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中的渔樵主题研究

2022-11-13 04:53肖漫宇
戏剧之家 2022年16期
关键词:古琴曲渔樵琴曲

肖漫宇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 桂林 541199)

“渔樵”形象一直就是我国的经典艺术形象,从古至今都是文人雅士们的研究对象。脍炙人口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当中,也有着著名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句(源于杨慎的《临江仙》)。除此之外,该形象在文章、画作、诗词当中都多次出现,对中国古代的知识发展起到了非常深远的作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艺术领域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而产生,充分体现了人们生活的本质特性和自然追求,古琴曲当然也不例外。

一、“渔樵”主题的文化发展内涵

(一)主题发展

渔樵形象融汇的是古人对于自然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的历史兴衰与感叹都能体现在不同的文化意象当中。渔樵形象也因此出现在历史领域等多种文艺领域,融合了传统文化精髓,又结合了现代古琴的艺术表现手法,给主题赋予了多层次的艺术内涵。在著名的古琴曲《渔歌》和《渔樵问答》当中,虽然对主题的表达侧重点存在差异,但我们都可以了解到历史发展的继承和演变特征,了解到其主要的脉络。将视角聚焦到反复出现的典籍和历史人物角度,就可以从历史发展的长河当中选出各类经典作品。

早在《楚辞·渔父》当中,屈原就在自己的笔下将其中的渔父塑造成了悟道者的形象,正当屈原发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时,渔父则回答:“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不会死板地对待客观事物,而是能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正如后文提到的一样,如果世上的人都肮脏,那么何不搅浑泥水让大家都处于迷醉状态下,又何必自命清高,以至于让自己得到放逐的下场呢?渔父的回答正对应的是屈原的生平经历,并且也强化了其独立的形象。诸如此类的文章和历史作品成为了后世渔父形象的典型特征,也在古琴曲当中成为了人物的最初原型。

汉朝的严子陵和朱买臣则进一步将渔樵形象进行了具体化,甚至将其打造为一种文化特征。作为光武帝刘秀的好友,严子陵拒绝光武帝刘秀之招,拒绝谏议大夫的官位,来到桐庐县城南部的富春山隐居垂钓;而四十多岁仍然是砍柴樵夫的朱买臣在五十余岁却能荣登天子堂,贵为会稽太守,位列九卿,之后任职丞相长史,书写了赫赫有名的人生经历。

宋朝开始,渔夫和樵夫的形象则被赋予了历史层面的意蕴和思考,正如著名文学家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到的“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般,人物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豁达,仿佛要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正如浮游在广阔天地就像沧海当中的粟米一样渺小,回归到人们的一生,也只是短暂的片刻停留。不得不承认,苏轼豁达的生活态度让他对渔樵形象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同时也极大影响了古琴曲的文化意蕴,赋予了其新的内涵。

(二)古琴曲文化发展

从古琴曲的角度来看,很多古琴曲都是标题音乐,标题和其中的主题思想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去探寻其中的深度内涵。如最早见于明代的古琴曲《渔樵问答》的主题思想就是对现阶段的生活进行讴歌和赞扬,由于明朝统治者对文人采取压迫政策,使得很多文人怀才不遇,感到世事无常,产生了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在这部古琴曲当中,整个结构采用对话的方式来进行互相问答,意味深长思想明确。整首曲子采用了多种技法,将人们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现在情绪当中,仿佛让听众可以透过曲子感受到樵夫的砍柴伐木之声,领悟到渔夫的划船摇桨之态。

值得一提的是,《渔樵问答》当中樵夫的形象正是西汉时期的大臣朱买臣。朱买臣的故事耳熟能详,他被汉武帝拜为中大夫但又被罢免官职,之后东越反叛朱买臣上书汉武帝,又重新拜为会稽太守;渔父的原型则是东汉时期的严子陵,他不愿帮助光武帝安定天下,只愿隐居富春江畔,整日读书垂钓。范仲淹先生也评论道“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渔樵问答》在琴曲的艺术手法上和原有的类似情趣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主题的文化意象和唐诗之间同样关系密切。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都在自己的文学作品当中融入了渔父和樵夫的形象,陶渊明笔下的放浪形骸,柳宗元笔下的豁达独立,都能体现出古往今来的隐者形象。回归本身的文化主题之后,我们重新审视琴曲当中的文本信息,不难发现主题和文化母题之间有着若隐若现的关联程度,是文化的层层累积与建构过程,是个性化和历史性的对照,需要从情趣本身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空间中不断探索。《渔樵问答》当中的对话形式仿佛道尽社会现状、尘世人间疾苦,感叹人生苦短,人们仿佛更加愿意隐居于远离纷繁的江湖,而不用为争名逐利让自己的心灵过于疲惫。

