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芳,禄晓龙*,何 宇,杨 历,史文涛,杨正凤
(1.贵州医科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阳市观山湖区碧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贵州 贵阳 550081;3.遵义师范学院管理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截至2019年底,贵州省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90.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78%,老年抚养比为16.13%[1],贵州省已经进入老年型社会,且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年龄结构的老化对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带来沉重负担,而“医养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医养结合”打破了医疗和养老服务间的壁垒,是将包含健康体检、疾病诊治、康复保健及医疗护理等医护内容的“医”,与生活照料、心理健康服务、精神慰藉及文化娱乐服务等养护内容的“养”有机融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2-4]。为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贵州省自2013年起出台了系列相关文件和政策。2020年2月,贵州省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医疗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重点强调要全面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因此,本研究选取了贵州省铜仁市和遵义市两个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13家医养结合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入驻老人分别作为供给方和需求方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性访谈的形式展开,从供需方角度对贵州省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其运行现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从表1看,受访的133位入驻老人以高龄居多,80岁以上占41.35%;学历以小学及以下为主,占56.39%;入驻老人子女数3个及以上居多,老人的月均收入多为2000元及以下,73.70%的老人患有慢性基础病或者其他疾病。
表1 受访入驻老人基本情况
从表2看,入驻老人的服务需求以医疗服务需求和日常生活照料需求为主,需要定期体检和常见病、慢性病监管等医疗服务的老人分别占79.70%和68.42%;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78.20%的老人需要起居环境保洁服务,56.39%的老人需要个人卫生服务。需要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临终关怀等心理服务的老人分别占43.61%和27.07%;需要的文化娱乐服务以棋牌活动和文艺活动为主,占54.89%和47.37%。
表2 受访入驻老人服务需求情况
1.3.1 入驻老人满意度情况
入住老人对医养机构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得分为4.16±0.58,有122例(91.73%)对机构的医疗服务满意或非常满意;日常生活照料的满意度得分为4.03±0.56,有116例(87.22%)对机构的日常生活照料服务满意或非常满意。入住老人对机构的心理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的满意度得分分别为 3.92±0.47 和 3.78±0.66,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入住老人对机构的满意情况
1.3.2 入住老人满意度的影响路径分析
根据“医养结合”内涵,入驻老人的满意度与机构提供的医护水平和养老服务水平相关,构建入驻老人满意度结构关系模型,以医护水平和养老服务水平为外生潜变量,满意度为内生潜变量,并基于Amos 24.0软件,采用极大似然法,对结构方程进行拟合。结构方程绝对拟合指数中的卡方和自由度的比值为1.336,拟合优度指数为0.93,符合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优的标准。各路径系数检验见表4。
表4 入驻老人满意度结构方程路径系数检验
结构方程标准化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入驻老人满意度结构方程构建及标准化路径
从表4看,机构的养老服务水平和医护水平两个外生潜变量对入驻老人的满意度有极其显著性影响,通过了0.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机构的“医护水平”对老年人满意度的载荷系数为0.59,“养老服务”水平对满意度的载荷系数为0.73。两个潜变量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19,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选取的11个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都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除了康复技术指标,其他指标的路径载荷系数均大于0.6,说明模型整体效度水平较高。
2.1.1 机构的服务内容
13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有11家是公建民营养老院,1家公立医院和1家私立医院。其中,公建民营养老院有6家采取养老机构内提供医疗服务的医养结合模式,5家采取养老机构与医院合作的模式。13家医养结合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主要是定期体检、常见慢性病监管、协助就医和配发药物等;13家机构都提供了起居环境保洁、起居照顾和集中用餐等日常生活照料服务;机构提供的心理服务主要是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心理辅导;机构提供的文化娱乐服务以棋牌活动、文艺活动和体育健身活动为主,与入驻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基本吻合。
