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荣
(山东省曹县人民医院 山东 菏泽 274400)
院内感染是诸多医疗机构面临的重大公共性卫生,也是亟需解决的医疗卫生事件。院内感染是住院患者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经流行性病学调查显示,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高达10%以上,降低和控制院内感染是目前医院一直以来比较重视的问题[1-2]。院内感染直接影响医院的形象和整个医院的护理质量、管理水平,医院感染率也成了衡量医院医护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医院的医护水平,还需要医院加强管理,对院内感染引起重视,医护人员还要把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放在工作首位,以此来减少医患矛盾,保障患者的就医安全,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促进医院的发展[3]。相关文献指出,院内感染与临床护理存在一定的联系,为了降低院内感染发生概率,还需要就发生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加强基础护理干预。为了探究探析基础护理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中的作用,文章筛选了60家医疗机构展开了研究,报告结果如下。
将2018年5月-2020年5月未开展基础护理的30家医疗机构作为对照组,将同期开展基础护理的30家医疗机构作为实验组,每家医疗机构护士1-4人,共120名工作人员,其中男护士20名,女护士100名,年龄均在(24.14±3.25)岁。两组在所记录的资料上差异较不大,有可比较价值(P>0.05)。本研究取得了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支持和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经过了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统计2018年5月-2020年5月未开展基础护理的30家医疗机构和同期开展基础护理的30家医疗机构发生院内感染的概率进行统计;对60家医疗机构的室内空气、护士手、消毒剂使用、物体表面、一次性医疗用品等进行采样监测,根据相关的规范进行合格率比较。
比较两组的院内感染率,比较两组的环境卫生合格率,包括两组室内空气、护士手、消毒剂使用、物体表面、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采样监测合格率。
本研究所选择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20.0,研究包含项目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计数用百分率[n(%)]表示,用X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3.33%,对照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8.33%,实验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的院内感染率[n(%)]
实验组的室内空气、护士手、消毒剂使用、物体表面、一次性医疗用品等采样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67%、98.75%、97.33%、97.14%、97.78%,对照组分别为83.33%、87.50%、85.33%、84.29%、87.78%,实验组的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的环境卫生合格率[n(%)]
引发院内感染的因素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1)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医院本身是由多个科室共同组成,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导致科室在开展工作中无法按照相关的流程开展,管理人员也无法落实,从而增加了院内感染风险。(2)医院人员流动大,医院每天有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等,每天人员流动非常大,增加了院内感染几率[4-5]。(3)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差,医院各个科室护理人员有限,每天工作量特别大,加上部分护士人员专业性不强,对院内感染相关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没有无菌操作等观念,在具体工作中又没有制度约束,在使用各种医疗器械或者物品时不按照操作规范使用,从而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发生概率。另外,护士在护理中不注意手部清洗,而每天接触多个患者,从而埋下了感染风险隐患。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在处理各种器械时也会增加感染风险。(4)患者自身因素,部分患者对院内感染缺乏了解,不注重平时的防护和个人卫生,所以容易出现感染。(5)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目前临床还存在抗生素滥用现象,从而导致耐药菌株增加,提高了感染的发生率。
3.2.1对院内感染进行准确的判断
护理人员应该掌握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由于临床护士与患者的接触非常频繁,所以能够及时的发现患者的情况,尽早的发现院内感染对降低和控制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6]。另外,护理质量的高低对院内感染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提高护理质量可以降低感染发生概率,因此做好院内感染的判断,并规范护理行为,从而有效的控制感染,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
3.2.2完善和落实医院的规章制度
医院应该为患者提供安全的就医环境,保障患者的就医安全,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开展工作,并结合其他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从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环境卫生监测等方面落实考核细则,从而提升医院的感染管理效果。
3.2.3加强护理人员对院内感染的认识
医院还需要组织各个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院内感染知识学习,提高临床护士对院内感染知识的认识,强化院内感染观念和无菌观念,加强护理人员护理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在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的护理流程和操作规范开展工作,约束自身的行为[7-8]。加强检查和监督,设定奖罚制度,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水平,提高护理质量,降低院内感染。
3.2.4增强护士手部卫生意识
护士与患者基础较多,在院内感染中经常会遇见较差感染,这是由于部分护士不注重手部卫生的清洁,从而增加了感染几率。众所周知,洗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防护病原菌的传播,因此强化护士的手部卫生意识对预防院内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降低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9]。由于部分护士的手部卫生依从性较差,因此可以在院内张贴洗手图来提醒,并要求护士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来执行,提高护士的洗手质量,保证护士的手卫生达到标准。
3.2.5为患者营造安全的病房环境
护理人员需要每天对病房环境进行消毒处理,保证病房处于无菌状态,还要保证病房的空气清新,可以开窗通气,进行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控制好病房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在合适的状态。病房内的物品也要遵循相关的物品摆放原则来进行统一的摆放,从而满足患者的需求[10]。定期的进行病房湿式清扫,帮助患者营造安静的病房环境,减少探视次数,避免交叉感染。
3.2.6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院内感染的发生几率特别高,有效控制感染的对策就是做好隔离工作。护士要熟练的掌握各种隔离措施,并向患者家属讲解隔离的重要性,从而主动的配合护理人员开展工作。根据感染的程度可以设置不同的隔离区[11]。另外,还要根据疾病的种类将患者的物品分开放置,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做好易感染人群的保护性隔离,从而降低感染发生率。
3.2.7合理使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也是导致院内感染的因素之一,为了避免因抗生素使用不当引发感染还需要护士严格遵循抗生素的应用原则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来使用,避免出现滥用情况。加强对抗生素应用的了解,掌握好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在应用中注意用药时间和频次,从而发挥出抗生素的价值[12]。
3.2.8加强对基础护理的认识
院内感染是各大医疗机构正在面临的问题,为了避免该问题的发生,还需要医院所有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加强患者的各种基础护理,包括口腔清洁、皮肤清洁等。另外,还要重视无菌和消毒灭菌等基础工作,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落实医院感染相关管理规章制度,提高护士的感染意识和专业水平,在护理中落实无菌操作,最大限度的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13-15]。
综上所述,院内感染是医院目前急需解决的重大卫生事件,院内感染的对象包括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等,医院感染不仅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对医院发展也带来了一定影响。引发医院感染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患者自身因素、护士专业能力差等。本研究经过对开展和未开展基础护理的医疗机构进行研究发现,实验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开展基础护理可以降低院内感染,还能提高医院的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对控制院内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通过加强对基础护理的了解,掌握基础护理方法和内容,也能降低和控制院内感染,有利于为患者提供安全的就医环境,还能提高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促进医院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