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微光,灵魂在跳舞”
——浅析舞剧《记忆深处》的独特性

2022-11-12 18:12:35郭慧婷
戏剧之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李秀英南京大屠杀舞剧

郭慧婷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美国 厄巴纳 61081)

2006 年,导演佟睿睿初排舞剧《南京1937》,将创作焦点集中在南京大屠杀亲历者、见证者魏特琳和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现代记录者张纯如两位女性身上,采用纪实性风格和线性结构来讲述这段历史。而2018 年佟睿睿导演再次创排之时,则采取了意识流结构和真实性风格,用记录者张纯如串联起拉贝、魏特琳、李秀英、东史郎四位经历过南京大屠杀人物的历史与年老的现状,用克制内敛的方式来真实展现这段历史,变革了大多数舞剧以美为基础、男女感情为主的建构方式,具有独属于舞剧《记忆深处》的独特性。

一、结构的独特性——意识流

当下大多数舞剧均依靠戏剧结构建构内容,讲究剧情发展的起承转合,以戏剧化的冲突塑造人物,主角通常为真善美的载体。而舞剧《记忆深处》全程都在讲述张纯如探寻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写下《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这一事件,人物丰满度很高,全部来自于真实的历史,不需要任何塑造,忠实记录人物的复杂性并不刻意追求舞剧结构的戏剧效果,换言之,其戏剧性就来自于人物本身。《记忆深处》在串联上完全是意识流结构,全篇以张纯如探索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揭示被遗忘的、惨痛的历史为主线,串联起魏特琳、拉贝、李秀英和东史郎四位人物以及他们曾经的经历与年老的现状。正如导演佟睿睿在中国文化报发表的文章《灵魂,在黑暗的微光中跳舞——从舞剧〈南京1937〉到〈记忆深处〉》中写道:《记忆深处》不以“美”为前提,甚至任何形式的美的东西都会被标记为对舞蹈本身的一种干扰。作品以“真”为基础,严格对照史料,忠于真实的人物和事件,立于对人性本真的表达。真实是这部舞剧最大的特点与属性,也正是因为《记忆深处》的历史真实性,它带给观众的是来自灵魂深处的震撼。观众最好的观看方式,不过是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与张纯如一起回望那段血红的历史,探寻以魏特琳、拉贝、东史郎、李秀英为代表的千千万万的救助者、侵略者与忏悔者、幸存者的故事。

二、人物设置的独特性——双重性

《记忆深处》的人物身份设置精妙之处在于串联者、探寻者、揭露者、记录者、异时空者张纯如具有非叙事人物与主要人物的双重性。从身份设置的角度,张纯如是以探寻者的身份带领观众回望1937 年的南京,而其他四个人物则真正经历了这段历史。所以张纯如其实是异时空的非叙事人物,她在事件的推动上并没有起任何作用,换言之,张纯如的存在与她极少数能够实施的帮助都贯穿着一种无力感。她无法阻挡东史郎变为杀人机器;她无力阻止万人坑的惨剧;她无法帮助受害的妇女逃离魔爪等等。虽然她在后来的时空里想要尽全力去阻止这一切,忍不住地击打,忍不住地哭泣,忍不住地悲痛,但事实上张纯如只是在文字资料中看到了这一切,只是一种内心的挣扎。因而张纯如的所有动作始终充满了情感的强烈挣扎与接触不到的矛盾对立。

从人物设置的角度,张纯如又是毋庸置疑的主角。自历史的角度而观,张纯如是无可否认的记录者与揭露者。如果没有张纯如勇于探寻记录1937 年的南京,我们可能不会知道这段真实的历史,也就不会有了《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的面世,也许就不会有与不承认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的坚定对垒。在舞台上没有张纯如这个绝对主角作为串联者,就无法串联起拉贝、魏特琳、李秀英、东史郎这四个人物,《记忆深处》就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张纯如的非叙事人物与主要人物双重性冲突对立的独特性,十分符合张纯如的身份,也是这部舞剧的一大亮点。

三、舞美风格的独特性——极简主义

《记忆深处》另一方面的独特性在于其舞美风格的极简主义,用抽象概括的方式表达了每一个人物、每一段经历、每一个故事的特色。舞台整体颜色为大黑大白,黑色弥漫着阴森与恐怖,白色象征着救助与希望。背景设置采用有棱角的几何形图案,不强调景深的层次与场面高水平的调度,注重塑造空间的压迫感与吞噬感,冲击感极其强烈。而出现的少许的颜色——红色、黄色与蓝色,都萦绕着独特情感与特定象征。大面积纯度极高的红色在黑色大环境的映衬下,是无数同胞鲜血的凝结;蓝色是大面积的灾难过后的肃杀冷寂;黄色是生灵的呐喊与人性的光辉。在张纯如出现的时候全部都有圣洁的暖黄色追光,象征了张纯如人性的光辉,也表示张纯如的非同时空性。此外,对于乐池的极简象征式的运用,将历史空间中的生灵被枪击跌落的万人坑以及张纯如现实中查找资料写作的书房展现了出来。服装设计上内敛克制,简洁却符合人物形象。一切的极简都恰到好处,立体了事件,丰盈了人物。

四、音乐创作的独特性——无声留白

《记忆深处》的音乐十分贴合剧情,与大多数舞剧华丽的旋律不同,其沉重的重音与重复的音调增加了情感的累积,人声的吟唱好像是安魂曲在安息生灵。同时《记忆深处》多处使用了无声空白,类似于我国传统绘画中讲究的留白。例如开头的纯如自杀、生灵挣扎、纯如写书前的复杂心情、纯如与魏特琳为受害妇女整理仪容等都是没有音乐的空白。因为没有音乐,观众的感情会被舞台表演锁住,达到冲击灵魂的效果。最后和平钟声敲响时,黑白的画面上出现了遇难者名单和救援者名单,一个个名字变暗,一幅幅照片远离,最后微笑着的张纯如的定格,都像史实一样留在了观众的心中。

