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作品《梅兰芳》的京剧元素与演唱技巧

2022-11-13 00:38
戏剧之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梅兰芳唱法京剧

杨 琪

(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19)

一、作品背景及作品分析

《梅兰芳》是由词作家刘鹏春和作曲家吴小平一起创作的,刘鹏春老师在戏曲和文学方面有着很深入的研究,这个作品是为了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00 周年所创作的。歌曲诠释了梅兰芳先生的一生,展现了他本人对艺术的沉醉与热爱。往大了讲,就是对民族以及对国家的一种强大的责任感。更体现出梅兰芳先生的艺术底蕴和普通人达不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梅兰芳》的创作元素主要来自于《贵妃醉酒》的四平调,该声乐作品经常作为民族唱法的参赛曲目。作品是复段式的曲式结构,分为AB 两个乐段。A 段的特点在很多京剧中都很常见,例如京剧中的四平调、润腔、表演。B 段是全曲高潮部分的开端,情绪要从温柔转为激荡,还加入了散板推动情绪的表现。作品的四个部分也特点鲜明,分别是引子、慢板、中板、快板。从歌词来看,《梅兰芳》的歌词结构十分工整,这也降低了一定的融合作曲难度,使传统戏曲元素能更好地融入西方作曲理论的框架中。作曲家在作品中运用了我国传统京剧名剧《贵妃醉酒》,将其中最具特色的腔调,也就是“润腔”进行了新的创造以及加工,在借鉴该名作的同时又加以自己的创作特点,使《梅兰芳》充满了现代歌曲气息。具体来说,《梅兰芳》使用了歌词与歌词之间相对应的形式,也运用了西方国家常用的复乐段结构进行创作,这种曲式结构其实更多地是以歌词对照的形式来创作的。通过运用对比结构,开始时乐段相同,结尾时乐段不同,歌曲的整个结构就形成了。在此基础上,歌曲的旋律就可以自如地展开与发展。《梅兰芳》在歌曲的创作中不仅运用了以上结构,还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常用结构进行结合,展示了融合创作歌曲的新风格。

二、演唱技巧分析

(一)作品演唱难点分析

首先从歌曲类别说起,创作歌曲属于新时代艺术的产物,璀璨且丰富。不同于艺术歌曲和民歌,其风格更偏向于对作者本身技巧与情感的演绎。作者的作曲条件相对宽松且独特性高,但是作品难度也更大,演绎过程是对表演者专业技巧的重大考验。回到作品本身,该首作品最大的亮点就是戏曲审美与声乐演唱的结合,为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千种风情”表达出来,单单依靠声乐演唱艺术是不够的,需要加以一定的戏曲演唱技巧。二者融合其中,造就了这首美如画的创作歌曲。从情感表达方面,首先需要了解作品的知识点、历史性、人物特点。作词家吴小平先生以两段歌词诠释了“梅兰芳”大师的风骨,无论是“如水明月”还是“心火刚烈”,都是在刻画作者自己心中的大师形象。了解到作者心中的“梅兰芳”后,再去体会作曲家刘鹏春的内心世界,全曲风格变化大致分为两种,一“柔”对一“刚”,无论是大段的体裁对比还是小范围的乐句对比,皆是如此。在演唱时,整个作品的演唱技法都不可过于单一。因为京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声乐是音乐的一种形式。从大方向来说,戏曲艺术中便包括声乐。但声乐这种形式是包含着很多因素的有机体,声乐的表现手法主要为“唱”,但是其内在因素十分复杂。例如第一句“梅也似雪,兰也似雪”,需要运用京剧中“紧拉慢唱”的方法,才能推动情绪高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想要更好地演绎该作品,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民族声乐唱法与京剧演唱方法的掌握与融合。

(二)《梅兰芳》中的京剧元素及演唱技法

其次,歌曲还吸收了京剧的美学因素,需要与民族中的韵味、感情等进行融合,使其在展现独特的个性之余,也能够展现出创新精神,体现了梅兰芳先生的艺术造诣与无穷魅力。在演绎这首歌曲中的京剧戏曲部分时,演员的手势特点也尤为重要,需要演唱者在唱念中能够通过这些手势变化,很好地传情达意,二者需要较好地配合。《梅兰芳》最大的特点就是京剧唱腔与民族声乐唱腔的融合。京剧艺术形式有着非常明显的风格,作品全曲的节奏都有着京剧艺术的风格特点,西皮、二黄的节奏巧妙地将作品分为了两个大段,而《梅兰芳》中运用京剧演唱技法的段落就是前半段。从歌词“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源自于男儿的心火刚烈”“半是崇公道,半是苏三”来看,京剧艺术的对押对韵完全融入其中。所以在演唱时,使用京剧唱腔中的“梅派”唱腔来演唱前半段,更能体现作品本身的韵味。在演唱前半段的时,要求声线的重点在于秀美与婉转,每一次的咬字走字都要充满“京味”。民族唱法要比声乐唱法的管道再窄一些,共鸣感向眉心集中得更多一点。前奏即将转调结束时,情绪的酝酿就要准备完毕。前面说到《梅兰芳》的特点是京剧与民族声乐的融合,但是作品本身是一首创作歌曲而非京剧,所以在咬字出音时对腔体的把控就很重要,发声的支点不能一开始就太高,否则腔体声线就太过京剧。反之,也不可支点太平,否则会失去“京味”特色。咬字上要将每一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都从容清晰地拉出,让每一句的结尾都在声线合理的处理上以一种弧度的感觉落下,一起一落对应一押一解。

