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新,刘 锋,张 宇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能力提升培养体系构建研究——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张克新1,刘 锋1,张 宇2
(1.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2.长江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校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八项活动”为载体,促教师综合能力提升;以“五级递进”为导向,促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四大机制”,实施教师培养“六大计划”,以“四有”“六要”为基本准则,全面实施“五大工程”,创新了高职院校教师培养路径,打造了一支素质优良、德才兼备、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国际视野的国内一流高水平“双师”教师队伍,探索出一条具有老区特色的职教师资队伍能力提升培养体系。
师资队伍;创新团队;能力提升;体系构建;职业院校
师资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然而,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相比,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还存在着数量不足、来源单一、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专业化水平偏低的问题,尤其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不足,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1]。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及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贯彻落实职教二十条,切实推进“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深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迫切的任务。
图1 学校专任教师学位结构对比图(百分比)
图2 学校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对比图(百分比)
注:图1、图2数据和图形来源于2020年全国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
学校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滞后,地方政府财力困难对办学投入严重不足。且学校地处市郊远离城区,教职员工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福利待遇等各方面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同类高职院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导致面临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学校培养的优秀人才留住难的尴尬境地。曾经出现学校副高职称以上骨干教师多人连续调离学校的情况,而同期引进的大多为刚毕业的新人,引进的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占比较小。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研科研及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均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成立了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人才工作委员会,定期研究学校人才规划和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党委成员联系学院骨干教师制度,一方面加强黄职精神教育(艰苦建学、勤俭办学、爱校如家、勇争一流),凝聚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另一方面,学校党委经常同他们开展谈心谈话,想方设法提高大家的福利待遇,及时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形成了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共识,并自觉践行在各项工作中。为教师们营造一个舒心的干事创业工作环境。创新四大机制,实施五大工程,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图3 师资队伍建设建设框架图
1. 建立教师准入机制。要求新进专业教师必须具有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没有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新进教师在上讲台前必须下企业锻炼2年以上。兼职教师要求来自行业企业一线[2]。
2. 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把师德师风考核、“双师”素质、下企业锻炼经历、企业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逐步建立起“能上能下”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
3.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学生测评、教师互评、督导评价、行业企业评价等多方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服务企业和社会服务能力等项目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4. 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建立以岗定薪、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责权利对应的分配制度。校内收入分配向教学工作量饱满、教学效果好的一线教师倾斜。
1. 实施师德师风铸魂工程,培育德技双馨教师队伍
(1)强化师德师风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党委教师工作部职能,牵头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教师工作部牵头组织实施、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二级单位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的整体合力。
(2)健全师德制度建设。建立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师德建设的任务清单、师德失范的负面清单和处理清单。严格师德“一票否决制”,奖惩并举,坚持权责对等、分级负责、层层落实、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原则,对于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追责、问责。
(3)完善师德考评监督体系。严把教师入口师德关,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作为聘用或引进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完善师德考核评估机制,将师德年度考评列为学校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师德档案制度,为每位老师建立师德档案,记录师德考评以及接收教育、培训或奖惩情况,并作为教师资格认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用、评优奖励、晋级提拔、绩效评价和年度考核管理的主要依据。强化师德监督,构建校内外各界广泛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
(4)弘扬师德先进典型。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教育培训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老区精神,选树师德典型。
2. 实施领军人才建设工程,形成“雁阵型”教师队伍
(1)实施专业群带头人培育引进计划。通过在企业和学校双向建立工作站,岗位互通、互聘,共同开展技术研发,项目联合攻关等措施培育一支在专业上有权威、国际有影响力、能够掌握专业发展方向的专业群建设带头人队伍。到2022年,培育国家“万人计划”名师1人;培育国内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群带头人,培育和引进具有国际化视野、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双高”的专业群建设带头人14名;从行业、企业引进具有博士学位、3年以上工作经历的高技术技能人才30人,具有硕士学位、3年以上工作经历的高技术技能人才60人,在职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以上的比例不低于60%。
(2)实施绝艺绝技技能大师培育计划。学校对接地方区域经济,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3]64,依托“黄梅戏”“红安绣活”“东坡美食”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全脱产形式培育绝艺绝技技能大师3名以上,在现有骨干教师基础上引进和培育42名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教师。学校建立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支持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企业重大技术难题联合攻关。
