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2022-11-14 03:02
对外经贸 2022年9期
关键词:专业课经济学思政

杨 倩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长期以来,我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要满足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培养的实际需求,必须不断地对各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与开发,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融入的意义

随着国际、国内环境发展变化越来越复杂,大学生的思想动向也呈现出复杂态势,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化发展倾向、价值观扭曲、思想消极怠惰等问题。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增加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因此,高等院校应将思政教育深入地扩融到专业课中,使专业课程能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协同、互相融入,在夯实专业课知识的基础上,深化学生思想德育教育,提升政治素养,塑造人格魅力,进而从根本上推进学生的整体发展。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是所有经济学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基础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主要介绍了有关经济运行的客观原理,所阐述的理论能较科学地解释生活中一些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也应清醒地认识识到,由于其理论来源于西方经济学学科体系,偏重于“理性人”假设。因此在课程思政视阈下,将经济学的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衔接,在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更加透彻地研判当前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在经济新常态下,更加熟练解读我国各项经济政策,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实际有效结合,助力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二、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融入目标

随着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改革逐渐深入,应将课程思政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且让学生对思政目标有更深刻的理解: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经济的客观现象以及经济规律,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解读。其次,要将中国经济现实与传统西方的经济理论充分融合起来,让学生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政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次,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能够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正确决定,另外,对自己的人生有体会、有感悟、有较长远的规划。最后,对大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进行规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用思想指导行为,用行为体现道德,用道德塑造形象,努力展示出现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为新时代国家建设增砖添瓦。

三、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教育现状

“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专业课教学也在思政育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思政元素和思政内容进入到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之中。但由于课程思政开展的时间还相对较短,实践经验还不够丰富,在高校教学中渗透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立德树人要求的贡献度还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此外,限于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教师在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存在问题总结如下:

(一)教学中思政内容的比重和作用有待凸显

伴随着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推进,各专业课任课老师在讲授本专业知识点时,应与课程思政内容更加融合,与此同时,还要结合本课程设置目的、课程体系、教学特点等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提升专业理论与思政教学的融合度,在专业课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促进高等教育全方面育人目标的实现。经济学本身涵盖了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关联,应该与思政教育有紧密的联系。但是,从当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发现,还存在较大提升的空间。主要是从教学内容结构上看,经济学原理专业理论部分占有绝大部分的比重,而在讲授专业理论中不够注重结合思政、德育、文化传统等教育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论述、论证概念和观点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得不够紧密,与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结合得不够密切,导致实际教学中的思政内容不够凸显。

(二)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衔接应更加紧密

思政课教师政治理论知识储备深厚,对于政策和方向的领悟把握更加准确,对于如何教育引领学生的思想和树立正确的三观更加专业,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也更加深入。课程思政的推进需要在专业课中更多地融入思政内容,这就需要专业课与思政课有更紧密地结合。但从目前情况看,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相互之间比较独立,衔接得比较少。一方面,专业课与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相互之间从教学目标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上各有侧重,交集较少。另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就专业课知识与思政的融入点上,沟通和教学探讨的机会较少,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衔接应更加紧密。

(三)专业课中对思政元素缺乏有效挖掘

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对思政元素挖掘的具体情况,会对课程建设的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来说,在很多课程中,对于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举例来说,在对微观经济学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在讲解消费者行为部分(效用论)时,都会提到消费者均衡问题,即实现效用最大化,但是缺少对学生健康消费观等方面内容的思想引领;在生产论当中,企业的最大目标即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企业在实现此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忽视环境问题,这需要在授课时结合我国绿色发展理念,要持续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效益”。与此同时,在对收入分配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怎样能够平衡效率和公平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方法。针对宏观经济学讲授方面,其内容主要停留在理论研究,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政策结合有待提高。

(四)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待加强

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看,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较大,存在一部分固有模式化的教学状态,要么是仅专注专业理论教育,要么对于思政教育的融入方式也只限于简单的叠加,忽视知识的迁移和融合;要么对于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得不够充分。另外,由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灌输多启发少,非常容易使学生产生“疲乏”和“困顿”现象。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也伴随着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推动,“专业+思政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不断地推陈出新,同时,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度。除此之外,受教者存在差异性,在现代化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做到因材施教。

(五)课程考核中德育因素所占比重不高

一般课程考核主要侧重学生对课程教学大纲所列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未将学生的德育因素纳入考核范围。课程的“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真正实现课程教学全程育人目标,对于学生德育方面的考核也应该是“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德育因素既可以以知识点纳入考试内容,也可是作为学生的授课过程参与纳入课程的学习过程考核。必须将这门课程中的德育因素充分的挖掘出来,并加入考核的范畴之中,才可能使这门课程具有的育人功能真正有所体现。