虽然在唱腔上将作品分为了两段,但是全曲中难度最大的就是,演唱者如何将“京味”保留在其中又不丢失民族声乐的风格。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作品演唱时的咬字,在了解“梅派”作品时,不难发现其咬字十分讲究,注重美感,因而几乎不露齿,出字慢、稳。所以演唱作品前半段的时候,出字要慢且稳,将京韵保留在声线里,放匀气息,将每一句“抛起来”。京剧咬字注重每一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不同的字韵就有着不同的出音点,例如:“轮、明”突出字腹,“刚、烈”则突出字尾。

演唱歌曲时,流畅度与饱和感是至关重要的,在京剧艺术形式里,常常出现一字多音的唱段,且上段说到京剧咬字慢,所以装饰音对于作品连贯性的帮助是十分关键的,例如,“那一轮女儿如水明月”后的两个装饰音如果没有演唱出来,也就失去了“京韵”。

(三)《梅兰芳》中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分析

《梅兰芳》虽不同于常规的民族声乐作品,但也包含着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而衡量声乐演唱的最基本标准便是“声”。发声的方法有很多种,想要更好地发声来演唱作品,首先就需要一个科学的、实用的演唱方法。当今的民族声乐唱法不断发展,唱腔上也借鉴了一些美声声乐唱法的技巧,所以相较一些民族性更强的地方民歌,唱腔也要更宽更长一些,好的发音方法是一个优秀的演唱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从乐段的方向来分析,《梅兰芳》的前半段更偏向“梅派”京剧演唱风格,而后半段音域变广,气氛也到达了一个高点,唱腔变宽,更适合民族唱法。歌词上,民族演唱唱段属于渐强递进的一种情感,厚积薄发的感觉十分明显,在运用民族唱法唱腔的同时,对力度的把控是演唱好后半段的关键。咬字不可“掐头去尾”,腔体的共鸣十分关键,“一段芬芳倚绝壁”的磅礴之气必须要充足的共鸣才能完美展现。在《梅兰芳》中,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其实并没有与其他现代民族声乐作品有太多出入,只是在细节上的处理增加了难度,所谓民族唱法就是一堆小零件,想要什么情,什么味儿,就看自己怎么去组装了。

三、表演技巧分析

京剧中的“唱”“念”是很直接的外在表现形式,两者共同融合才能更好地演绎作品。第一大段中的每一个小乐句呈现一种对比感,例如“半是崇公道,半是苏三”“半是楚霸王,半是虞姬”这类京剧中不同性别的历史人物对比的歌词,在处理时要特别注意强弱不同所刻画出的不同形象。第二段至结束句时,与第一段略为柔情和舒缓的旋律形成鲜明对比,伴奏速度加快,气氛进入高潮,大段的长音与节奏切换进行渲染,节奏复杂性提高,歌词进入诗意赞美环节。为将作者对“梅兰芳”的赞叹之情表达出来,演唱这一段时,情绪需要十分高涨,肢体上的配合也就十分突出,这样才能让观众切实体会到“巅峰飘做大旗猎”的磅礴气势,自己才能在演唱过程中,领略到京剧大师“留与江山看成蝶”对后世艺术创作的深远影响。所谓表演形式的溯源必然是作者内心的体现,只有对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有细致的了解,表演才能更加贴合作品。

四、结语

《梅兰芳》是一首非常杰出的近现代声乐创作歌曲,吴小平与刘鹏春两位大师将京剧艺术注入其中,向所有听众讲述梅兰芳先生在中国艺术道路上的传奇人生。演唱好该作品并不容易,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每一个演唱者都需要在不断练习中总结经验。基本功是需要岁月来沉淀的,同时也要不断了解和学习作品本身蕴含的感情线与历史观。将艺术中最抽象的“韵”把握好,不做“拿来主义”,结合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技术来演绎作品,每一次演唱都是二度创作,总结经验,锻炼基本功,敢于结合新的理论去创新,才是声乐艺术的魅力。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京剧艺术的美学标准都倾注在整首作品中,不断地融合、对比、创作,让《梅兰芳》这首作品在创作歌曲中展现出了新的活力。《梅兰芳》作为现代民族声乐创作作品,不仅在创编手法上融入西方音乐的特点以及中国传统京剧的特点,还使民族声乐有了新的风采和表现形式,不仅传承和发扬了京剧的艺术魅力,还使我国民族声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猜你喜欢
梅兰芳唱法京剧
梅兰芳评传
京剧表演开始了
我的京剧之路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手舞足蹈”破难点——谈“划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