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盼
(曹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 山东 菏泽 274400)
脑栓塞主要指的是血液中的栓子随着血流进入到患者的脑动脉阻塞血管中,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的情况。该病会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后遗症,对患者的语言以及肢体功能造成不良影响,损坏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导致患者无法生活自理[1]。而脑栓塞的康复时间较长,患者大多采用院外护理的方式,而为了促进患者在院外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本文将随机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110例脑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在脑栓塞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目标护理对其治疗依从性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随机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110例脑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其中对照组55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4:21;年龄在52岁至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11±5.13)岁,试验组55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3:22;年龄在53岁至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12±5.11)岁,组间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用药以及饮食方面的指导,同时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能够开展早期的功能锻炼。在患者出院之后每周对患者开展一次电话随访,对患者的服药、康复情况以及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进行了解[2]。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目标护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深入访谈,对影响到患者恢复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梳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健康教育以及治疗恢复方面的指导工作,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影响到治疗效果的因素提前预防和消除[3]。当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对患者的病情发展和恢复情况进行探知和了解,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干预。并且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决定是否开展入户现场指导,切实的保障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效果[4]。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对比分析,完全依从:患者能够遵循医嘱治疗,对治疗行为主动配合。部分依从:患者可以接受医嘱,对于治疗并不积极。不依从:对于治疗以及医嘱出现抗拒行为;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况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通过FMA评分法以及ADL评分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改善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对比分析。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对比发现,对照组中完全依从34例,部分依从12例,治疗依从性为83.63%;试验组中完全依从44例,部分依从9例,治疗依从性为96.36%,试验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比[n(%)]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负性情绪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发现,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以及SDS评分并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试验组的SAS以及SDS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改善情况对比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发现,护理前,两组患者的FMD以及ADL评分并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护理前,试验组的FMD评分以及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脑栓塞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诱发因素较多,当患者出现脑栓塞情况时,会对患者的正常运动功能造成极大的损害,导致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受到限制,同时这会导致患者出现较大的心理落差,使得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康复的效果。
目标护理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护理方式,通过和患者深入的交流,能够了解到患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对治疗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排除[5]。通过目标护理的方式可以让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交流频率和深度得到全面的提升,使得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以及心理疏导工作能够更好的进行,让患者能够切实的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得到更为个性化的专业护理指导,从而有效的提高对患者的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在脑栓塞患者的康复治疗中,采用目标护理的方式可以很好的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和不良情绪,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