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2022-11-14 03:59陈俊龙孙小敏
商业经济 2022年9期
关键词:创新型经济学人才

陈俊龙,孙小敏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济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则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然而,全球疫情和国际环境愈加复杂,经济发展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恢复速度缓慢等因素增加了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难度。新时代下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新形势、新特点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要求,纵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唯有创新才能开拓发展新途径,而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是引导经济创新的重要动力。在此背景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要与新时代俱进,积极探索新时代下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全方位谋划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构建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新时代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各类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当前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在培养中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并对应地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新时代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养

(一)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面对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复杂多变,扎实掌握经济学知识与理论是经济学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要具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胜任具体工作的能力,还需要全面了解与掌握经济类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具有较高的外语、数理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经济学内涵十分丰富,知识面较宽,涉及领域广泛,应用性强,且新时代所需要的经济学专业人才不再是单纯的专门人才,而是能够掌握多学科知识,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时代经济学专业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国际或国内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中,因此对经济学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掌握应该更具有广度和深度。一方面,扩大学习范围,提升广度。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因此,要学习掌握经济学相关辅助工具,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新技术运用在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提高对经济学知识的获取能力以及对经济运行的数据分析和预测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深度学习。对于知识学习不能仅限于书本,要转变思维,将理论结合实践,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与运用。因此,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经济学理论,熟悉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

(二)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新时代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既要有坚实的理论素养,更要有学以致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被各类不同的经济学现象包围。可以说,经济学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经济学专业人才应该具备运用理论知识、经济学思维、分析工具等理解以及解释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的能力,能够具备一定的分析、总结社会中的经济学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独立观点,加强对经济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提高将经济学观点进行口头或书面等多种形式表达的能力。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经济学专业人才要具备实践能力。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其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企业面临问题的经济学解读与专业化处理,以及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各种类型的发展策略等。大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普遍存在空谈理论、缺少实践以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现象。因此,经济学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突破高校的象牙塔,对标社会广阔的用人需求,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满足社会对高素质经管人才的各类需求。

(三)拥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拥有国际视野是新时代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型对经济与管理人才提出了高规格高质量的要求,体现出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特征。]经济学专业人才在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既要熟悉中国经济运行基本规律,也要与国际接轨,拥有开放的视野,了解全球化规则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加强在国际市场上处理问题的能力。此外,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至关重要,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强调具备专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同时,就业市场越来越看重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人才的核心竞争优势。经济学专业学生要动态掌握经济学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增强自身对经济学问题的洞察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逐步成长为适应新时代发展、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经济学人才。

二、当前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有待明确

我国现行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较为单一、宽泛,普遍定位于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体现出强基础、高素质、重创新的特点。但经济学专业所涉及的行业、领域众多,目标定位缺少专业学习特色与内部细化,较为宽泛。除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企事业单位等就业方向外,近年来,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经济学专业人才有更多机会从事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的金融分析、风险控制以及经济预测等工作。对于“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基本定位,更多地是强调人才培养与传统、典型岗位相匹配,这种定位使得人才培养目标较为单一,创新性不足。对此,应对标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目标。

(二)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总体框架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通常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习、课程论文等。现行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注重思想品德、通识课程、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教学外,强调创新创业方面的引导,注重在研究方法、前沿成果以及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培养。但目前来看,纵向和横向的人才培养过程均存在一定失衡,人才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纵向来看,在本科生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学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培养计划更多注重理论教学内容衔接,缺少对实践教学引导的有效过渡。从横向来看,在同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大部分在课堂内学习,忽视课堂外的学习和实践,缺少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学习互动。时代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学专业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创新素养与创新精神,有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过多注重理论教学,缺少实践锻炼,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经济学人才培养还需要进一步构建更为完善科学系统的培养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性。

