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漳河孕育的戏曲奇葩
——上党落子

2022-11-12 18:12张凯铭
戏剧之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潞城八音上党

张凯铭

(山西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6)

上党落子是流传于山西东南部上党地区的地方剧种,清代道光年间形成于浊漳河西岸黎城、潞城交界地带,它主要流行于晋东南各县。2008 年6 月7 日,上党落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地区为山西省潞城市、黎城县,遗产编号为Ⅳ-98。不同于山西四大梆子,上党落子是土生土长的山西戏曲剧种。那到底是什么孕育了这朵奇葩呢?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析。

一、自然环境孕育出的天籁之音

人们的艺术灵感往往会受到山形水韵自然风光的影响。对于戏曲文化来说,尤其会受到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的熏陶。无论是京剧,还是地方剧种,概莫能外。正是享有天下之脊的太行、汇聚浊漳三源的潞川,孕育了潞城地方戏曲的天籁之音——上党落子。潞城,乃上党腹地,西邻浊漳河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潞城联齐秦、跨燕赵,地理位置优越,素有“扼上党门户,挟太行雄风”之誉,历来商贾云集物贸繁荣,时演周边地方剧种。上党落子的发展与繁荣,既是三晋大地太行山水产生的天籁之音,也是晋鲁豫等省戏曲精华之结晶。潞城,不仅是一幅绚丽多姿的锦绣画卷,更是一座天然的戏曲舞台和音乐殿堂。上党落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人文历史积淀的戏曲文化

中国戏曲的特点就在于其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与历史传承,不同地区的诸多文化元素中蕴含着多元的戏曲基因。潞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民俗风情以及历代统治阶级的文化取向和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的历史构成了不同地方剧种独特的戏曲基因。这些戏曲基因经过长时间交融、渗透,孕育出了潞城戏曲文化的艺术特色。

潞城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炎帝之后,黄帝封其支子于潞。殷商时期为微子封邑。春秋时为潞子国。秦置潞县,属上党郡。后魏改刈陵县,隋开皇十六年称潞城县。潞城所处之上党地区被称作天下之脊,是黄河以北的一个战略制高点,居高临下,俯视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北京,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物产丰饶、商贾云集之地,曾有“逐鹿中原必先取上党”之说,潞城即地处上党之腹心。历史上的上党地区曾是统治阶级争夺的重要战场,战争的结果小则改变割据局势,大则加速朝代更替,客观上促使我国北方各民族相互融合,推动了游牧、渔猎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功能互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商贸交易。同时也使各民族不同风格的文化艺术交叉影响,广泛交流。潞城戏曲中反映宫廷斗争和战争故事的剧目较多,这与潞城的历史发展和地理位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梨园鼻祖——潞州别驾、唐明皇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是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聪颖沉稳,志向高远,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不仅治理国政功绩显赫,而且还是一位才华出众的作曲家、演奏家。由于他推动了中国戏剧艺术的繁荣发展,被后人尊为“戏曲圣人”“梨园祖神”。

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 年)四月,李隆基以临淄王的封爵和卫尉少卿的四品官职兼任潞州别驾,来到潞州,景龙三年(公元709 年)十月回长安。他在潞州执政近三年,颇有德政,潞州地区连年丰收,人民安居乐业。他高兴之余,便操办梨园大兴歌舞,推动了上党地区戏曲艺术的发展。据历史资料记载: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在衙署内大兴土木,最多的时候大小楼阁达到280 余间,他在这里操办歌舞班,有时还亲自担任指挥,即兴高歌。李隆基在潞州时常到道观听法曲,而法曲正是他后来回长安教授梨园子弟的主题音乐,这对他以后的音乐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在李隆基的带动影响下,潞州到处歌舞四起,有诗形容当时的歌宴情形:“宫里府外灯连彩,街头巷尾笙和歌,夜阑霜起归者少,陌路相逢醉人多。”李隆基回长安时,潞州民间为他创制还京曲,欢送他。登上皇位后,他认为潞州是他的发迹之地,对潞州念念不忘。他曾三次巡幸潞州,免除租税,赦免罪犯,安抚百姓。在他的关怀和支持下,潞州的民间音乐、戏剧艺术进入了一个高度的繁荣时期,这为以后上党梆子、上党落子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艺术天子宋徽宗赵佶与潞州

宋徽宗赵佶是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赵煦的弟弟。元符三年(公元1100 年)正月,哲宗去世,由于哲宗无子,端王赵佶便继承了皇位,这就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宋徽宗。宋徽宗曾任昭德(潞州)军节度使,在他的影响下,潞州地区的文学艺术得到较快发展。

