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梧桐”意象到“梨花”诗意
——元杂剧《梧桐雨》与现代交响京剧《大唐贵妃》文本比较

2022-11-13 00:38赵善煜
戏剧之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唐明皇李隆基安禄山

赵善煜

(青岛黄海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55)

同为描写杨贵妃和唐明皇爱情的《梧桐雨》和《大唐贵妃》在不同的创作环境下立意,人物都有所不同。前者,以“梧桐”为意象,使得杨贵妃与唐明皇李隆基的爱情浪漫而悲情,后者则重点以“梨花”为喻刻画女主人公杨玉环的纯洁和对爱情的坚贞。从“梧桐”到“梨花”,同样是杨贵妃和唐明皇李隆基的爱情故事,却有着不同的内涵和韵味。

一、“梧桐”的悲情意蕴和“梨花”的浪漫诗意

“元杂剧四大家”之一的剧作家白朴创作的《梧桐雨》描写了安史之乱前后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悲欢离合。剧情是:安禄山有一次未能完成军令,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本欲将他斩首,惜其骁勇,将他押至京城问罪。丞相张九龄奏请唐明皇杀掉安禄山,唐明皇不从,反而召见授官。此时杨贵妃正受宠幸,奉唐明皇命收安禄山为义子,赐洗儿钱。后来安禄山因与杨国忠不和,出京任范阳节度使。七月七日,杨贵妃与唐明皇在长生殿欢宴。唐明皇将金钗钿合赐给杨贵妃,酒酣之际,二人深感牛郎织女的坚贞,对星盟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好景不长,天宝十四年,杨贵妃正在品尝她喜爱的荔枝,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传到,唐明皇携杨贵妃仓皇入蜀。驻扎马嵬驿时,军队起了骚乱。龙武将军陈玄礼请唐明皇诛杀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唐明皇依言而行。但军队仍不肯前进,陈玄礼又请诛媚惑君王的杨贵妃。唐明皇无奈,令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佛堂中,由她自尽。这样,军队得到了安抚,保护唐明皇逃亡。肃宗收复京都后,太上皇(唐明皇)闲居西宫,悬挂杨贵妃像,与之朝夕相对,追念不已。一夜,唐明皇正在梦中与杨贵妃相见,却被梧桐雨惊醒。他追思往日与杨贵妃的欢爱情景,惆怅万分……

全剧共四折一楔子。楔子中写的是安禄山未完成军令被张守珪押至京城问罪的过程以及安禄山的身世。第一折,写李隆基不问是非,竟给丧师失地的番将安禄山加官进爵,让他镇守边境,杨贵妃对与她有暧昧关系的“义子”安禄山的思念,在李、杨爱情关系上抹上了一道不光彩的、有着潜在危险的阴影。第二折写安禄山为夺江山、迎娶杨贵妃而造反,而李隆基却不理朝政,只命使臣进荔枝,让杨贵妃金盘跳舞,在他淫乐无度时,安禄山攻下潼关,直逼长安,李隆基被迫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第三折写马嵬兵变,士兵刀砍杨国忠、马踏杨贵妃。第四折写已经退位的太上皇李隆基沦为孤家寡人,一人独居于西宫,孤独愁闷地思念杨贵妃。

剧中“梧桐”的意象常常出现,是剧中的核心意象,拥有丰富的内涵,对作品主题、结构乃至情感的表达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梧桐树在剧中为李杨爱情的见证。唐代种植梧桐树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据史料记载,唐宫中遍植梧桐树,而梧桐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的象征意义也十分丰富:它可以指代“琴瑟”,剧中有“击着梧桐案”一句,而所谓“击着梧桐案”意为抚琴,众所周知,杨贵妃因为通晓音律而深受同样热爱音乐的李隆基宠爱并被其视为知己;它可以象征“爱情”,《孔雀东南飞》中便有诗句“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来形容刘兰芝和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而剧中“梧桐”也成为了杨贵妃和唐明皇李隆基爱情的见证,第一折【醉中天】和第四折中【白鸽子(三)】写的是梧桐树见证了杨李爱情的盟誓,而第四折中【白鹤子(四)】与【滚绣球】两支曲子目睹了“舞霓裳”的欢乐场面,才有了“空对井梧阴,不见倾城貌”的悲凉心境,由此,“梧桐”已经被杨贵妃看作是爱情的终身依靠。在我国的诗文中,梧桐,本身也包含着伤悼、孤独、寂寞的意蕴。剧中第四折描写唐明皇在“秋夜梧桐雨”的环境下思念杨贵妃,心理刻画细致入微,人物的悲凉心境与戏剧氛围协调一致,用雨打梧桐叶的实写引出“雨滴人心碎”的虚写,既切合人物的精神风貌又富有诗意,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让雨湿寒梢、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人沉淀在潜意识中凄怨的感受,使唐明皇晚年的处境与雨打梧桐,梧桐凋零的意境相统一,更显悲凉。

