”,对于历史回望的距离就远,对于历史成像就看得清、看得细,就会把凭肉眼和一般的眼力看不到、看不清的人或事观察得清、分析得细、研究得透。历史分析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分析方法,它可以让我们的教育对象通过历史来汲取智慧、汇聚力量、总结反思、鼓舞斗志,特别是通过“四史”还可以进一步坚定信念、砥砺品格、不忘初心、涵养精神。

2.用好思想“透视镜”

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教会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还能够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看待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复杂现象,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分析事物的主要矛盾。这种对于社会复杂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分析过程,不是借助于分析仪器、工具完成的,也不是靠着像自然科学一样的实验等方法完成的,而是靠着思想的穿透力。如同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这里的“抽象力”其实就是一种思想的“透视镜”。讲好思政课是想给学生讲清一个道理,即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目的就在于揭示事物本身所带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规律,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

本质规律深藏于事物之中,对于规律的认识本来就需要经历一个从不知到知之不多、再到知之较多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事物的本质有时被各种干扰性因素包围,使得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就仿佛“雾里看花”。人们所拥有的“慧眼”就是思想的分析力和穿透力,而这种能力绝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种学习和实践的积累。拥有了这样的能力,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会只是进行故事、资料的堆砌,就不会仅是现象的描述和单调的举例,这样的教师能够透过现象看到背后的本质,就犹如对弈中的高手,总是能够先于对手、优于对手一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思想深度”。

3.用好时代“反光镜”

讲思政课的最终的目的是让别人相信你所讲的内容,要让别人被你所讲的东西打动。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缘故,人们往往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列入“说教”的范畴,有些学生根本还没有接触到思政课程和思政教师,产生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有时候,思政课教师在讲思政课时,也会遇到让人气馁的情况,教师很认真地准备了课程,很认真地讲授课程,很用心地对待学生,却难逃“学生们我行我素,让老师‘唱独角戏’”的尴尬。遇到这种情况,思政课教师除了坚持不懈、不断积累,不妨尝试一下用好时代的“反光镜”。这里所说的“反光镜”所起到的作用不仅是改变方向的折射,而且起到了“不讲但胜过讲”的效果。

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时候直接讲的效果并不如间接讲,如讲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好,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比较,之后让学生自己判断孰优孰劣,有时候这样比较的效果反而比一般的理论讲授更好。例如,讲党史时,可以融入党的创建与红船精神、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延安岁月与延安精神、抗日战争与民族精神、解放战争与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与国际主义精神、新中国成立30年与爱国创业精神、改革开放与时代创新精神,使学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学校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使命,更要坚守初心,并坚定育才立场,切实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色和圆满地完成,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竭尽全力为民族复兴培育新型人才。要努力把党史运用到思政课程中,使学生入脑、入心,并转化为学生的行动。通过学习,学生能获得基本的政治常识和法律知识,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重难点内容,具备合格人才所需要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从而在形成正确的“五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100年来,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历经风雨,战胜了一次又一次艰难险阻。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从来不缺少奋进力量。从革命年代里打响的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役,到如今的和平社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和挑战,百年来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只会迎难而上、再创辉煌,日后也将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奋进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党史中国共产党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第一次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22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海峡姐妹(2021年12期)2021-01-01 03: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