2.1.2 机构人力资源情况
13家机构均开展了员工培训相关工作,培训方式包括外派进修学习、单位内部培训、员工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等,但当前医养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不容乐观,最为突出问题是薪酬问题,84.62%的机构表示由于薪酬低,难以引进和留住专业人才;其次系统化和专业化培训以及医护人员总量不足也是当前医养结合机构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图2 机构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2.1.3 机构运营存在的问题
84.62%的机构认为当前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养老专业人才缺乏问题;60%以上的机构存在服务能力有限、机构盈利性低和医疗风险高等问题,还有部分机构存在资金缺乏、医疗与养老融合不足以及多部门管理等问题。
图3 机构运营存在的问题
2.2.1 被调查的机构人员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185名医养结合机构工作人员,女性132人,占71.35%;年龄以41-60岁居多,占43.24%,25岁及以下的占27.56%,26-40岁人员占28.65%,60岁以上的占0.54%;52.97%的学历为本科;48.65%的人员无职称,初级职称40.54%,中级职称8.11%,副高及以上职称2.70%;岗位类别上,专业技术岗占50.27%,管理岗占20.54%,工勤岗占29.19%;工作年限上,3年以内的人员占70.27%,3-5年占20.00%,5年以上占29.73%;工作人员月薪收入以2000-4000元居多,占 65.41%,2000元以下的占 17.84%,4000-6000元占12.43%,6000元以上的占4.32%。
2.2.2 工作人员的满意度
工作人员对薪酬和福利的满意度得分相对较低,薪酬制度和福利制度的满意度得分为3.28±0.79、3.23±0.80。工作人员对培训制度的满意度得分为3.49±0.72;工作人员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得分最高,其分值为 3.66±0.73。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以是否愿意继续从事这份工作作为判断依据,选择愿意的认为对工作满意,不愿意的认为对工作不满意。工作人员对工作满意的有165例,占89.19%,不满意的有20例,占10.81%。
表5 机构工作人员对工作的满意情况
3.2.3 工作人员总体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以工作人员的总体满意度为因变量,工作人员特征和五个维度的满意度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著性检验中-2对数似然值为93.996,Nagelkerke R方值为0.779,说明模型总体拟合效果较好。回归结果见表6。结果表明,年龄、文化程度、岗位类别、薪酬制度和培训制度显著影响工作人员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其中年龄、文化程度、薪酬制度和培训制度在10%的统计水平上对工作总体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岗位类别在5%的统计水平上对工作总体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
表6 工作总体满意度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机构入驻老人的服务需求以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需求为主,需求前五项的服务依次是定期体检、起居环境保洁、常见病和慢性病监管、个人卫生服务和棋牌活动,这与刘小春[5]、王雯[6]和田雨同[7]等研究结论一致。究其原因:入驻老人高龄居多,70岁以上老人占65.41%,自理能力弱;且老人健康状况较差,73.70%的老人患病。因此,入驻老人对机构的日常照护和医疗服务需求偏多。
机构的养老服务水平和医护水平对老年人的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养老服务水平的影响度高于医护水平。其中,日常照料和膳食服务对老年人的满意度影响最大;医生护士技术、住宿环境和心理关怀服务对老年人的满意度影响较大;医疗设备、护理技术和文化娱乐服务影响适中,康复技术影响最小。这可能因为调查的机构主要是公办民营养老院,入驻老人更看重机构的养老服务水平,但养老机构未能把老人日常活动上升到医养层面上来认知,缺乏“生活康复”的实操设计和专业能力[8]。
13家机构普遍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和养老专业人才缺乏问题,这与孔田甜[9]和刘磊[10]研究结果一致,主要是因为体制和机制不顺畅[11],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低[12]导致难以留住人才。因此,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协同推进,简化养老机构有关审批流程,落实土地、建材和水电等优惠政策;同时,养老机构必须重视和做好人力资源规划,转变人才培养理念[13]。
对机构工作人员的满意度影响从大到小依次是培训制度、年龄、薪酬制度、文化程度和岗位类别。其中培训制度和薪酬制度对工作满意度具有正向的影响,应提高薪资水平,并有针对性地提供进修培训机会,提高工作人员的满意度[14]。年龄与工作满意度正相关,即随着年龄增长,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越高;文化程度与工作满意度负相关,即文化程度越高的工作人员,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越低;岗位类别对工作总体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专业技术岗、管理岗、工勤岗的工作满意度依次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