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玲玲
(中共沧州市委党校,沧州 061000)
在2021年2月20日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在202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地方革命史是中国共产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沧州人民在我党的带领下进行了伟大的革命斗争。对于沧州革命史的探析,有助于我们从更加微观的角度来理解和学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由于沧州地区邻近津京、地处华北平原等地理特征,以及古代传统儒学、武术文化发达等特点,沧州地区的革命活动彰显着自身的历史特点。
沧州毗邻津京,深受津京一带武装活动的影响。1900年,沧州义和团运动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提出了“灭洋人,杀赃官”的口号;1911年,革命党人在任丘进行起义,这也是对武昌起义的积极响应;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沧县二中学生积极响应声援北京学生运动,举行罢课游行。
相比于全国来说,沧州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创建较早、开展武装斗争较早的地区之一。在党组织初创时期,沧州地区党员活动较为丰富,既有为中国共产党创建起到重要作用的张申府,又有建立北方第一支农民武装的张隐韬,还有组建沧州党支部的刘格平。他们为我党事业的发展,为沧州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和革命活动做出了重大贡献
1.沧州籍的第一位共产党员——张申府
张申府(1893—1986),字崧年,献县小垛庄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时期,张申府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在陈独秀写给张申府的信中说到:“创党之事,只有你和守常可以谈。”张申府是周恩来、朱德的入党介绍人,参与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张申府在我党创党初期起到了重要作用。
2.活动在沧州大地上的第一位沧州籍共产党员——张隐韬
张隐韬(1902—1926),南皮县西唐家务村人。1922年初,由罗章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在活动在沧州大地上的第一位沧州籍共产党员,也是我党早期的优秀党员。
张隐韬作为土生土长的沧州人,将自己年轻生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这片土地。他以丰富的革命经历和一心向党的热情领导着沧州地区人民进行着武装革命。
(1)丰富的革命斗争经历。张隐韬是黄埔军校一期生,参与领导了1922年年底的正太铁路工人大罢工和次年初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5年12月,张隐韬在沧州泊头镇组织成立津南农民自卫军,活动于盐山、南皮、沧县、乐陵、庆云5县交界地带,张隐韬任司令。张隐韬创建的这支农民武装是我党领导的北方第一支农民武装。
(2)先进革命武装思想。张隐韬认为:“革命者手里要有武装。群众没有自己的武装,也是空的。革命不搞革命武装,来对付反革命武装,那种革命是不会成功的。要以武装来对武装,开始搞武装不一定很多,也不可很多,但要组织严密,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要知道为谁服务,为谁去打仗。如果真正把思想工作做好,真是无敌的,真是以一当百。”
3.刘格平与沧州地区早期党组织的建立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沧州就有了党的声音和活动,属于较早觉醒的地区之一。刘格平对沧州党组织创建工作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刘格平(1904—1992),孟村回族自治县大堤东村人。张隐韬于1922年9月在天津介绍刘格平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天,刘格平回到家乡,宣传革命思想,撒播革命火种,开启了沧州党组织的创建工作。
1923年2月,刘格平在大堤东村建立了沧州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大堤东团支部。1926年9月,刘格平先后建立了沧州第一批党组织——沧县二中党支部、泊镇九师党支部、大堤东党支部。其中,沧县二中党支部是沧州第一个党支部,大堤东党支部是沧州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27年2月,以沧州为中心的津南地区10余个县成立了党组织,建立党支部20余个。同时,刘格平在大堤东村建立了中共津南特委。
中共津南特委的成立表明沧州党组织这艘革命航船有了舵手,沧州党支部有了统一的组织领导,是沧州革命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在我党的领导下,沧州人民开启了反帝反封建的工农学斗争,谱写了惊天动地的壮丽凯歌,直至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
沧州党组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其初创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充满着曲折与艰辛。由于沧州地区早期党组织都是由刘格平主要领导创建的,因此刘格平一旦被捕,党组织的发展就会受到直接影响。
1926年,沧州地区党员人数为77人,1927年2月刘格平组织建立中共津南特委,党员人数发展到106人。1928年刘格平被捕,沧州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联系中断,组织发展进入低潮。1929年,沧州地区党员人数减至52人。1930年12月,河北省委成立。1932年,廖华到沧州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1933年,李学先到沧州进行党组织活动,重新建立中共津南特委,属河北省委领导,党组织进入重新发展时期。1933年,沧州地区党员人数为484人。
