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镜轩
(西安音乐学院 音乐教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区域音乐文化是区域内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以及地域特征的具体体现,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是推动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应当加强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推动音乐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基于区域音乐文化构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是保证音乐育人质量的关键。因此,高校在探索公共音乐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挖掘区域音乐文化资源,改革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并为区域音乐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样才能进一步展现高校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推动公共音乐体系的建立,实现公共音乐教育体系的深化改革。这对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更多的优势。
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专业技术,旨在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高校要对教育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公共音乐课程的育人价值。结合当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课程教学主要以公共课的形式开展,这导致大学生未能重视公共音乐课程的学习,学校和教师在改革的过程中,也未能深入探究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音乐教学资源上,更加注重近现代音乐以及西方音乐的学习,忽视对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从区域音乐文化的价值来看,在新时代,区域音乐文化拥有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将之融入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够整合更多的音乐教学资源,也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但由于高校音乐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转变等各个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区域音乐文化资源难以融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之中。
区域音乐文化资源具有内容多、内涵广、形式多样等特征,在融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只借鉴原有的音乐课程教学体系,难以实现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教育与传承。这要求高校教师在公共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区域资源整合的需要,对公共音乐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在体系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现有的高校音乐课程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整合相应的资源。但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来看,教师在教学中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课程上,在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填充等各个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导致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仍然不够完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区域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有所不同,教师难以根据实际需求建立有效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是因为现阶段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设置依赖于现代西方音乐课程体系,而西方音乐体系和区域音乐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在体系建立的过程中难以弥合这种差异,而导致区域音乐文化资源难以融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之中。
区域文化视角下高校构建公共音乐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始终要立足于区域音乐文化的特征,结合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的特点,整合相关资源,并且建立基于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新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发挥公共音乐课程的育人价值和功能。但由于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建立之间具有融合的复杂性,加之公共音乐教育过程中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单一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刻板、陈旧,使得区域音乐文化资源无法真正融入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而要想将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有机融合,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区域音乐文化的深层次资源,创新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模式,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扭转学生对音乐课程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这样才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提高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更好地融入区域音乐文化资源。
区域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展现了民族精神风貌,反映了民族文化。进入新时代以来,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更加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公共音乐教育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融入区域音乐文化资源,很好地传承了传统的音乐文化。此外,在公共音乐教育体系建立的过程中,通过融入优秀的区域音乐文化资源,还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从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养料,在提高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从文化传承角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今后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自觉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对于社会乃至国家来说,则更能够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借助公共音乐教育体系的育人作用,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公共音乐教育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更要融入更多的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基于这样的理念,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中融入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以此为基础,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的音乐课程,能够构建全新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区域音乐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高校在进行公共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这种地方性的特征引导学生主动承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区域音乐文化视角下构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从源头上挖掘出具有艺术表现价值的区域音乐文化资源,才能更好地针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在此过程中,如何挖掘区域音乐文化资源应当是体系建立的研究重点。在整合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过程中,高校要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对整理的音乐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音乐资源对学生展开音乐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音乐的育人功能。此外,高校在整合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还要因地制宜挖掘、开设音乐文化课程,在进行音乐知识与技能教学的过程中,以区域音乐文化的发展为切入点,使学生既能学习知识技能也能增强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感受音乐文化的内涵。
首先,高校在深度整合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建立健全区域音乐文化教育理论与音乐实践教育体系,为完善区域音乐文化教育体系打牢基础。具体来说,这要求高校在进行公共音乐教育体系建立的过程中,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整合人才培养的方案,调整音乐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使之更加契合区域音乐文化资源整合的需要。
其次,高校应当针对区域音乐文化课程的设置进行优化。在将区域音乐文化与公共音乐教育体系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适当增加区域音乐文化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课程教学观念,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使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更加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结合区域文化的特点,优化教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创新音乐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区域音乐文化的传承。在创新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前时代背景,积极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实现高效的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整合区域音乐文化资源,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另一方面,教师则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转变。通过“微课”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能够针对某一音乐内容进行高效学习,有效提高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质量。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构建基于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慕课”,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也可以基于“微课”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引导突破音乐课程学习中的重难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区域音乐文化的内涵,提高学习的质量。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构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融入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不仅丰富了课程教学的内容,也能够以此为切入点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共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发挥其育人功能。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转变自身的课程教学理念,创新课程教学方法,积极挖掘丰富的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以此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这样的教学,实现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学生通过音乐教育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