四、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一)发挥教师队伍课程思政的“主力军”作用

任课教师是课程思政顺利推行的主要力量,其能力的高低会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造成实质上的影响。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知识、真理和思想的传播者,更应该是精神和品格的塑造者。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认知水平、人生态度、言行举止等,都会对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专业课教师平时授课过程中,更加应专注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思想提高。一方面,作为专业课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想的同时,提升自我责任意识。大学时期,对于一部分青年学生来说,处于人生的迷茫期,思想上容易左右摇摆,因此作为专业课教师应该用心备课、用心上课、用心育人,用科学知识和高贵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教”和“学”本身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时刻更新知识,同时在思政改革的背景下,专业课教师更应该不断加强思政学习,要牢牢掌握和科学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将专业知识点和思政教育真正契合,从而达到全方面育人的目的。

(二)搭建“专业”+“思政”教学团队

针对目前经济学基础授课团队专业教师和思政类课程专任教师沟通交流不够的情况,组建一支由专业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共建的教学团队。在对课程思政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配备一名思政课程教师。思政教师通过讲座或者公开课的形式,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互通交流,帮助专业课教师提升思政水平,同时,在思政老师的指导和辅助下,专业课教师要能够对思政教学大纲、教案、课件等教学材料进行整理,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思政内容较好地结合,并对有关教学的各方面内容不断更新,与思政老师共同商讨与研究。

(三)深挖思政元素,更新教学内容

经济学原理课程主要包含微观和宏观经济理论,微观经济思政融入点:

供求与价格理论:将市场供求理论当作思政的主要切入点,让学生对国家采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想法和意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效用论:让学生在按照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前提下,产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尽可能地减少出现非理性消费的情况,培养学生节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勤俭节约的含义。

生产者行为理论:将生产要素价格决定,作为主要的融入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容易忽视对社会诚信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履行问题的兼顾。因此,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增强环保意识,承担社会责任,避免陷入唯利是图、个人主义等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中。

市场结构理论:通过对各类市场配置的有效性分析,并结合消费者与生产者剩余理论,引导学生对社会福利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收入分配理论:在社会主义分配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出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全面小康,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意义。

宏观经济思政融入点:

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以GDP 的核算作为思政切入点,比较近几年的数据,展现出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发展,使同学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必须要有绿色的发展理念,充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理解。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引导学生在当前的国内就业形势下,结合自身条件,做好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学生利用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进行创业,为国家减轻就业压力,同时,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以及发展理论:改革开放发展至今,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速,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发展规律。了解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四个自信”。

(四)重构经济学原理“思政”的教学设计

首先,重新梳理经济学原理教学内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仔细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元素”。对相关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重新进行教学设计,着重思考“思政内容”如何嵌入。其次,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一是在课堂上,采取“讲理论、说故事、引案例”有机结合的方式来讲授一些时事热点问题。二是设置“思政小课堂”,通过该种形式,激发学生对时政热点问题、社会焦点问题、道德舆论的关注。三是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课下搜集相关思政案例,课堂上采取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参与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外,还可以开展思政主题活动,例如开展思政演讲,锻炼学生综合素质,最后,通过现代化的教学形式体现课程思政元素。比如,在对经济政策目标中提到的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等方面内容,向学生展示国家主流媒体对这些相关问题报道的图像及视频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五)改革经济学原理课程的考核方式

对于经济学原理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调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点考核的调整。由于该课程是经管类的专业基础课,之前主要侧重学生对经济学原理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课程思政”改革后,考核的内容不仅仅限制在专业理论知识的范围内,更应该拓展到思想政治领域,考查知识点与时政紧密相连,加大对学生社会价值观、思想德育、传统教育等方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在该课程中考核分数的构成进行调整。针对分数的构成来说,之前平时成绩占据总体的40%,卷面成绩占据总体的60%,通常情况下,平时成绩主要从观察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结合平时完成专业课作业的情况,进行判定。“课程思政”改革后,无论是在日常考核还是期末试卷中都应该涉及思政元素。平时成绩除了依据专业知识考核以外,还要依据学生在“课程思政”小课堂中的表现,思政教学实践中的积极参与和临场表现来评判,在期末试卷的试题内容设置和分数构成上,要将考察的点兼顾专业理论与思政教育。通过这种方式,以强化“课程思政”的过程考核,从而使教师全方面掌握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效果。

五、结论

在高校教育改革的今天,教改目标更加具体和富有针对性,高校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职人才的地方,更应该是培育高尚人格的“摇篮”,因此,开展好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真正发挥其育人的“主阵地”作用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迫切要求。作为经济学原理专业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德育”责任,将思政教育融入经济学原理课堂中,深挖思政元素,上好每一堂课,按照国家的政策导向,努力帮助青年大学生提升辨别是非和去伪存真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然而,如何将思政教育真正的、全方位地融入专业课堂中,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求证。

猜你喜欢
专业课经济学思政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经济学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