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芬
(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大学生学习投入度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核心要素。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教育部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在颁发的教〔2018〕2 号文件中提出: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的办学理念,同时也指出了当前本科教育教学存在如教师精力、学生精力、资源不到位等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够巩固的问题[1]。2019 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力提倡混合式教学,并对混合式一流课程作了明确界定:它是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2]。
后疫情时代,混合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加里森和沃恩(Norman Vaughan)指出,让学生有更多学习性投入是高校混合学习的核心,认为混合学习是以提高学习性投入为重要目标的教学重构过程[3]76。可见,在高等教育高速发展且深刻变革的阶段,探究混合式教学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投入影响因素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对于提升大学生学习投入度,解决当前我国本科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显得极为迫切也颇为重要。
关于学习投入概念目前没有定论,库恩(Kuh)把大学生学习投入界定为“大学生在具有教育目的的活动上付出的时间与精力”[4]。Fredricks 等人关于学习投入的界定被研究者广为接受,学习投入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包括学生在行为、认知、情感等方面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投入程度[5]。近年来,大学生学习投入问题已引发国内外研究者广泛的关注。关于学习投入与学习结果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学习投入与学业成就、学习满意度紧密相关,他们在学习方面投入越多,学业成就、学习满意度也就越高[6-8];郭建鹏以3 036 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学习体验、学生投入和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学习投入在学习体验和学业成就间起中介作用[9];大学生学习投入受到学业压力、倦怠、情绪、满意度以及自我效能感等诸多心理因素影响[10];胡小勇研究结果表明在线学习投入对在线学习绩效具有直接正向影响[11];孙传远等人研究显示大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认知投入、行为投入得分较高,在情感投入上得分较低[12];马婧考察了混合教学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投入状况,结果表明混合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性投入水平较高,尤其是在情感投入和学习策略运用维度得分最高[13]。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在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主要概念,是指人们在进行某种活动前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完成某一活动的预期判断[14]。学业自我效能感则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的应用,它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对自身学习能力以及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预期和判断[15]。诸多研究表明学习投入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关系密切[16-17],如高洁研究显示学习投入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且学习效能感通过积极学业情绪对在线学习投入影响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18]。Bassi 等人研究表明,与自我效能感低学习者相比,高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者会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在学习上[19]。
价值观是个体内部信念系统的重要成分,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所谓学习价值观是价值观在学习领域的表现,是个体对自己所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意义及作用总的认识,也是衡量学习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20]。学习价值观作为内部信念制约着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等方面的表现。廖友国探索了大学生学习价值观和学习自我效能感驱动学习投入的内在机制,学习价值观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投入有正向预测作用[21]。
综上所述,关于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研究有诸多成果,但大多聚焦在传统学习环境或在线学习环境,有关混合式教学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投入情况的实证研究较少,尤其对混合教学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及内在机制的探讨更为鲜见。后疫情时代,混合教学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投入状况如何,大学生学习投入度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有鉴于此,研究探索混合教学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状况及影响机制,为高校教师开展有效的混合式教学,促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研究从某普通高校全日制学生群体中取样,所有被试在本学期统一接受PBL 混合教学模式设计的公共课程“学生心理辅导”学习,学期结束时以问卷方式发放问卷381 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373 份,回收率占97.9%,被试分布情况如下:女生 293 人(占比 78.6%),男生 80 人(21.4%);文科生 209 人(56.0%),理科生 120 人(32.2%),艺术生44 人(11.8%);出于兴趣选课202 人(54.2%),学分所需选课171 人(45.8%);接受线上自主学习学时占教学计划20%混合模式的有173 人(46.4%),占比50%混合教学模式的有200 人(53.6%)。
学习投入问卷:该问卷由廖友国(2011)编制而成[22],问卷结构包括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绪投入三个维度,其中行为投入维度主要调查大学生课堂内外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认知投入维度主要考察学习活动中学习策略运用情况,情绪投入维度则主要反映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共20 道题,采用李克特5 点计分法,得分越高,代表学习投入水平越高。本研究中的Cronbach’α 系数为0.827。