《大唐贵妃》是取材于《太真外传》,同时参考了白居易的《长恨歌》、白朴的《梧桐雨》和洪昇的《长生殿》等名篇名作及今人的一些作品重新创作的现代大型交响京剧。

全剧共分七场和一个楔子部分,演出近三个小时:在楔子部分出场的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介绍了历史背景,表达了两个人的爱情,第一场安杨交恶,讲述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见到安禄山,骂安禄山是胡儿,而安禄山则骂杨国忠为靠裙带走上高位的贪官,两人互看不起,结下怨恨;第二场华清赐浴,则讲述杨贵妃受宠唐明皇,将华清池赐她沐浴,并将行宫也一并赐给了她,且赏给她先母的金钗钿合作爱情的永久信物;第三场梨园知音,讲述唐明皇和杨贵妃正在梨园观看排演的歌舞,此时安禄山觐见唐明皇,趁机以花言巧语取悦并得到了重用,被提拔为范阳节度使且主动拜唐明皇为义父,杨贵妃为干娘,杨贵妃在唐明皇的授意下勉强答应;第四场被逐杨府,讲述杨贵妃因为看到唐明皇念梅妃旧情而吃醋与唐明皇大吵而被唐明皇逐出皇宫回到了杨府,一个人饮酒感伤,包括了贵妃醉酒的桥段,后唐明皇派内侍高力士前来看望,杨贵妃将一缕头发剪下让他带给唐明皇;第五场长生殿上,讲述恰逢七夕,杨贵妃回宫却得病,听闻杨贵妃在长生殿乞巧,唐明皇便来此,见到顾影自怜的杨贵妃表达思念之情,两人互诉想念与歉意,且盟誓生生世世在一起,正在此时,高力士和杨国忠来报,安禄山已自立为王,杀到了潼关,唐明皇万分焦急;第六场魂断马嵬,讲述唐明皇李隆基携杨贵妃仓皇入蜀逃亡,马嵬坡遭遇兵谏,起义兵士杀死贪腐的杨国忠且逼唐明皇杀死杨贵妃清君侧,否则就不护驾,唐明皇不从不愿,杨贵妃知道之后却深明大义,自愿从容赴死;第七场仙乡续缘,讲述安史之乱平息后老年的唐明皇退位想念杨贵妃悔恨不已,在梨园借金盆呼唤杨贵妃如临仙境,再次与已成“梨花仙子”的杨贵妃重逢……

