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文琴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山西 晋中 030619)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需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高校发展进步不仅可以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而且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有重大作用。高校要想持续发展下去,不仅要为学生打造适合的学习环境,还必须培养出一流的教师团队,这就需要加强高校教师绩效管理。高校教师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其所教学生的未来,因为高校教师不仅可以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可以培育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素养,开发学生潜力,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其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同时,随着大学不断扩招,师资队伍要与招生人数相配比,所以教师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但随之而来的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更加重视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因此建立一套符合当前信息化时代要求的教师绩效管理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在高校中,对教师的绩效考核是一项基础且特别重要的工作,因为这关系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务必要满足公开、客观、全面、准确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以后工作顺利开展。
信息化水平对于高校绩效管理尤为重要,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相较于传统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方式,信息化这种新手段提高了沟通效率,同时加强了绩效管理,为高校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提供了创新思路。对于提高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必要性,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绩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种重要手段,有助于在各个方面给予教师帮助,如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善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教师的绩效考核,采用信息化管理主要是为了随时随地掌握教师的教学动态,实时分析和评价教学过程,激励教师积极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是对教师行为的监督,从而实现双赢,尤其有助于教师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最终有利于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对绩效考核实施信息化管理不仅加强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了解,还有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同时,绩效管理信息化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了便利,大大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在高校发展过程中,高校管理者通过绩效管理信息化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而且能够增强执行能力。
高校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施绩效管理能够提高技术水平,同时也有利于管理者加深对教师的了解和熟悉程度,从而更好地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并提升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加快实现有效绩效管理的步伐。
一方面,管理学认为,绩效管理指的是组织或单位中最终完成某项工作可以给组织或单位带来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如果从对实际生活的作用而言,绩效管理侧重于组织中员工的某种行为最终表现出来的结果,是一个过程。对于高校而言,绩效管理则主要从两方面来理解,一个是经济效益,另一个是社会效益,表现出来的是最终工作的结果或者价值。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涵盖的范围也比较广,高等院校不断加强绩效管理工作有利于实现良性竞争,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推动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前文论述了在信息化时代高校进行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认为必须对高校教师绩效进行信息化管理,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结合信息化进行管理创新。绩效管理信息化可以带来诸多好处:首先使绩效管理操作起来更加简便和快捷,使之前复杂的考评操作过程和管理流程简单化;其次有利于提高考评效果和效率,减少人为错误,使考评结果更加准确和客观。但是,在具体实施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如何合理建立和设置高校教师绩效的评价指标是关键,指标设置合理有效才能使最终的考评结果公平、公正和客观,而且会影响到学校整个绩效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同时对最终的绩效管理结果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很多高校在最初设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目光短浅,没有考虑到学校的长远发展,缺乏目的性和战略性,所以指标体系设置过于粗糙和简单,往往采用“一刀切”的做法,过于武断,没有考虑到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及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实际情况。首先,设置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时只关注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典型代表是开展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时,行政考核部门尤其关注教师的工作量——授课学时和科研工作量,相对片面,重量不重质,过于追求指标的数量,从而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得教师的工作质量难以有效提高。其次,指标设置没有针对性,未能做到分类设计,只是笼统地设置考核指标。教师岗位类型不同,工作内容也有所不同,然而都应用同一种考核指标进行评价,无法全面真实地展现教师的工作情况,同时不能很好地体现高等院校绩效考核的侧重点。再次,虽然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但是大量定性绩效考核指标并不明确,尚无具体的标准说明,在考核过程中主观性强,缺乏客观性。部分高校绩效考评组在进行绩效考评时,组内每个评委都存在自身的主观判断,有的评判标准会相对宽松,有的却比较严格,这都会引发考核不公平问题,最终导致定性指标形同虚设。最后,绩效考核指标设置太随意。一些高校在设置绩效考核指标的时候未能考虑到考核对象——教师的意见,盲目设置指标,修改考评指标主要还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由于考核指标体系本身就有局限性,所以很多教师并不认同这些指标。
高校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后,就可以正式进入考核流程。各个学院对本学院的辅导员、教师和行政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束之后,学院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学校人事处存档。但是,有些学院或者高校不公开最终的绩效考评结果,这种做法会引发相应的问题。首先,教师不知道绩效考评结果,对自己的情况一无所知,而且也不知道其他教师的考核结果,无法判断自己在学院的排名。其次,结果反馈不及时,教师不知道细节,不知道对于以后的工作应该从哪方面进行完善,最终难以达到改善工作的目的。再次,有些高校和学院虽然公布了最终考评结果,但领导不重视,没有及时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问题,因此存在一定的体制转轨问题。最后,高校如果不公开考核结果,那么考核评价体系形同虚设,起不到任何作用。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工资薪酬、职工福利和岗位晋升都不挂钩,就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会对绩效考核不重视,因为不会对自己的任何方面产生影响。总而言之,如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考评结果反馈不及时,就会直接影响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效果,不利于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在信息化时代,着手进行高校教师的绩效管理需要经历3 个过程:首先,要全程进行监督和监控;其次,建立指标体系进行过程性考核;最后,对结果进行反馈和分析。要从日常的小事和细微之处开始,时时刻刻进行监督管理,一步一步扎实推进工作。建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信息化平台可以带来一系列好处,实现各个学院之间的资源共享。通过考核结果的反馈,不同学院的教师之间可以进行沟通交流,找到自身与其他教师的差距,互相竞争和监督,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教师未来的发展。推进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需要改变传统的绩效考评方式,不断完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使各项指标都可量化,这样结果会更客观和准确,也有利于保证考核结果的公平性,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以此指导高校信息化的方向。因此,绩效考评指标建立的过程中要考虑多种影响因素,既要有针对性地设置指标,也要结合具体情形进行分析。此外,在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时,需要考虑到不同阶段、不同职责及不同岗位工作的绩效指标量化是存在差异的,这样全面考虑才有利于绩效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和准确。但是也不能总是盲目追求各项指标的量化,当有些因素难以进行量化时,一定要寻找到恰当的指标进行衡量。另外,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工作,也需要重视科研工作,然而科研评价指标更加复杂,与之前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全相同,需要重新设置一个体系,而且也不能盲目追求数量,更要关注质量。最后,指标设置过程中还要考虑教师本身的意愿,提高教师的参与度,使得指标设置更加真实和客观,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
进行绩效考评管理时,涉及的部门和人员比较多,有高校的被考评部门,主要是各个学院的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还有考评部门和绩效办公室。使用学校的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把需要评价的任务清单表格自动发送到系统中,提醒各位教师进行绩效考评。教师在考评系统中填写相应的内容,然后进行打分,绩效管理人员就可以在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中实时查看考核各项工作进展。高校管理者可以围绕决策下达、执行实施、结果考评和持续改进这样一个过程制定绩效管理工作制度。通过信息化管理,及时反馈考核结果,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做好高校教师的绩效管理工作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效果,将信息技术和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工作相结合可以促进教师发展进步。文章先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然后找出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旨在促进高校的绩效管理能够不断地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