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惊魂记》悬念段落希区柯克式剪辑技巧

2022-11-12 23:18
戏剧之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希区柯克段落

李 杨

(西北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被誉为“悬念大师”的希区柯克在影史上的地位无可撼动,多年来致力于悬疑惊悚类电影题材的实践与革新。即便是在影视艺术迎来了重大突破的当代,关于希区柯克电影手法的探索仍然是如今影视学的显学与热门话题。近些年来手机摄影功能技术的飞升让每个人都拥有了以廉价的成本记录影像的权利,一些视觉效果精良的电影摄影手法也逐渐由殿堂走入民间,受到了电影爱好者的热烈追捧。“希区柯克式变焦”“希区柯克式剪辑”等手法的讨论再次成为电影界与理论界的焦点话题,跨越半个世纪的电影影像依然为当代电影提供了诸多可行性参考。

1960 年问世的《惊魂记》被誉为希区柯克多年来悬疑题材电影集大成之作,不仅代表其创作生涯中技法最纯熟的巅峰,同时也开创了心理惊悚片的电影范式,影片中的“浴室杀人”桥段成为美国影史乃至世界影史的一个经典时刻,至今仍被众多影视作品翻拍致敬。究其成功原因,离不开希区柯克在本段落的精妙场面调度把握与配乐师伯纳德·赫尔曼的绝妙弦乐创作,二者在后期剪辑制作中相得益彰,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可怖视听盛宴。

一、视觉狂想曲——电影奇观化

(一)视觉暂留原理与延伸

视觉暂留原理作为电影艺术诞生的重要科学理论依据,即物体在快速移动时,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会停留这个物体0.1s-0.4s 的影像。具体来说,人眼看到物体并感受到物体的存在历经以下几个阶段,即人眼看到物体并呈现在人眼视网膜上、人眼视神经将物体成像信息传达至大脑、大脑确认并感知到物体的存在。而当物体离开人视野范围内时,视神经对于物体的影像记录并不会立刻消失,继而会再延续一段时间,人类视神经反应速度的时值1/24s 也成为电影、动画等视觉艺术帧数的重要考量依据。

在希区柯克的《惊魂记》著名的浴室杀人段落中,历时48 秒时长的一段剪辑中,共计78 次快速镜头剪切,平均每一个镜头大致为0.6s,参考电影24 帧率的制式,即单一镜头在观众眼中呈现14 个动态画面。希区柯克团队在本片段摄制共计使用77 台摄影机,机位角度变化高达60 余次,共剪辑52 次,历时7 天,呈现出了影史最为惊心动魄的浴室杀人桥段。正如希区柯克所说:“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把动作分解成细节,然后从一个细节切到另一个细节,从而使每一个细节都轮流强迫观众注意,并揭示它的心理含义……通过这些让观众感受到剧中人物所感受到的。”笔者以为,《惊魂记》独具风格化的剪辑催化了现代电影剪辑的诞生,为未来各类型电影创作提供了高质量的影视参考范本,尤其是为无缝剪辑技术的运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与实践依据。希区柯克巧妙地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原理,在48 秒内以前无古人的方式在观众眼中呈现平均14 个动态画面,勾勒出血腥残酷的厮杀场面,一改古典叙事长镜头剪接的传统风格,通过一系列蒙太奇拼接手法加快剪辑的节奏,营造紧张气氛,颠覆了好莱坞一贯的剪辑思维,本片别出心裁的剪辑手法具有划时代意义。

配合着视觉暂留原理的运用,本片在镜头形式上也延续了风格化与奇观化的创作思路。特写镜头是最能展现电影细节的手段,在浴室杀人桥段中却多以中近景镜头为主,以此向观众传达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与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正如希区柯克本人在《惊魂记》分镜本上所述:“挥刀轮砍的效果要逼真、强烈,就像他直接砍在银幕上,把银幕撕裂。”为了强化挥刀砍杀的效果,导演有意地在剪辑时仅保留尖刀快速下落砍杀的动作,删去了尖刀由于惯性回升到高点的动作,增强了高速快节奏的镜头剪辑,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奇观盛宴。

(二)主观镜头与悬念制造

主观镜头作为电影语言中最特殊的手法,使摄影机成为观众的“眼睛”,以电影人物的视角介入,由此对于角色产生身份的认同。主观镜头以其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视听效果著称,使“我们的眼睛与剧中人的眼睛合而为一,于是双方的感情也就合而为一了”,这在恐怖惊悚题材电影中则更为常见。