刘格平等人于1934年4月马颊河农民暴动失败后被捕。河间、吴桥一带的党组织均遭破坏。1935年,沧州地区党员人数减至56人。1934年9月,中共河北省委派苏一华来沧重新组建中共津南工委。1935年8月,中共河北省委派张远辰来沧恢复中共津南特委,沧州党组织领导的革命斗争进入高潮。1937年2月,中共津南工委建立,赵镈任书记,领导沧州人民开展抗日斗争。1937年沧州党员人数发展到1072人。
尽管沧州地区党组织发展和革命活动充满了流血牺牲与艰难波折,但留下来的共产党员坚持信仰、坚守阵地、奋不顾身、一往无前,仍然以各种形式进行革命斗争。
沧州作为我党创建较早的平原抗日根据地,地理位置至关重要。沧州地区在抗战时期,大致以津浦铁路为界,分为冀中抗日根据地和冀鲁边抗日根据地。东起津浦路,西至平汉路,北起平津,南至沧石路,主要属冀中八地委、九地委领导。天津以南,津浦铁路以东,黄河以北,渤海湾以西,主要属冀鲁边特委、冀鲁边区一地委、渤海一地委领导。贺龙领导的120师和肖华领导的115师两大八路军主力(部分)汇聚于此,巩固和发展了沧州抗日根据地。两大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在120师和115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日斗争。
1938年9月,肖华率领的115师一部抵达冀鲁边区,先后取得了韩集(盐山)伏击战、三打灯明寺(东光)等战斗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巩固了抗日根据地。1939年底,冀鲁边区党员人数发展到2.5万人,抗日武装发展到1.7万人,转移部队1.5万人。
1939年1月,贺龙率领的120师抵达冀中区,沧州地区先后取得了大曹村战斗(肃宁)、齐会战斗(河间)等战斗的胜利。1939年底,冀中区党员人数发展到9万多人,抗日武装人数发展到10万人。部队由来时的6299人增加到2.1万人,沧州有万余人参加了正规军队。
沧州地区是回民聚集区,在沧州的革命斗争史当中,回族民众做出了巨大贡献。
沧州最早的团组织、党组织的创建人——刘格平是回族人。沧州第一个团支部、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组成人员——刘子芳、刘景泉等都是回族人。中共津南特委成立于回族聚居区的大堤东村,它的4位领导成员中有2人是回族人。1926年,沧州地区能查到名单的50名党员中,回族党员占24人。
回族民众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也为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支回族干部队伍。
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沧州一共有两支回民武装:一支是活跃在运河以西的集中区回民支队;另一支是活跃在运河以东广大地区的冀鲁边区回民支队。
冀中回民支队成立于1939年7月,前身是回民教导总队。冀中回民支队在马本斋的率领下,转战冀中平原及冀鲁边、冀鲁豫广阔战场,参战800余次,歼灭日伪军3万余人,攻克碉堡据点50余座,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装备,辉煌战绩传遍全国。毛泽东称冀中回民支队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马本斋和他的母亲被朱德誉为“母子两代英雄”。
刘震寰、王连芳领导的冀鲁边区回民支队成立于1940年7月,初建时只有18名干部战士,刘震寰任大队长,王连芳任政委。抗战中支队作战百余次,歼敌2300余人,部队发展到约2000人,成为冀鲁边区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抗战胜利后,支队接受中央军委命令,整编后开赴东北,参加东北解放战争。
肃宁于1944年9月30日解放,是沧州最早解放的县,也是冀中第一个解放的县;1945年,任丘、河间、献县、交河、盐山、吴桥、黄骅、南皮相继解放;1946年,东光、泊镇解放;1947年青沧战役后,青县、沧县解放。至此,沧州地区全部解放。
在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沧州党政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阴谋,取得了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以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了解放战争,为夺取解放战争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了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
经过解放战争、土地改革,沧州掀起了参军高潮。冀中八分区1946、1947、1948三年中先后掀起了三个参军热潮。据1946年8月统计,仅建国、河间、献县三县就有2375人参军入伍,其中共产党员占1/2。
解放战争中,沧州地区部队奉命北上和南下,全地区近1/3的干部北上南下参加新解放区建设。沧州人民以解放全国为己任,在出动数十万人次支前的同时,捐献出大量的粮食、柴草、蔬菜、肉蛋等送往前线,在全国解放战争历史巨篇中大大地写上了沧州人民的名字。为支援1949年渡江战役,一分区还组织了东光、南皮、吴桥三县1500人的“子弟兵团”,并向前线运送粮食6000多万斤。
沧州地区的解放为全国的解放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国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其革命功绩和历史贡献将永远记载在中国共产党沧州历史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的“七一”讲话中强调:“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如今,沧州这段红色历史已被记载到书中,被雕刻在烈士陵园、胜利公园、马本斋纪念馆、捷地炮楼、东光抗日民主政府等遗址中,激励着一代代勤劳、勇敢、创新的沧州人。这些历史遗迹不仅见证了沧州地区我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征程路,也凸显了这段峥嵘岁月的初心与使命,更在时间的沉淀中让后人感受到了属于沧州革命独特的历史特征。重温这段历史将激励着一代代沧州人不懈奋斗,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