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元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4)
湖北地区的民俗舞蹈——“打莲湘”,在进入课堂之前需经由元素材提取,编织教材,实践中整理并创新教学内容。宏观上,湖北地区的“莲湘”舞流布极广,形式多样。有“单一莲湘”“双莲湘”“滚龙莲湘”“肉莲湘”等,白明庆教授在《湖北民间舞“莲湘”》中还指出“高跷莲湘”,是民间艺人将高跷艺术和普通“莲湘”舞蹈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步伐是高跷、身体律动是“莲湘”的舞蹈艺术。“碟子莲湘”“莲花落与莲湘”等都是“莲湘”与其他艺术的结合再现,各地区的“莲湘”共性与个性并存。微观上,引入课堂应秉承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以单一“打莲湘”来展开教学,从打肩、打腿、跳跃打脚、双人舞段等典型舞畴铺叙开来。
同时,应遵循民间舞教材建构中民族性、代表性、风格性、训练性、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的原则开启创新教学。在美化舞姿动作中保持民俗文化的本真,在其重复的舞蹈语汇中保留民俗文化韵味所在,在教材中摘取“有力量有质量有品质”的“莲湘”动作为重难点。在“莲湘”舞蹈“上下飞舞、左右盘旋、绕身圆转”的基础上,创新教学内容,注入“肢体协调、灵活矫健、延长线条”等训练要点,才凸显其当代价值,为高校舞蹈教学注入新活力。
舞蹈技术技巧是构成舞蹈表演的重要成分,合理地将“莲湘”技巧融入舞蹈教学能够有效提升舞蹈动作的表现力。有了技术技巧的嵌套,使得“莲湘”舞“打”入了情感和精神面貌,成为学生内心激情的化物。反之,在“莲湘”这个载体上,古典舞、民族舞、现当代舞技术技巧的“跳跃、旋转、翻身”得以恰当应用,才能杜绝炫技嫌疑,刻意为之,成为滥觞。
两者相互交融,互相促进,在“翻转”中实现“莲湘”技巧的特色教学。据了解,高校舞蹈研究生的实践课程与本科生密切联系,即编创出“莲湘”技巧教学组合,然后寻找本科学生作为舞蹈演员去进行实践展示。这一环节,不仅让双方有了不同能力的锻炼,也推动着“莲湘”舞蹈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系统研究。既完善高校舞蹈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始终致力于培养实践、教学、编创能力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舞蹈人才。这样的教育理念使得高校的本硕培养方案有了链接效果,其黏性的不断加强与“莲湘”课程的纳入密不可分。使得学生能够在此将舞蹈之路越拓越宽,举一反三。在任意一门舞蹈课程或是非遗的活态保存都贯彻举一反三的思维,有所作为,“莲湘”技巧课应用于高校舞蹈教学,丰富了课程内容,加强民族意识,方可大道致远。
笔者研一学习期间,白明庆教授指导我们“莲湘”课,受益颇多。第一节课他了解到这个19 人的研究生班级,将近一个本科班人数的特殊群体,且学习“莲湘”的经历参差不齐。除本科期间学习过的有六人,其余都是从未接触过“莲湘”的同学。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白老师从理论知识,背景文化的普及到“莲湘”打击动作的细化拆分,特色组合的教学逐一深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
首先,他从基础的手握“莲湘”提压腕练习,到屈伸动律的切入,再到打腿动腿配合扭拧步,打肩动肩的压脚后跟,无一不在诠释“莲湘”道具对于学生肢体部位的训练。从双人配合打击“莲湘”,方位变化流动舞起“莲湘”,从单一的基础短句到综合组合的训练,始终诠释着系统性的教学原则。
其次,因为教学对象为研究生群体,老师孜孜不倦地告知敲打动作的缘由所在,消化吸收的过程是以相互观摩提出意见为原则,学生间相互指导、更正的效果极佳。