徽宗时期的宋杂剧,有了明确的角色扮演,可以说是现代戏剧的雏形。考古人员从潞城地区的史料及文物中发现了大量关于北宋杂剧、歌舞的记载。这些史料说明宋代的乡村已经开始建筑供歌舞、杂剧表演的固定场所戏台。在特定的庙会期间欣赏歌舞、杂剧已经成为朝野乡村的时尚。因此,徽宗时期处于潞州中心区域的潞城在杂剧、音乐、曲艺等方面的发展,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上党地区诸宫调创始人孔三传就是当时说唱艺人中的大家。因上党地区距离汴京比长安更近,地理优势更加明显,这一时期潞城人深受宫廷文化艺术的影响。

(三)明沈王朱模坐镇潞州

沈王朱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十一子,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被封为沈王,因年幼未就藩,直到永乐六年(1408)才改封于潞,就藩坐镇潞州。其子孙延续十代,至崇祯十七年明亡,历时236 年(1408-1644)。封王就藩是朱元璋为化解宫廷矛盾,避免诸多皇子因争夺帝位相互残杀而采取的一项政治措施,他把太子以外的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去做王爷,并规定:亲王就番只赐予若干曲本(剧本),让他们自己组织戏班子演戏。分封到各地的王爷既不能升擢赏迁地方官吏,又不能调遣兵马将帅。随着时间流逝,一些人流落民间,卖艺谋生,将宫廷的戏曲艺术直接传播到了民间,这对上党地区戏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上党乐户、八音会与上党落子的相互借鉴

上党八音会的雏形是潞城地区的民间乐户(乐户又称乐人、乐师、乐工或乐伎)。民间乐户起源久远,据史料记载,乐户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上党地区是乐户比较集中的一个地方,这主要与历史上的三个时期有关。第一个时期是宋金时期,金朝俘获了宋徽宗、宋钦宗和宫廷中的大量乐人,到达上党地区后,由于俘虏过多,管理和吃饭都成了很大的负担,金兵有意将一些宫中的伶人放归,这些伶人逃出后,就居留在上党一带。第二次是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变,朱棣将许多忠于建文帝的旧臣及其家属籍没入官,变为乐户,而这些人多被发配至上党等地。第三次是明代末年,位于上党地区的沈王府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攻陷,大量乐户逃出沈王府,在当地居留。迎神赛社所演奏的曲、戏、舞皆由乐户来完成。因此,这些戏也由乐户代代相传。

上党八音会音乐在山西省民间器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夹吹带打气氛热烈,配合默契紧凑,音乐效果活泼喧闹,激情洋溢,充分体现出上党人民淳厚粗犷的性格和乐观奔放的情感追求。上党八音会的曲牌,一部分来自宫廷音乐,一部分来自上党地区的人民群众。人们模仿劳动场景,提炼劳动情趣,创作出了《摘花椒》《摘豆角》《打酸枣》等曲牌,在逢年过节的街头文化娱乐中又创作出了《闹元宵》《闹花灯》《大观灯》《迎春欢》等曲牌。随着吹奏曲牌不断丰富,上党八音会可以针对不同的演奏场合区分不同的情感背景,编排曲牌类别,营造出符合大环境主题格调的音乐氛围,或奔放欢快,或缠绵悠扬,或悲壮苍凉,这为后来地方戏曲的音乐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地方戏曲问世以后,不少的音乐人才直接来自上党八音会。同时,八音会的音乐元素经过广大戏曲音乐工作者的加工、提炼和改造,又进入了戏曲音乐系列。而八音会在演奏中又将上党落子、上党梆子的优秀剧目、名家唱段、折子戏作为八音会的演奏节目,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结语

发源于太行山下、浊漳河畔的上党落子成为了当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形式。其表演的各类剧目承载了当地人的生活理想和情感趣味,是当地民众精神风貌与心理特征的审美映射。这些剧目包含着大量的社会伦理与生活知识,不仅是娱乐和消遣的手段,同时具有教化和认识的功能。节目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和主题倾向,又是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鲜活材料,集中折射着当地人非常鲜明的文化心理。上党落子不仅是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和审美手段,而且是当地人明辨是非、增长知识的重要精神滋养。自诞生以来,它一直承担着丰富当地人精神生活的重要使命,是当地百姓心灵生活的重要依托。

猜你喜欢
潞城八音上党
《八音的秘密》
山西潞城大众剧团账簿考述
上党地区战略地位嬗变之考述
老人坚守地方特色小吃五十载
潞城方言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对比
新发现的一座金元风格舞楼*——山西潞城李庄武庙舞楼考
上党梅花共五朵高平独占“四朵半”
上党棒子款款来 烟霭楼台舞翠鬟
乡村八音
布依八音坐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