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文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1)
大学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场所。大学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一批又一批的实用性人才。在高校中,音乐课程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其又增添了新内涵。高校开展有效的音乐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人文素养,陶冶情操,创造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进而使学生情感不断升华。因此,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重视音乐课程教学活动,并且将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的音乐鉴赏能力设定为音乐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这旨在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音乐知识,深刻感受音乐情感。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现阶段大学教育的关键内容,大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开拓性思维,努力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大学的音乐课程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强化学生个人的音乐鉴赏能力,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此同时,这也有助于学生认识音乐知识,突破以往音乐想象力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个人的创新性思维空间。基于生理学层面展开分析,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大脑左右半球共同发展,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表现力。
在民族文化体系中,音乐是十分重要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所彰显的内容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要想深层次认识和了解音乐作品的真正内涵,则必须积累丰富的音乐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深入鉴赏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然而,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大学生不重视音乐课程,其音乐基础知识结构也不完善,根本难以满足赏析的要求。同时,现阶段大学生普遍热衷流行音乐,对于传统的民族音乐往往缺乏兴致,这导致其无法深刻感受到音乐的真正内涵。基于此,高校需要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音乐赏析能力,使之有效区分低级层次和高级层次的音乐作品。在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同时,高校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以及情感,提升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积极性,进而不断提高其音乐素养。
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此有效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音乐。部分教师自始至终希望学生重点学习主修课程,将音乐课程教学看作改善大学生枯燥单调校园生活的一种调节剂。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要求不断更新,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实现全面发展,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理论课程,也要在艺术课程中取得显著成绩。在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夯实音乐基础,而且要引导学生突破音乐认知的局限性,让学生将自己的认知逐渐延伸到音乐旋律以及乐理知识等方面。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持续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作为音乐教师,要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则必须积极开展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以音乐艺术为主题的交流机会。例如,教师应当积极带领学生参与合唱以及民族音乐比赛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相应的专业指导,促使学生准确把握相关作品的特点,进而开展演绎活动。此外,高校应当积极与校外音乐机构合作,携手开展音乐教育活动,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校外的音乐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机会,使之接受著名音乐家的正确指导;定期举办讲座以及演出等音乐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全面理解相关音乐知识。在高校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着重培养广大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需要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浓厚兴趣,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
现阶段的高校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兴趣主要来自“流行音乐”,所以,在大学音乐课程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流行音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在恰当的时机引进古典音乐,借助相对灵活的形式有效引导学生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展开对比,促使学生对古典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此外,通过古典与流行两种音乐类型的有效对比,能够让学生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而深刻体会音乐魅力。教师要想帮助学生形成音乐鉴赏能力,则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引进西方国家独具特色的音乐以及我国民族特色音乐,同时需要注意两者的相互融合,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进而让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不断提高。例如,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播放影视作品《末代皇帝》片头曲《Main Title Theme》时,不能单纯地呈现这一音乐,应当配备相关的视频,为学生详细介绍歌曲创作的真实背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提高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教育模式不断优化。在大学音乐课程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重点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等方式构建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再现欣赏音乐作品,不断积累丰富的乐理知识,习得音乐演唱的相关技巧。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内化相关音乐知识,而且能够借助音乐教育的渗透作用,提高学生个人的审美素养,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如班级每个学生的兴趣所在、心理发展特点、钟爱的音乐类型等,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以此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切实教授新知识,培养学生新能力。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以此创设具有一定针对性的音乐教学情境,促使其成功吸引广大学生的眼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能感受到其中的无限乐趣时,则会具有一定的成就感以及满足感,进而学生会对课堂学习产生一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首先,在音乐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积极优化音乐课程的鉴赏教育方式。教师可以有效应用分层教学模式,满足全体学生对于学习的不同需求,促使全体学生审美能力实现飞跃式提升。对于音乐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先详细讲解声乐作品。与器乐类型的作品相比,声乐作品的整体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歌词的根本含义。对于音乐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在学生结束对声乐作品的相关鉴赏后,要求学生习得乐曲旋律,接着引导学生对器乐作品展开尝试性欣赏,潜移默化地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其次,为了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构建的方式让学生深刻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钢琴曲《梁祝》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影视作品片段,通过故事触动学生的情绪,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合理导入《梁祝》钢琴曲,进而让学生领悟音乐所表现的情感。
最后,在帮助学生养成音乐鉴赏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主题教学法,具体而言,就是以某个主题为中心,实施音乐教学。例如,教师以“红歌”为主题,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借助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加深学生对乐曲旋律的深刻认识,进而使之产生全面的音乐感受。
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学生通过赏析音乐作品,能够深层次、全面地认识和掌握音乐内容,实现情感方面的升华。在大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帮助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有效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音乐根本内涵,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