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路径研究

2022-11-14 08:12:20张丽薇
活力 2022年15期
关键词:建党中国共产党思政

张丽薇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132101)

一、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丰富,四个方面紧密相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中,是作为一个单独层次而存在的,足以证明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性。伟大建党精神源于实践,是对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更是指导未来的精神动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至上观、初心使命观、理想信念观。伟大建党精神是积极的、昂扬的,是引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形态,学习和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目标追求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其指导下,中国人民成功地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坚定不移地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作为目标。人们常说“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中共创始人用实践证明“无政府主义”等一系列指导思想是不符合我国实际的,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在革命时期,我们党也曾走过弯路、犯过错误、迷失方向,但最终还是坚守了理想。伟大建党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共产党先驱们在革命时期创建的,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土壤。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处境艰难,时刻都面临着生命的危险,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革命成功,就是因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临新的风险与挑战,更需要坚守理想信念不动摇。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比行之。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己的初心使命。在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根据社会现实情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现在的“三权分置”政策,每一次政策的改变和调整都是为了解人民之忧。为了使全体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党带领人民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为了兑现向人民许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的诺言,我们党开启了“精准扶贫”之路,“五级书记”抓扶贫,终于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足以看出党中央对人民的重视。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质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走过百年,历经磨难却更攀高峰,就是因为共产党人有着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创造了今天的中国。在建党初期,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的领导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大批共产党员在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路上牺牲了,但他们直到牺牲那一刻也在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战火不断,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从1921年到1949年,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有370多万人。在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中,超过19.7万的战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涌现出了一大批像李延年、杨根思这样的英雄人物。在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首的共产党人实行了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伟大决策,有力地促进了祖国统一,涌现出了于敏、孔繁森、袁隆平等对中国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进入新时代,中国面临三大攻坚战,每一个任务都困难重重,但中国共产党从未退缩并且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中国的减贫事业是世界减贫史上的一大奇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内外形势严峻,矛盾风险变多,必须发扬伟大斗争精神。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品格

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内在的精神品质,入党誓词中写有“对党忠诚”“永不叛党”。对党忠诚就是要对党组织忠诚,对党的信仰忠诚,对党的事业忠诚,理解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合法使用党赋予我们的权利。对党忠诚才能不负党对我们的信任,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人民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带领下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现在正处在强起来的征程中。“十三五”时期,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反腐倡廉”“扫黑除恶”“偷税漏税”等人民关注的问题的改革整治力度,取得了重大成效。不负人民,与对党忠诚二者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做到不负人民,人民才能真正做到对党忠诚。

二、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浸润高校思政课程的路径研究

高校承担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多种职能,其中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高校的思政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培育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对青年的“四史”教育,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四史”学习的全过程。下面将从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路径探索方面展开研究。

(一)处理好伟大建党精神与各门思政课程的关系

加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学术话语建设是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现实需要,而高校的思政课堂是一个很好的践行舞台。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思政课程主要由五门课构成,其中“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面向本科生开设的思政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形势与政策”课是面向本专科学生开设的思政课。百年党史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素材,每门思政课在讲授的过程中都会讲到党史教育的内容,如何做到各门课程既不自说自话,使上下课程衔接不足,又不进行重复的党史知识教育,让学生能够主线明确而又不枯燥地学习党史知识,是高校在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整个学院、不同教研室之间的集体备课环节就至关重要。整个学院要组织大型的集体备课会,使得专科、本科、硕士,以及博士的课程能够有效衔接,增强党史学习的持久性、逻辑性、整体性,真正实现各门思政课无缝衔接。例如,在理论讲授的课程中既要着力在本专科思政课教学中说清楚党和人民长期奋斗的苦难与辉煌、付出与收获,还要用心在硕士博士思政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和大学生的历史担当,统筹考虑本硕博思政课中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的递进与衔接。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促进大学生领悟中国精神、激发使命担当、坚定“四个自信”,而最直接的教育目标,则是涤荡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伟大建党精神与每门思政课程都关系密切,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中,教师突出讲解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内涵,讲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实践观、发展观、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等思想,这些思想都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科学内涵高度融合,学好这门课程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真理性的认识,更加坚定共同理想。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中,教师突出讲解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价值取向,讲述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人生必修课,学生只有学好这门课程,才能更多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程中,教师突出讲解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内涵,主要讲述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的侵略。在这门课程中,教师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真实的历史事件的讲述,会让学生更加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质。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中,教师突出讲解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内涵,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每一个成果都是来自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只有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才能做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各门课程内容讲解的侧重点不同,有利于得到系统优化的效果。

(二)将社会实践融合发展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的讲授和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外出社会实践的机会不断增多。教师可以去一些红色旅游基地、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在外出实践的过程中,要始终带着问题意识、教学意识,在实践完成后进行素材的整理,将社会实践的案例和教材的知识充分地结合到一起,提升课堂讲授的实用性与参与度。同时,现场教学的方式也应该应用到思政课程当中,虽然做不到每节课都是现场教学,但至少应该做到每一学期在每一门思政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都让学生体会一次现场教学。以吉林省为例,很多地方都可以成为现场教学的场所,如长春电影制片厂、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四平战役纪念馆、杨靖宇烈士陵园等。由于场地、学校、学生等各种因素,在现场教学中会存在很多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教师可以随机应变,如可在现场边讲授边录制,之后将拍摄的视频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同时加以讲解,或者给同学们布置课后任务,让其到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录制。方式多样,要敢于创新与尝试。实践教学可以使大学生更加切实地体会到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辛与不易,牢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讨论中的主体性作用

大多数的思政课程都分为理论讲授与课程讨论两个部分,在课程讨论中学生是绝对的主体,老师发挥的只是引导性作用。在课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除了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之外,也应将智慧教学、现场教学和社会实践融入教学当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力争做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发展。例如,教师可在课前十分钟设置“学习筑梦”微课堂,不同的思政课程侧重点不一样,如“中国近代史纲要”下设“四史”教育小讲堂之中国共产党党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设“四史”教育小讲堂之改革开放史。几个同学分为一个小组,每个同学讲述一个部分,学生可谈建党历史上的重要任务、重大事件、重要会议,或者自己的感受等。讨论课和实践课也应丰富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如在教学中开展爱国诗词朗诵比赛,由学生自由组队,学生自己担当评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勇于创新,拍微电影、排话剧、播放一些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而展播的优秀影视片段,如《觉醒年代》等,都是很有感染力的方式,能给学生带来最为直接的触动。近两年,国家的官方媒体也越来越重视优秀小视频的制作,用更贴近学生的方式和学生更喜欢的方式去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可以改变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就是枯燥的理论讲授课的错误想法,让学生从心底里认可党的领导。

综上所述,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是中国人民创造辉煌、获得成就的力量之源。进入新时代,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十字路口上,要想扛得住内外风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支撑,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轻人,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逐梦人,也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主力军,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在实践中继承它、践行它、发扬它。高校思政课堂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主阵地之一,必须将二者高度地融合在一起,统筹伟大建党精神与各门思政课程的递进与衔接,同时立足于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现场教学实践,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在课程中的双向主体作用,打造多维互动式的课堂,注重以案例分析的应用推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为大学生呈现精彩的“四史”教育课。

猜你喜欢
建党中国共产党思政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建党百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水上消防(2021年3期)2021-08-21 03:12:10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