(三)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

不同院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存在差异,人才培养模式也各具特点。以宁波大学为代表的“2+2+2”人才培养模式,即为采用两类招生模式、两大方向模块和两种教学语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方向,自主进行选择,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代表的“2+4”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定位于考研深造型与双证就业型两个方向,“4”即素质、能力、方法和氛围。素质和能力是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核心,通过方法和手段,营造开放、宽松、公平、竞争的氛围。以河北大学为代表的“知—行—思”人才培养模式则从认知、行动、思考三个角度全面系统培养学生,使得学生有完整的学习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得到个性化发展。新时代经济学专业的创新人才更加需要有独立思考、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目前来看,全国院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质上差异不大,存在“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很多高校缺乏特色与创新,导致大学生面对的选择较为有限,教学手段和方式缺少创新,通常为重理论、轻实践,从整体上看,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创新性培养方面,有待进一步开拓创新。

三、加强新时代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明确时代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当前世界格局错综复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机遇与挑战并存,新时代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时代发展新变化,符合新时代发展新要求。“十四五”规划中提到,新时代要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外,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计算机水平、外语基础等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新时代下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经济学基础知识扎实、具备大数据分析能力、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需要能够从事经济学研究或者专业教学的精英人才以及能够从事经济管理、政策研究、机构运营等的专业人才。因此,从培养目标来看,经济学类专业要满足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的人才培养基本目标,同时,要特别强调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5]人才培养目标要符合时代发展定位,能够对接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需求。因此,要明确新时代发展需要,确定培养目标,才能有效地推进经济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建设。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状,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在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上,能够扎实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以及国外经济运行基本规律,拥有实践操作技能与科学研究能力,具备国际视野与创新创业精神,能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二)优化培养目标,完善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依据,而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经济学知识体系创新从来都是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来实现的。[6]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依据时代特点与需求,要优化培养目标,解决现有问题,完善培养体系。因此,对于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横向与纵向相对失衡的问题,应因地制宜地挖掘学习资源,充分发挥可利用条件,对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与优化。经济学专业主干核心课程设置原则要以强化专业知识为基础,拓宽培养口径,多元化培养方向,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对课程内容设置进行优化调整。针对理论教学部分,课程设置应避免只重视基础理论、局限于单一经济问题以及本国发展,而忽视实际应用、交叉研究和全球发展的问题。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基础理论与数量分析方法的结合,提高学生数理分析能力,加强国际经济方面的内容学习,拓宽国际视野。同时,加强通识课程中外语、计算机操作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学习,提高选修课程的认可度,在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有效拓宽学生知识面。针对实践教学部分,要重视对学生实践以及就业的教学指导,进一步加强社会实践调研、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实验教学等学习环节。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践教学部分,都应当充分融入思政元素,搞好课程思政建设,切实做到以德树人。其次,应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改进与创新,增加学生的上课兴趣与对知识的渴求,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各类现实经济问题,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科研竞赛,增强课堂外师生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另外,丰富课堂之外的教学平台,充分利用校园外的教学资源,例如聘请知名专家、教授等举办讲座。

(三)挖掘学科特色,健全培养模式

在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情况,挖掘学科特色,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对新时代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尤为重要。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开拓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视野、新理论、新内容,对西方经济学进行有选择地扬弃,促其中国化的改进与应用,挖掘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特色和要点。依据经济学专业要求和学科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学生个人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人才培养模式应积极营造机遇与挑战、竞争与合作、创新创业实践等环境,加强对学生发展的复杂因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高学生实践素养与综合能力,给予学生全面发展的空间。此外,要挖掘可利用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促进人才培养的参与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要突破高校的象牙塔,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应主动联络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如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以需求为导向,将社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中,多方协商共同加强人才培养。通过以上方式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改革,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7]在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学专业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要紧跟时代发展变化,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据新时代要求,做到“知行合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之外,重视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开拓国际视野,提高专业素养。针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的问题,要依据时代特点与学科特色,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体系,健全培养模式,加快新时代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社会经济的高质量转型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创新型经济学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天津推出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