学业效能感问卷:采用梁宇颂、周宗奎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23],该量表包含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维度,共22道题目,每个维度各11 题,采用李克特5 点计分法,从1 代表“完全不符合”到5 代表“完全符合”,得分越高代表效能感越高。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α 系数为 0.85。
学习价值观问卷:采用廖友国编制的大学生学习价值观问卷[24],涉及个人发展、功利性和责任性三个指标,其中个人发展指标主要反映大学生对于课程学习有助于知识获得、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等方面的认识;功利性指标则反映对于学习可以帮助就业、获得认可与尊重等方面的认识;责任性指标考察学习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贡献的认识。共有19 题项,采用likter5 级评分,分数越高代表学习价值感越强。本研究中Cronbach’α 系数为0.88。
使用SPSS 20.0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 检验、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采用Amos 17.0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对照大学生学习投入、学业效能感及学习价值观问卷理论中值(为3 分),由表1 可知,总体上,混合教学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投入、学习效能感及学习价值观状况较为理想,其中认知投入(M=4.086)、情绪投入(M=4.068)及学习价值观各因子维度得分均达4 分以上,表明混合式教学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理想,大学生在学习中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在学习活动中能主动运用各种认知策略建构对知识的理解,且体验到积极、正向的情绪体验,对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结果持较为积极的预期和判断,且对学习的价值认识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表1 混合教学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投入、学业效能感和学习价值观统计描述 (N=373)
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和ANOVA 方差分析方法检验性别、教学班规模、专业类别、线上自主学时占比及选课意图等对大学生学习投入度、学业效能感和学习价值观的影响。结果表明(见表2),混合教学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投入、学业效能感和学习价值观在性别、专业类别及班级规模等方面差异不显著。研究发现,不同混合比例教学模式下大学生在行为投入、认知投入、行为效能感及学习价值观各因子存在显著差异,线上自主学时占教学计划为20%混合模式的学生在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学习行为效能感及学习观各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线上学时占比为50%混合学习模式的学生。不同选课意图的大学生在学习投入、学业效能感及学习价值观等所有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0.001),因学分所需而学习的大学生在学习投入度、学业效能感及学习价值观得分显著低于因课程兴趣驱动的大学生。
表2 混合教学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投入、学业效能感及学习价值观差异比较
大学生学习投入、学业效能感及学习价值观相关分析表明,混合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投入各维度与学业效能感、学习价值观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见表3),各因子之间相关系数介于0.704~0.968 范围内,表明混合学习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度与学习价值观、学习自我效能之间关系密切。
表3 混合教学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投入、学业效能感及学习价值观统计描述及相关分析
由图1 可知,大学生学习投入与学习自我效能、学习价值观之间关系密切,学习投入与学业效能感、学习价值观之间相互影响,符合中介效应检验条件。本研究参考温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步骤,并使用AMOS 软件中介模型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见表4),模型的拟合度较为理想,主要指标为,X2/df=2.608,RMSEA=0.66,GFI、AGFI、NFI、CFI 均达到 0.9 以上,模型拟合度较好。
表4 中介效应分析主要指标
图1 学习投入、学业效能感、学习价值观三者关系中介效应模型
综合图1 与表5 结果,可以发现大学生学习价值观正向预测学业效能感(β=-.888,p <0.001),提示大学生学习价值观越积极、正向,对自身学习能力及学习活动结果的预期及判断越积极,学业效能感越强;学业效能感正向预测学习投入度(β=-0.929,p <0.001)说明大学生学业效能感越强,学习热情越饱满,越主动运用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学习投入度越高;学习价值观对学习投入直接影响不显著(β=-0.027,p >0.05),但可以间接预测学习投入(β=0.828,p <0.001),表明学习效能感在学习价值观和学习投入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即学习价值观通过学业效能感间接影响了大学生学习投入度。
表5 中介作用模型影响路径分析
研究表明,总体上混合式教学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投入、学习效能感及学习价值观较为理想,说明混合式教学环境下大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认识持较为积极乐观的态度,愿意在学习活动中投入时间和精力,并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主动建构对知识的理解,进而体验到轻松、满足等积极情绪。该结果与之前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如梁静研究显示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课堂学习投入水平[25];马婧研究表明混合学习环境下大学生愿意投入更多时间来学习,能主动运用认知策略且情感投入较高[13];卜彩丽等人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26]。究其原因,混合式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习者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大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样貌。麦基·帕特丽夏(Mc Gee Patricial)等人特别强调混合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认为学生独立和自治是混合学习成功的核心要素[27]。混合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各种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进行深度学习的能力,同时提供线上线下交流平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与教师和同伴交互,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作用。与完全在线学习模式相比,混合式教学模式所提供的面对面互动环境可以增进师生之间信息、情感交流,尤其是当学习者在线上学习遇到困难时,能在线下课堂得到较为及时、到位的指导,感受到更好的支持[13]。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线上自主学时占教学计划为20%混合模式下大学生的行为投入、认知投入、行为效能感、学习价值观等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线上学时占比50%混合模式下的学生。这提示,线上自主学时占据教学计划学时并非越多越好。其原因在于混合学习环境下,教师布置课前线上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对线上知识点学习目标明确,注意唤醒水平高,与此同时线上学习时会产生一些疑惑,特别期待能在线下课堂活动中得到指导,而线上自主学习学时占比教学计划过多,无疑造成线下课堂互动交流时间不足,师生之情感交流减少,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无法得到及时指导,容易产生焦虑和挫败感,进而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活动任务及学习结果的预期比较消极悲观,削弱其学业效能感。而线上课时占教学计划时数少,意味着预留给线下课堂互动的时间充裕,学生线上学习时产生疑惑能得到及时解答,教师可以很好地实现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这样的混合教学模式既能延伸和扩展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又能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和结果充满信心,所以更加愿意投入时间、精力于学习活动中。