(3)实施领军人才大师名匠汇聚计划。设立专项基金,建设大师工作室,优化和完善学校优秀人才选聘办法,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在工作环境、科研经费投入、薪酬、工作方式、住房、就医、养老保险、子女入学等方面大力倾斜,实行灵活聘任形式,吸引聘任10名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来校工作。
3. 实施双师能力提升工程,整体提升教师执教水平
(1)优化教师能力提升体系。着力开展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研与服务能力、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2)完善从“合格教师”到“教学名师”的教师成长发展体系。完善《合格教师认定办法》《双师素质教师认定与考核办法》《骨干教师选拔与考核办法》《专业(学术、技术)带头人选拔与考核办法》和《教学名师管理办法》。
(3)建设双师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行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建立专业骨干教师定期赴国(境)外研修访学制度,专任教师赴国(境)外研修访学比例达到100%;建立健全聘任兼职教师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学校教师双向流动,完善“教产岗位互通、专兼教师互聘”制度。
(4)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加大对教师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政策导向力度,支持教师通过访问、研修、会议等形式,加强教师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参与制订职业教育国际标准[3];以中外合作办学、开设国际课程为契机,引聘国外专家来校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提升教师国际课程任教、技术前沿探索和合作研究能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承接“走出去”中资企业海外员工教育培训,推动技术技能人才本土化[3]66。
4. 实施创新团队打造工程,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打造教育教学创新团队。面向行业企业生产一线,校企共建8个以上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立“岗位互通,校企互聘”校企合作育人的协同创新机制。企业的工厂既是生产车间也是学生的实训室、教室,学校的实训室也是企业的研发中心。企业的技术人员既是师傅也是教师,而学校的教师同时也是企业的研发人员,资源充分共享。学校与企业真正做到零距离对接,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能掌握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人才培养质量极大提高。
(2)打造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创新团队。发挥学校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建设10个应用技术研发推广团队,面向企业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攻关和示范推广,进行产业化、商业化处理技术研究,开展各类技术承包、技术咨询业务,开展优良品种选育和技术推广,加工技术的研究、试验、示范及推广,进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技能培训、应用技术推广。着力服务黄冈区域产业集群,促进传统产业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实现转型升级。
(3)打造技术服务创新团队。继续选派10名专业教师受聘担任企业科技副总,以科技副总为核心组建团队,校企协同开展应用技术研发,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服务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企业成果转化与技术攻关,服务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服务企业员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
5. 实施管理服务创新工程,健全队伍建设保障机制
(1)建设国内一流的教师发展中心。将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成为教师个人能力发展的支撑平台。优化和完善教师发展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建设集“教师培养培训、教学咨询、教学研究、能力评价、示范引领”五位一体的国内一流双师培训基地,助推教师能力提升,制定和完善教师发展中心各项管理机制,为教师能力提升做好规划和保障。
(2)完善德技并重的多元评价机制。依据不同岗位类别、不同岗位层次构建基于师德、能力、业绩三个维度的以学生评价、教师自评、督导评价、同行互评、家长评价等多元、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模式。根据岗位类型的不同,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权重,突出业绩导向,构建公平合理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
(3)构建业绩优先的薪酬分配体系。构建多元化薪酬体系,尝试采用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成果报酬等灵活多样的薪酬方式;探索更加合理规范的收入分配模式,逐步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多元薪酬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八项活动”为载体,促教师综合能力提升;以“五级递进”为导向,促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创新了高职院校教师培养路径,开创了一条适合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特色之路。
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四大机制”(建立教师准入机制、职务评聘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实施教师培养“六大计划”(“师德师风建设计划”“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兼职教师建设计划”“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以“四有”“六要”为基本准则,全面实施“五大工程”打造了一支素质优良、德才兼备、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国际视野的国内一流、 高水平“双师”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黄冈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千千万万革命烈士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形成的“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革命精神,是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优质资源。通过开展系列红色培训,提升教师的自我认知,树立共产主义信念;通过组织教师红色之旅,深化教师红色感悟;树立红色传承师范榜样,明确教师学习方向。多途径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帮助教师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养成社会主义高尚道德,丰富自身学识,形成教书育人的良好风尚。
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四个方面。学校以开展教学研究、培训进修、企业锻炼、项目研究、校企互聘、以老带新、业务比武、典型引路八项活动为载体,分层考核达标,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职业成长理论的指导下,将高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为从合格教师、双师素质教师、骨干教师、带头人到教学名师的“五级递进”路径成长发展,建立“五级递进”的激励管理制度,促进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创新了高职院校教师培养新路径。
[1]教育部发布《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J].汽车维护与修理, 2019(20):2-3.
[2]陈年友,胡亚学.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创新与实践——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黄冈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4(5):16-19.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Z].评价与管理,2019,17(1):64-66.
G715
A
1672-1047(2022)05-0021-04
10.3969/j.issn.1672-1047.2022.05.06
2022-09-07
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结构化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ZJGB2020004);湖北省高校教学研究项目“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师能力模型构建及提升途径研究”(2021570)。
张克新,男,湖北红安人,教授,教育艺术学院书记。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与管理。
[责任编辑:曹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