《惊魂记》中侦探于诺曼·贝茨古堡被杀桥段中,导演将主观镜头与视线引导的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首先是初进古堡时的三组人物视线引导,借由侦探本人的主观镜头呈现,交代出视线范围内由左至右古堡一层的大体陈列布置。侦探并未在古堡左右两侧寻找,而是径直走上了中间的楼梯,使观众在侦探主观视角下产生左右两侧是“安全区域”的认知。侦探上楼一段并未继续使用主观镜头,而是采用了交叉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伴随着光影变幻一道门打开了,对于观众而言则意味着危险的信号降临了,进而引出了“这道门是在楼下还是楼上?”“门里面有谁?”等问题,而此时的侦探并未察觉到这一危险。“‘期待式的悬念’的妙处不在于泄露惊人的事实,而在于人物对于紧张情境的反应。”随后一个上帝视角的俯拍镜头给出了答案,侦探被二楼的“贝茨太太”迎面刺来的尖刀划伤。导演在这一段巧妙地动用主观镜头营造身临其境、紧张刺激的探险环境,又巧妙地运用电影角色视线引导制造“伪悬疑”。

二、听觉变奏曲——反常规式编排

(一)配乐出入点与场面衔接

电影配乐作为电影声画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担着烘托气氛、渲染情感、升华主题等重要作用。本片被众多美国权威电影期刊评为“百年百部优秀影片”,时至今日《惊魂记》仍作为希区柯克最具代表的电影美学风格影片之首,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曾评价《惊魂记》33%的惊悚效果皆归功于音乐。本片配乐由希区柯克常年合作伙伴伯纳德·赫尔曼创作,赫尔曼尤为擅长弦乐创作,第一次涉足电影配乐领域即为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配乐,此后与希区柯克合作的近十年时间成为其电影配乐生涯的黄金时代,创作出了一批高制作水准且风格各异的电影配乐。相对于同时期音乐人“对症下药”“升华渲染”的传统配乐风格,赫尔曼的音乐创作更倾向于通过简单旋律变换以强化情节戏剧性、视听奇观性,并助推电影叙事张力,这种反传统、反常规式的音乐编排理念在《惊魂记》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声画对位是影视艺术中最常见的声画关系,如若打破常规,势必会对观众观影产生不适的影响。但在《惊魂记》三个悬念段落中,由赫尔曼创作的小提琴组曲均产生于悬念点之前,在悬念揭晓惨案发生之后,配乐中小提琴刺耳的短乐音迅速结束,转而是将环境音放大数倍以烘托激烈搏杀后的紧张气氛。“用画面和声音突如其来的变化刺激观众”,如此打破常规思路的视听手法即便是对于观影能力普遍提高的当代观众也不见得收效良好,尤其是观众在多年的观影经验中已经形成了恐怖片惊悚桥段中电影配乐伴随着恐怖形象一同出现的既定认知,同时这也作为电影声画对位的重要表现形式。希区柯克在《惊魂记》段落中采取的反常规理念与“不合时宜”的配乐出入点编排彰显了其作者电影的影像风格,这也难免遭受了口碑两极化的无妄之灾。笔者甚至以为,《惊魂记》三处惊悚段落中配乐先于画面出现的原因正是照顾20 世纪60 年代观影心理承受能力尚未成熟的观众,好莱坞电影配乐也由此迈入了新时代。

(二)写实主义音效设计与拟音处理

声音的和谐能够唤起观众对于情感的共鸣,反之则会加深对观众听觉体验的冲击,以此来调动观众的情绪以强化影片的氛围营造。针对如何利用声音的纽带作用使观众和电影中的故事和人物产生情感联系,本片在音效设计上充斥着一种写实主义的质感,尤其是对于环境音与效果音的捕捉,在保持写实主义的基础上,在同期录音中加入了一些更为明显的音效设计。

本片中著名的浴室杀人桥段中,音效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这一幕的残暴程度,该场面的冲击力超出了60 年代美国观众观影心理承受范围,在上映后甚至衍生了一批不敢独自一人在浴室淋浴的群体,时至今日仍为一代又一代观众的梦魇。针对如何模拟尖刀刺入人体的声音,本片的音效团队创造性地提出并采取了以刀刺瓜声代替的方法,音效团队成员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瓜群中完成了一场完美的音效实验,最终寻找到甜瓜这种密度较大、果肉丰满且尖刀刺入后最像人体筋肉的模拟声的瓜作为拟音对象。此外,为保障声音的真实性与可信度,音效团队又将一块牛里脊肉加入实验对象,反复录制下尖刀刺入的声音,最终将牛排声与瓜肉声交织剪辑在一起,由自然音效构成的本片写实主义音效设计极具听觉冲击力,配合上眼花缭乱的视觉砍杀场面剪切,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可怖浴室杀人段落。

综上而言,《惊魂记》在有声电影刚起步的60 年代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其前卫的叙事方式、蒙太奇运用等新潮手法影响了无数中外电影人的电影美学理念并鞭策数代影人投入积极创新与实践。其著名段落剪辑技法在开拓经典蒙太奇剪接范式之余,也逐渐影响与构建了现代电影剪辑格局。

猜你喜欢
希区柯克段落
什么是“高级”的快乐
“高级”的快乐
The Giant Panda
心理小测试
基于齐泽克后拉康思想的希区柯克电影解读
希区柯克,以吓唬世界为乐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和他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