研究发现,由兴趣驱动学习的大学生在学习投入、学业效能感和学习价值观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学分所需的大学生。从学习动机角度看,为了学分需要而学习是由学习外部动机驱动,出于对课程的兴趣而学习是内部动机所推动,学习的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激励和维持更持久也更深入。嵇艳、汪雅霜的研究表明,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有着更频繁的人际互动和更高的学习投入,通过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投入[28]。唐健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对学习投入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29]。当然,学习动机并不直接通过影响认知建构过程对学习产生影响,而是以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学习注意力集中、学习意志的提高、学习情绪状态的唤醒以及学习投入的增加为中介来影响认知建构过程[30]161。由兴趣所维持的学习者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较多积极情绪体验,如高兴、轻松等。已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情绪是影响学习投入的重要心理因素[31],卜彩丽研究显示,混合式环境下学生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等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的内外部因素[26];任庆梅考察了961 大学生在混合教学环境下动机调控对其大学英语课堂学习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兴趣提升对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产生直接正向的影响[31]。
本研究表明,混合教学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投入、学业效能感和学习价值观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学业效能感正向预测学习投入,说明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学习投入度越高。这与之前研究者研究得出的结论相符。如张铭凯等人研究显示,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和预测学生学习投入的一个重要变量,学习能力效能感和学习行为效能均对学习投入具有显著预测作用[34]。林杰研究表明学习投入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学习投入具有正向预测作用[31]。卢忠耀、陈建文的研究表明学习自我效能与积极的学习行为高度相关,而积极的学习行为是学习投入的正向行为表现[34]。本次研究发现,混合学习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价值观正向预测学业效能感,且学业效能感在学习价值观和学习投入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即学习价值观通过学习效能感间接影响学习投入。学习价值观作为一种内隐的元认知知识,会对学习者的认知过程、策略选择、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学业成绩等诸多学习要素产生影响[35-36]。王学臣研究表明,大学生学习观与其内生动机、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习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7]。学习价值观对个体的行动具有导向功能,学生越是认识到学习对于自身生存发展如综合素质提高、增加就业机会、赢得尊重和认可等方面的意义和重要性,学习方向性、目的性越强。学习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以及对自身学习效果的客观表征,直接决定着学习者在面对学习任务时的认知判断及在学习中的努力程度及坚持性。因此,学生越是意识到学习对个人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越能主动建构知识,且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些成功的经验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成就预期[38],进一步使他们体验到自我的价值,相信自己的能力,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高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对学习更加自信,更愿意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学习活动中投入更多精力、时间。
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混合式教学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投入、学习效能感及学习价值观状况较为理想。(2)线上学习学时占教学计划20%的混合模式下大学生学习投入显著优于50 %混合模式;不同选课意图大学生在学习投入、学业效能感和学习价值观上存在显著差异。(3)学习效能感在学习价值观和学习投入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高等学校开展有效的混合式教学提出建议如下:
第一,适当控制线上自主学时占据教学计划的比例,确保混合式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投入。教育部在《实施意见》中提倡混合式教学,要求教师结合本校实际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本研究显示,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时间占据教学计划时间并非越多越好,以控制在20%左右为宜。
第二,适当进行课程宣讲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如在课程学习前应安排师生面对面交流环节,就课程目标、课程性质、内容体系、学习形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课程导引,提高对该课程学什么及为什么学的认识,使学习者对学习持正向积极的信念。第三,以学业效能感为切入点精心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如课前、课中、课后各阶段的任务布置、教学互动、反馈及评价应清晰明了并让学习者知晓,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及时指导,使其对学习活动产生胜任感和掌控感,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和愉悦感,从而提高课程学习投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