二、古琴曲中的“渔樵”主题

相比于书画作品或文学作品,琴曲的表达更加具有开放性,同一首琴曲在不同人的演奏当中会被赋予新的情感特征。但琴谱本身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演奏过程感悟几百年前的艺术美感,感悟古琴所体现出的情感价值。古琴使听觉艺术和人们的心灵联系更加频繁,无论从音乐旋律还是从技巧方面都能呈现出典型的自然审美意象。

(一)音律

音符仿佛是书画的线条一样,能够在音乐形象的呈现环节起到关键的辅助作用,而音符的长短与节奏变化会形成不同的旋律和音乐形象。以自然为审美意象的传统古琴曲众多,相比于自然山水这类审美意象的乐曲,更多体现的是大自然的自由和洒脱,重视的是人们主观心境的描写。无论是古代作品还是现代作品,都能体现出这一特色。

这里我们可以以20 世纪30 年代的《渔舟唱晚》为例,渔舟唱晚的标题取自于《滕王阁序》,整首乐曲以歌唱的旋律描绘了渔歌四起和渔夫满载而归的情景。在乐曲的第一段当中,以起伏的旋律和平稳的节奏配合左手技巧描绘出了夕阳西下的闲适场景;第二段则从旋律线条和节奏上进行了改变,表现出的是人们对于生活的满足之感;第三段明显速度加快,对应的是心境转变,也让整首乐曲的音律达到高潮;最后一段悠长的曲调,则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叶扁舟消失在江面的神秘之感。该作品自然温婉,但朴实无华,仿佛让听者置身于大自然当中,从音律环节体现出了艺术魅力。

(二)结构

琴曲的结构仿佛是文章的骨架,能够起承转合产生关联。不同表现渔樵主题的情绪之所以在内涵上非常丰富,与其结构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渔歌》的产生和柳宗元的《渔翁》一诗相互对应,所以在结构上似乎亦步亦趋地将曲子的结构以诗歌的诵读模式来呈现在人们面前。而《渔樵问答》当中令人深思的哲学则体现出了更加持久而厚重的人文元素。人们愿意独善其身,在进退维谷之际远离历史沉浮。当我们回顾文化母题之后,再重新审视琴曲当中的文本信息,则可以感受到古琴结构当中的人格和魅力,非常符合道家学说所体现的自然心境。古琴是一种流动的艺术,在千年的演化过程当中形成了稳定的传承和发展特征,各类文化主题都可以在琴曲结构当中得到扎根和繁衍,无论历史和空间怎样变化,桥边的渔父和林中的樵夫都始终在那里不曾远去。他们的存在是为了引领我们走向心灵的自然和生活的本质,古琴演奏者也用自己高超的技法及其艺术内涵来呈现出何为自然,何为淡泊。

(三)文化

古琴一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的“四艺之首”,而琴棋书画也一直被文人雅士视为修身养性的必经之路。古琴文化是艺术和“禅”的结合,是对“德”的现实追求,古琴曲同样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渔樵对话之所以能够出现在各类经典的文学作品当中,除了其本身的象征价值之外,中国文化当中往往将这类角色形象作为隐居者或道人的化身。早在庄子的《渔父》当中就虚构了渔父和孔子的对话,叙述了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也让孔圣人称渔夫为圣者。渔父可以一竿一钓,自然地遨游,乐于山水之间。从文化层面来看,渔父和樵夫的形象并非只是真正意义上的形象,而是文人墨客借助此类形象来表达自身对于隐逸生活的一种喜爱和追求,是仿佛看破红尘一般的乐观态度,寄托的是美好的人生理想,是顺境时的自然豁达,是逆境时的宣泄愤慨。

三、结语

古琴文化中的自然意象是中国音乐特有的现象,寄托的是对大自然的尊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渔樵形象也是自然界当中典型的审美追求,是外物和内心的和谐,是客体和主体的交融,从而形成了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在美学观点的理论基础之上,我们需深刻分析古琴曲当中的渔樵主题和文化意蕴,感悟其中的深层次内涵并将其应用到琴曲的演奏过程中,让淡泊的生活态度从琴声中娓娓道来。

猜你喜欢
古琴曲渔樵琴曲
赵元任早期琴曲的“选(编、创)曲配伴奏”思维分析
渔樵三问
古琴曲《潇湘水云》的题解流变考
琴曲《幽兰》探微
明朝琴曲的清商音与含半音五声音阶
打渔人
古琴曲《梅花三弄》曲调意蕴阐释
渔樵问答
在浓郁的知音文化中教文言文
古琴曲《平沙落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