第三,学习中期,学生动作基本统一,不像初入课堂时的“各美其美”,由于湖北地区的“莲湘”舞在多地的交融过程中,携带着多个地区或民族的风格特点,便在动律特点会产生与汉族或少数民族的相似性。也就使得学生群体在学习的初期下意识有了其他肌肉记忆的干扰,例如在踩棉步中部分学生有傣族的后踢步的感受,抑或是扭拧步中有胶州秧歌的拧捻步的“范儿”等。但在白老师针对性的指导后,舞起“莲湘”整齐划一,细节衔接上紧跟老师的规范脚步。
舞蹈道具有丰富舞蹈语汇,加强舞蹈表现力的作用,是人与物的造型与流动的艺术。“莲湘”也具有三个功能,即装饰、标志、表现。比如:在脱离“莲湘”道具舞动时,学生易出现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安排肢体动作的无力感。生动说明了“莲湘”道具在这门课程中的灵魂所在,它着重在“敲打、点地、抛棍、转棍”等动态上,使得“莲湘”发出铜铃的碰撞声,营造出一股热闹非凡的氛围。
其一,白老师强调“莲湘”上的铜钱分别代表一年中的十二个节气和四季,点滴的渗透让学生了解到文化底蕴,不仅灌输了民间舞的背景知识,也在潜移默化地为学生积累民间舞素材,引导学生在道具舞蹈巧发力去磨合,合力展现舞动“莲湘”之魅力所在。
其二,“莲湘”课程在提升学生舞蹈表演能力的同时,受到老师理论知识的熏陶,间接性为学生的舞蹈理论研究学习埋下伏笔,还在舞蹈创作的学习上埋下种子。正是高校对于“莲湘”文化积极的传承,其努力有了回馈与积极反映。
史料记载,“莲湘”舞是由乞讨者拿着竹棍,既可以拄路,驱赶恶狗,又可以在竹子里放上几颗铜钱,在富贵人家门前敲打碰撞时发出清脆悦耳的节奏,以此谋生。在经过加工整理后纳入课堂,其功能便转向了活络筋骨,敲击健身。在课堂上着重开掘其训练,为使学生肢体更具表现力,女班教材多表现“灵巧俏皮”之美,男班教材则展现“大气洒脱,质朴热情”的气质。双人组合中既有姐妹情深,兄弟情义,还有青年男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希冀。群舞剧目教学则体现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打豆腐、扬帆、裹鞋、模仿动物等等。
在“莲湘”的承载下,学生的各类敲击动作使得肢体动作更具艺术感染力。同时,在综合的“莲湘”剧目教学中,融入了方位变化,调度流动,“莲湘”技巧等一系列内容,浸润中,学生感受到湖北“莲湘”舞独特的肢体表现,从一招一式的模仿到心领神会地表现人物或情节,无一不在为高校舞蹈教育的校本课程发展添砖加瓦。不论其舞姿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身体训练内容属实可贵,高校教育仍需在实践教学中整合出“特色养料”予以学子,是光彩的迸发也是责任义务所在。
不可否认,载歌载舞是“莲湘”舞的特点之一,这里的“歌”有唱戏曲故事,也有民间小调,内容丰富多彩,使得艺人信手拈来,出口成章。歌之舞之,使得“莲湘”舞动而出的是人们真挚的情感。在高校课堂上有了一定的剔除和转换,一则是为了节省舞者的体力,二则是将重点放在学生掌握牢固的“莲湘”打法。
在综合类“莲湘”表演组合中,为了推动情绪抒发的极致表达,会在开头、结尾、或者中间的特殊节点设计齐声欢呼,出现“嘿”等一系列象声词,目的在于振奋人心、传情达意。
例如,笔者曾经参与舞剧小品的排练经历,是关于杨贵妃和唐明皇的凄美爱情故事,结尾部分是运用双人舞段落回忆昔日美好,杨贵妃以双膝跪地的姿势从舞台后方向前滑行,并高呼“皇上”,编导的用意在于肢体动作配合呼喊,更能让情绪的抒发有所张力,震撼人心。显然,这种效果也与高校舞蹈教学的必修课——现代舞课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强调着人的自然呼吸状态,气息的流畅和吐出使得舞蹈动作真实有效,展现舞蹈传情达意的真谛所在。
回到主题,正是“莲湘”的击打声声,高呼阵阵,才能将学生的内心潜在的情感表露于外,相互传递,影响周围。即使敲打部位略有疼感、汗流浃背,学生仍旧会在这种群体的喜悦中克服小我的不适,坚持将“莲湘”打到最后。高校的“凝聚力”文化也在“莲湘”课堂上辐射开来,令人欣慰。
仔细观察,白明庆教授常提到,一般的“莲湘”动作有“黄龙缠腰、雪花盖顶、犀牛擦背、拦腰检柴、猴儿下山”等,既有模仿动物的活灵活现,又有表现农耕生活的其乐融融。在课堂上,他精心整理了一段口诀作为短句训练,以下可见:打腿动腿,打肩动肩,蹦蹦跳跳颠一颠、悠悠晃晃似神仙,上下翻飞舞翩跹,手打脚踢腰扭拧……让学生有了形象记忆,理解透彻后将更有品质地完成动作,对仗工整,言简意赅。