穿引剧中的主题曲京剧新歌《梨花颂》多次出现,每每将剧中情节和人物情感升华。梨花花朵皎洁雪白,给人纯洁的观感,梨花的暮春凋谢,又会让人将之比喻为泪花、寂寞、惆怅的心境。清代著名词人纳兰容若便擅长着墨梨花。他曾在《昭君怨》中写道,“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在《虞美人》中吟道,“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在《秋千索》中写道,“新月才堪照独愁,却又照梨花落”……纳兰容若是在借“梨花”的淡雅朴实来象征美丽纯洁的爱情,借梨花的洁白表达出爱妻卢氏楚楚动人、美丽寂寞的神韵;同时又借梨花的飘零凋谢抒发他凄凉与哀怨的思绪。唐明皇李隆基喜欢梨花,在他的御花园中种满了梨花,因此他的御花园也称作“梨园”。因为唐明皇喜音律歌舞,他本人也在“梨园”中教演艺人,因此“梨园”也成为后世戏曲行当的代称,唐明皇李隆基也成为戏曲行当的祖师爷。剧中“梨花”意象随梨园、《梨花颂》出现,在第五场《长生殿上》中,当唐明皇向杨贵妃道歉,杨贵妃叹道,“梨花几度迎风泣,却看枝迁根未移。从今后破镜成圆璧,看我残春有凭依……”引出了下面唐明皇对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盟誓,在第六场《魂断马嵬》中,杨贵妃为了唐明皇李隆基自愿赴死,临死前,她对唐明皇说,“三郎!我死之后,要葬在梨树之下,妾在天上,也要为三郎弹琴献舞。”尽管梨园不是杨贵妃和唐明皇的定情盟誓之地,却是他们相互爱慕、彼此知音的神交之地。《梨花颂》的主题曲在剧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楔子中杨玉环登场,第二次是第六场《魂断马嵬》中杨贵妃自愿赴死中,第三次是最后一场《仙乡续缘》中唐明皇李隆基来到梨园仿佛来到仙境,与已为梨花仙子的杨贵妃重逢,杨贵妃见到唐明皇而唱。这三次的《梨花颂》出现,却体现出不同的情境及主人公杨贵妃不同的心境。

《梨花颂》可谓是为刻画主人公杨贵妃而写。开场杨贵妃和唐明皇李隆基相爱,杨贵妃借《梨花颂》抒发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向往,当在马嵬坡前看到兵谏前的唐明皇李隆基陷入两难之地时,她又借《梨花颂》表达对唐明皇的爱意,为了这一份爱,她甘愿赴死,成全大局,成为全剧的高潮,结尾处老年的唐明皇思念杨贵妃仿佛入仙境与杨贵妃相遇时,已成仙子的杨贵妃出现继续唱出《梨花颂》,表达出对这一份爱情的忠贞坚守和对唐明皇李隆基至死不渝的爱意。

“梨花”较之“梧桐”在意象上更显凄美,诗意更浓。白朴以“梧桐”作为意象象征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而剧中主要刻画的人物侧重在唐明皇身上,但是《大唐贵妃》中以“梨花”比喻杨贵妃,主要人物的侧重发生了变化,“梨花”不仅象征了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纯洁浪漫,更突出了杨贵妃如梨花般的美丽、纯洁、善良的美好形象。

二、杨贵妃形象之变:从貌若嫦娥到梨花仙子

在白朴的《梧桐雨》中,安禄山与杨贵妃有暧昧和私通。安禄山因与杨国忠不睦,又出任范阳节度使,自立为王反叛大唐,唐明皇仓皇逃出长安去蜀至马嵬驿时,大军不前,兵谏请诛杨国忠兄妹,唐明皇无奈,命贵妃于佛堂中自缢。尽管杨贵妃自杀后,他哭道,“妃子不知那里去了,止留下这个汗巾儿,好伤感人也!”但是,在江山和美人面前,他已做出了最终抉择——为了江山,最终将美人舍弃。而白朴笔下的杨贵妃尽管有嫦娥之貌,却与安禄山有暧昧,当安禄山进攻时她还在吃自己最喜爱的千里运来的荔枝,可谓不甚完美。而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爱情从始至终便奠定出悲剧的基调,犹如“雨打梧桐”般凄美但更加悲凉。

