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月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00)
满族音乐是指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创造的具有满族民族特色,并能体现满族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满族音乐以反映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有着质朴的旋律、棱角分明的节奏、坚定有力的音乐性格。在低下的劳动生产力和动荡漂泊的生活环境下,贴近生活内容的自然音调形态的民间音乐能解除劳动疲劳,达到自娱的效果。
由于满族先世在东北地区没有形成长期的独立政权体系,没能坚持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不断地接受汉文化的影响,所以满族民间音乐几乎长期停留在较为简单的音乐风格形态上。随着清王朝的建立,满族八旗分散居住在全国各地,由此满族民间音乐也被带到全国各地,像“京韵大鼓”“八角鼓”等都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而满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的融合也加速了汉族音乐的进化。汉族音乐中舒展流畅的旋律、清晰欢快的节奏等一些特色的形成,也是受到了满族音乐文化的影响。
虽然满族音乐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有着共性,但也有着明显的特殊性。在与汉文化不断融合迈入文明社会的同时,残留的文化形态又与之有着悬殊差距,造成了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停滞甚至是断裂,不像蒙古族、朝鲜族音乐那样完整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着不同艺术价值的满族音乐也曾影响过中原北方和东北地区的音乐发展,特别是作为满族古代音乐文化的活化石的萨满祭祀音乐,为全世界研究萨满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我们可以从那些古老的萨满音乐中寻找到传承满族音乐文化的原始基因。
2017 年,辽宁省首部反映满族题材的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组曲《赫图阿拉的记忆》在沈阳师范大学公演,由沈阳师范大学青年民族管弦乐团演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作为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组曲,《赫图阿拉的记忆》整部音乐属于标题性主调音乐,由第一乐章《白山黑水》、第二乐章《狩猎归来》、第三乐章《满族婚礼》、第四乐章《悠悠摇篮》、第五乐章《天人合一》、第六乐章《江山如画》组成,从不同侧面反映满族人民的生活场景,以点带面地描绘勤劳、勇敢、好学、上进的伟大民族,表现了作曲家对白山黑水独特的地域文化的深入了解与思考。其采用了交响性的创作手法,对满族文化符号加以音乐内涵的概括,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穿越时空的满族音乐画卷,使古老的满族音乐文化焕发出当代的审美活力。
《赫图阿拉的记忆》抓住了满族文化艺术各要素的特征,结合我国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编制的运用,探索性地展现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性能和演奏风格,反映了满族人民特有的精神风貌。整个组曲采用新型结构方式,不限以舞曲为基础,表达的内容和概括的音乐形象较之古组曲要广泛得多。
全曲六个乐章是有一定联系的,而又不拘泥于这个结构,各个乐章既相互结合又相互独立,形成对立又统一的整体架构。和声采用西方大小调三度叠置的功能性传统和声与非三度叠置的民族和声相结合的方式选配。节奏则用满族特有的单鼓节奏,以“单点”“双点”“老三点”“掰鼓点”等各种鼓点为基本节奏进行编配。
该组曲立足传统,守持民间本色,运用中西结合的表现手法,充分突出旋律性、歌唱性,以此凸显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继承发扬、挖掘创新,创作出既古老又亲近的满族音乐。还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强化乐曲文化内涵的质感。该组曲在历史源头寻找满族音乐文化基因,对传播和推广满族音乐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作为《赫图阿拉的记忆》创作与演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笔者对这部反映满族题材的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组曲有着深刻的艺术理解和强烈的民族情结。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民族文化必须要在坚持创新的基础上发扬传承,从而探寻民族音乐的创新与传承之路。
梳理国内外关于满族音乐文化创新及传承的研究,可见通常都是从满族文化的一般性特征出发进行研究,如萨满文化、满族民歌、满族音乐传承发展以及满族音乐传承的公共政策等领域,通过对《赫图阿拉的记忆》的创作、公演等过程进行全面梳理,可以填补具体创新案例层面的理论研究空白。
1.推进满族音乐创新与传承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趋势下,传统文化艺术从业者需要坚守自身的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积极探索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方式,努力成为传统文化艺术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要想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丰富的文化生活,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传统文化发展有赖于创新与传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作为全世界唯一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传承且不间断的国家,中国只有借助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实现复苏和振兴,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创新,才能使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这是新时代做好文化建设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
创新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要要求,也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一条主线。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传统民族音乐艺术也必须不断传承和创新,从而引领民族音乐走向繁荣和复兴。我国文化内涵深厚,创造了无数优秀的传统音乐艺术作品,然而,这些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逐渐没落,“市场份额”不断降低,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究其根本,是由于大部分传统音乐与当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大众思想观念产生了脱轨。因此,要想大力发展传统音乐,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3.创新融合是音乐文化价值属性的要求
音乐文化的价值属性,要求必须坚持创新融合。从时间维度来看,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经历了初创、发展、成熟、传播等阶段,每个阶段的民族音乐发展都是前一个阶段传承和创新的结果。从空间维度来看,中国地域辽阔,分布有56 个民族,由于地理和历史环境等因素,不同民族和地域都有自己的音乐形式。同时,中国又是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又融入在全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中,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学习,实现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合创新。此外,在现代技术迅猛发展和教育体系日趋完善的今天,音乐文化要与文化科技、文化表演、艺术教育相融合,只有融合创新才能催生艺术精品和艺术大家。
4.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及“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强调“四个自信”。文化复兴、文化强国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在文化复兴的实践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优秀的民族艺术中找到自信,体会其中的文化魅力,而文化自信离不开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5.是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创新当作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创新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一条主线,因此原创作品的推广和传承正符合当下文化主旋律的要求。
6.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不仅包括经济的振兴,也包括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东北作为满族人民的主要聚集区,应当在传统民族音乐发展方面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实现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的有机协同,使文化成为东北振兴的引领性领域和支撑性力量。
1.与满族音乐传承人“面对面”
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想要取得“实际成效”,真正地“活起来”,还得要通过“人”的传承。通过对民族管弦乐组曲《赫图阿拉的记忆》的主创人员、参演人员等进行深度探访,了解每个人对满族音乐创作的思路,以及市场化现状与创新传承面临的主要障碍,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总结,找出清除障碍的有效方法。
2.到满族音乐聚集区“走一走”
传统文化就像一个生命体,只有跟人建立了紧密的共生关系才能不断进化。艺术来源于生活。通过到满族音乐的部分聚集区进行实地的走访调研,与当地的满族音乐传承人进行一对一深度访谈,才能了解满族音乐的基本现状,才能基于生活创作出内容扎实的优秀艺术作品。
3.让满族音乐市场与政府相关政策“手牵手”
通过对传统音乐的市场化、社会化进行分析,梳理满族音乐创新与传承的现状和突出问题后,对市场与社会需求进行调研,对当前传统文化创新与传承的行政化主导、市场化路径与社会化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提出满族音乐创新与传承的可行性对策。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需要契合市场化路径和社会化需求,坚持在创新的基础上发扬传承,从《赫图阿拉的记忆》出发探寻满族音乐的创新与传承之路正是基于此初衷。满族音乐文化凝聚了满族人民的心血,是满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满族作为我国人口居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满族音乐文化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继承满族音乐文化,在研究满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做出创新,使满族音乐文化在我国现代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
探寻满族音乐文化创新与传承的可行性路径,也有助于其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使包括满族音乐在内的民族音乐尽快揭去神秘面纱,显露出美丽的真实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