五、动作设置的独特性——切合身份

《记忆深处》在动作设置上的独特性在于每个人物都有揭示自己身份定位的动作。整体动作设计采用大开大合的动作,不追求动作的美丽和韵味。放到人物自身,纯如挣扎的阻止、悲痛的哭泣、轻轻的触摸和拥抱却不得的动作很符合张纯如异时空追寻者的身份;李秀英的奋力挣扎、无力抵抗、无神目光、满脸皱纹(老年)无不显示着她曾经经历过的痛苦;拉贝的扶眼镜与打开大衣的动作展现了他外国救援者的身份;魏特琳的十字祈祷与奋力保护显示了她作为传教士与救助者的身份;东史郎蝎子式匍匐在地板上的动作,以及砍伐式动作,象征他人性的逐渐泯灭与兽性主宰的身心。身随心动,动显内心,《记忆深处》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六、立意的独特性——拷问人性

《记忆深处》立意的独特性在于其自始至终站在拷问人性的高度。无论是张纯如回望人间后的轰然倒下,还是作为传教士的拉贝与魏特琳尽全力保护南京城被迫害的人民,他们都闪烁着一种至高的人性光辉。对于东史郎而言,他从幼时的单纯少年变为杀人机器般的侵略者再到老年的无尽的忏悔,他经历的是人性的泯灭与人性的再救赎。李秀英被迫害时的奋力挣扎与指控东史郎时最终不忍心落下的刀是人性生命力的展现。舞剧的最后,张纯如、李秀英、拉贝、魏特琳、东史郎以及千千万万的生灵一同强烈控诉与指责日本右翼的侵略暴行,可是日本右翼拒不承认,与现实中日本右翼对于侵略战争与南京大屠杀罪行的极力掩饰与美化相同,正好揭示了人性的丑恶。由此可知,《记忆深处》的独特性在于,其拷问人性的切入角度,对于救助者、侵略者与忏悔者、幸存者、探寻者基于历史事实的人性多样性的展现,不仅仅是对侵略屠杀、人性泯灭的控诉,也是对人性救赎、人性恻隐等的描绘。正如人性很难以正邪、善恶来简单定义一样,一场历史的浩劫也不单只有人性泯灭。“黑暗中的微光,灵魂在跳舞”,《记忆深处》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力量,即使在黑暗中也从未沉沦。

七、视角的独特性——人类和平

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作品,大多表达了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造成的灾难,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忘却的痛苦。而《记忆深处》所切入的独特视角在于它不仅看到了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灾难,也看到了对于作为侵略者的日本民族自身和世界各民族的悲剧,正所谓“枪响之后没有赢家”,在舞台上,观众可以清晰感受到南京大屠杀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悲剧,但也有世界各国的(包括日本在内)李秀英们一辈子身心创伤难以疗愈;还有东史郎们成为杀人机器,泯灭人性;也有拉贝们、魏特琳们付出一切,心力交瘁;甚至有后世像张纯如一样的探寻者们,在历史真相中饱受精神折磨。所以南京大屠杀不仅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屠杀,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苦难,同时也对日本侵略者自身以及世界各民族实行了摧残,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破坏。这就是《记忆深处》留给我们的思考。

八、沉浸的独特性——无力感

与绝大多数舞剧观众了解主角人物生平或者了然舞剧要表达的主旨,以“看客”的客观视角来观看舞剧,主观上尽力贴近舞剧、代入舞剧不同,《记忆深处》的观众彻头彻尾都萦绕着一种沉浸其中的无力感。具有主要人物与非叙事人物双重性特点的张纯如,就像一双来自后世的“眼睛”,观众通过张纯如这双“眼睛”,与其一同走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台上的张纯如在探寻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而台下的观众也通过张纯如的视角目睹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这种真实感让观众不再以一种“看客”的客观视角来观看舞剧,反倒每个人都成为南京大屠杀的见证者,沉浸于这段历史之中。而同时由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是真实存在过的,正如台上的张纯如无论如何哭泣、悲痛,她都无法改变历史中的一切,观众作为见证者,即使感同身受地想要上前阻止,也同样无能为力,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无力感。

九、结论

舞剧《记忆深处》的独特性在于它以真实为基础,从结构、人物、舞美、音乐、动作、立意等多个角度运用独特的方式来表现历史,用舞剧的艺术方式承接了历史记忆,展望了民族的明天。对于我们民族来说,重要的不是记住历史仇恨,而是要懂得和平的意义;而对于整个人类来说,记住黑暗,是为了看到光明。

猜你喜欢
李秀英南京大屠杀舞剧
百科全书舞剧
家教世界(2022年25期)2022-09-23 06:49:10
见证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欧美友人
华人时刊(2022年23期)2022-05-10 08:20:12
舞剧《瑞鹤图》剧照
艺术评论(2020年1期)2021-01-23 06:58:44
也谈声乐教学中的几个技术问题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青年与社会(2018年2期)2018-01-25 15:41:59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
歌剧(2017年4期)2017-05-17 04:06:51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侨界寄哀思
华人时刊(2016年1期)2016-04-05 05:56:22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中国火炬(2015年1期)2015-07-25 10:26:30
舞剧《红高梁》——一种对于生命的诉说
海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