因为年代久远,《梧桐雨》的具体演出表演形式已无从而知,只能靠史料中的零星记载想象完成,但是《大唐贵妃》却于2003 年4 月15 日至18 日在北京保利剧院完成了首轮演出,剧中的杨贵妃依序分别由史依弘、李胜素和梅葆玖三人联合塑造,唐明皇李隆基也分别由李军、于魁智和张学津三人联合完成。剧中多次出现梨花飘落的大背景布景,杨贵妃站在梨花飘落中美丽如梨花仙子。在最后一场《仙境续缘》中,来到梨园思念杨贵妃的唐明皇已是苍苍老者,尽管在第六场《魂断马嵬》中,他有“……你(杨贵妃)若捐躯,孤王纵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又有何用啊!陈元礼,这个皇帝孤不做了,爱妃!我们走!”的一时魄力来捍卫自己的爱情,却最终敌不过“若再迟延,六军失控,危及圣上性命”和“兵谏若是恶化,就会酿成兵变”的恶劣局势及杨贵妃的深明大义的请死之举:“妾不忍见万岁遭难,战火蔓延。我自愿受死,请万岁恩准……”望着秋意甚浓的梨园,唐明皇睹物思人,“秋风起暗云垂黄叶飘降,物是人非秋雨如泪,伴我心中无限凄惶……这才知杨贵妃贵在情重,回首看三宫六院朝秦暮楚,我是何等的轻狂!我怎不在马嵬坡奋然抵挡?博得个泉台上灵牌成双……”最终,唐明皇感叹自己在爱情面前,“堂堂天子不如平头百姓郎”。

当唐明皇在梨园金盆前思念杨贵妃悔恨不已时,剧中杨贵妃似乎也听到了他的呼唤:

杨玉环(唱):忽听得侍儿们一声来请,我只得起徘徊忙推玉枕、斜挽云鬟、花冠不整,转过银屏就来到了前庭。九华帐拥绣衾方才睡稳,众宫娥又传语来把人惊。回转身我且把侍儿来问,她言道唐皇帝已然来临。我自从离凡尘来到了仙境,也不知人间时又过几春。马嵬驿两下里杳无音信,到如今他那里还记念妾身。

当杨贵妃真真切切听到李隆基一声声唤着“玉环,玉环!”时,她也随之唤着他,深情地以《梨花颂》倾诉出自己对他的怀恋和深爱之情,两人重逢,相拥,实现了如誓言盟誓般的“在一起”。重新创作的《大唐贵妃》重点宣扬忠贞美好的爱情观,塑造了完美的如梨花般忠贞纯洁的杨贵妃形象,且大型交响乐队、西洋歌队、女子群舞等艺术形式与戏曲程式交相辉映,营造出一幅盛唐与梅派同辉的绚丽画卷,一经推出,便获得好评。当时有记者评论说:“……作为一出将京剧推向世界的鸿篇巨制,该剧在制作手段以及演员配置上可谓煞费苦心,舞台效果也堪称完美,但形式的华美难免冲淡人们对戏曲本身唱腔与表演程式的关注,对于戏曲自身的发展是否有益还有待商榷。”更有观众对这一出《大唐贵妃》是京剧还是歌剧提出了质疑。究竟什么样的戏曲作品能够将更多的年轻观众请进剧场?戏曲改革将往何处去?中国古典戏曲将如何传承和激发出新的活力?几乎每一个新创剧目的主创人员都会在创作之初这样扪心自问——于是在《大唐贵妃》诞生之前便有了强化视觉冲击的《宝莲灯》《贵妃东渡》,有了在形式上打破常规的《马前泼水》《张协状元》等,《大唐贵妃》为了增加京剧的古典与时尚相融合的看点,将交响乐、歌剧、女子群舞等艺术元素融入其中,《梨花颂》更是一首听起来简单易唱的二黄四平调的“京腔歌曲”,真正做到了导演郭小男所说的“旧中有新,新中有根”。有人将《大唐贵妃》比作中国本土创作的《图兰朵》,而相较《图兰朵》,《大唐贵妃》是融歌剧、舞剧、交响乐和京剧的跨剧种,是一次大胆的实验。它保留了12 段梅兰芳原创原腔,同时新写了30 余段唱腔唱词,塑造出为爱情不惜献身作“安史之乱替罪羊”的纯洁、善良,对爱坚贞不渝的完美杨贵妃。相较《梧桐雨》中的杨贵妃,这个杨贵妃更能适应当下以求真爱和浪漫真挚爱情的青年男女观众的审美趣味,更能被人接受。

猜你喜欢
唐明皇李隆基安禄山
唐玄宗&安禄山:一个敢宠,一个敢作
李亨啖饼惜福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月夜偷曲
祭拜戏祖唐明皇之祭文简释
月夜偷曲
唐玄宗缘何对安禄山深信不疑
排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