与此同时,由于“莲湘”的敲击身体部位较多,还分先后顺序,且辅之各类舞姿。学生往往忽略敲击的线路过程,出现组合的整齐度不够,道具舞蹈的“干净”度缺失等问题。也就促使教师在教授新内容时,统一学习动作后,还需穿梭在队伍中进行一对一细节指导。比如,组合中的“轮指转”这一“莲湘”技巧,是通过手指的助推力让“莲湘”棍能够在五个手指头之间完成旋转,依次经过五个手指头,类似于文化课堂上的“转笔”活动,但是课堂上的“莲湘”最短也约八十厘米,想要让它旋转得完整且圆弧不断,最后轻巧握于手掌,实则不易,需要勤勉苦练。白老师对于此类技巧也是归纳了注意要点,根据每个人的缺失点进行适当补充,效果极佳,“莲湘”掉落的情况正是在这种教学机制下越来越少。毋庸置疑,“莲湘”教学在细节上是对高校老师教学能力和素养的考验和证明。
此外,还有一段气势非凡的“静版”莲湘组合,展开来说,“静”指的是不以音乐为伴奏,运用“莲湘”的敲击声为节奏,将一整套“莲湘”舞动作敲打完成,极其考验学生间的默契度,节奏配合,调度走位等能力。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且有集体意识,才能完成此类组合。“莲湘”舞教学的缤纷样式能够加强学生对于舞蹈文化的多元认知,囤积着民间舞蹈的光和热,成为高校舞蹈教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高校教育逐渐失去对知识的垄断,社会蕴含的知识不断增多。随着国家大力支持高校舞蹈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契机,民间舞蹈“打莲湘”作为湖北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进行艺术提炼并纳入课堂教学会将此文化得以保留和发扬,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貌。衍生出诸多价值:第一是训练身体价值,打开视域,看到艺术由民间到课堂的转型,肢体的锻炼同时携带文化内涵的理解。第二是调动情感价值,教与学的融通,师生间的教学相长,生生之间编创与学习,歌与舞的互生互建,可谓“莲湘”舞动情。第三是文化传承价值,引出教学的新路径,舞蹈课程蕴含地域文化内涵,大班教学中配合针对性辅导,寓教于乐,彰显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并以此激励教师贯彻落实终身学习之理念,文化传承之使命。
“莲湘”又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能为高校的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力量,操场上随处可见的跑步、踢球、活动,还会出现“莲湘”、竹竿舞、舞龙等一系列带有民族符号的活动场景。让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即便面临着新冠疫情之重大灾难,在校封闭期间,也会因为此类活动的积极开展安抚学子之心。不仅可以丰富舞蹈文化的内容,还可在思想教育、精神培养上发挥其积极功能,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发挥重要作用,这类校园文化需要合力弘扬。
谈到最后,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面对民间舞蹈生长出的多重价值,更应担当传承与发展的使命。谨记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时代主流,才能使传统获取新的生命活力。总之,“莲湘”课程引入至高校教学中需牢记三点:第一要特色显现,文化互鉴,获得舞蹈教育理念的新养分;第二是与时俱进,多元共生,带来舞蹈教育的新视角;第三是交融渗透,美美与共,丰富舞蹈教育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