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理论观照下的晋华纱厂两次工运高潮

2022-11-11 03:25郭继荣
晋中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榆次国共合作晋华

郭继荣

(晋中学院学报编辑部,山西 晋中 030619)

统一战线就其广义而言,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简言之,统一战线就是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以最大限度地壮大自己、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敌人。[1]统一战线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在榆次大地的两次晋华纱厂(1)工人运动高潮在当地地方史上极具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仔细考察这两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与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息息相关,是我党统一战线理论具体而生动的实践,值得深入探究。

一、近代晋华纱厂两次工人运动高潮概述

第一次晋华纱厂工人运动高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晋华工人阶级为争取基本的民主权利,以“不随便开除工人、每天增加两角钱(实际每天仅挣两角四分钱)、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实际每天24小时)”为基本诉求的大罢工。这次大罢工从1926年7 月16 日开始历时40 余天,是山西历史上罢工时间最长的工人罢工,后被阎锡山反动军阀动用军队镇压,11 名工人代表被抓,300 余工人被开除,工会组织被取缔。是年年底作为山西历史上第一次国共合作标志的中国国民党山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太原召开,共产党员代表王瀛在会上提出要求立即释放被捕的11 名工人代表、资方答应工人的罢工条件、恢复被开除的工人的工作的提案,加之会场外有晋华工人的请愿,迫于当时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阎锡山被迫答应释放被捕的工人代表,同时,晋华纱厂资本家也在经济上向工人做了让步,这场罢工虽然历经波折,但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然而好景不长,1927 年随着阎锡山再次背叛革命,很快榆次又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晋华纱厂工人运动第二次高潮,始于全面抗战前夕的1936 年,在党的领导(通过牺盟会)之下,晋华纱厂工人通过抗日捐款活动、组建工人自卫队、开展军事训练等形式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斗争,在此基础之上我党领导榆次人民先后开辟了榆次路东和路北两个抗日根据地,直到1938 年4 月中共榆次路北县委成立,标志着晋华纱厂第二次大规模工人运动取得巨大成功。这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历时近一年,创建了榆次历史上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八缚岭抗日根据地,基本奠定了榆次路东、路北、路西三个抗日根据地的基础,凸显了榆次作为抗战时期晋冀豫、晋察冀、晋绥三大根据地交汇区的重要地位,其历史影响重大而深远。

二、近代晋华纱厂两次工人运动高潮中的统一战线因素

(一)晋华纱厂两次工运高潮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

第一次晋华纱厂工运高潮发生在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由南向北迅猛推进的历史背景下。盘踞山西的军阀阎锡山为维护其在山西的独裁统治,曾于1913 年宣布退出国民党并解散国民党各党部,1925 年面对汹涌而至的国民革命浪潮,出于自保的目的阎锡山对处于秘密状态的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活动均采取了“不干预”的政策,客观上为国共两党的山西地方组织发展提供了契机。1925 年6 月,“五卅运动”以后,中共太原地下党组织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到全省各地“普遍建党”和“到农村去”的口号,随后派王瀛、王鸿钧、邓国栋等同志以“太原学联”“山西沪案后援会”的公开身份来榆次晋华纱厂进行宣传动员,并在工人运动中培养骨干发展组织,这为晋华纱厂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到来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第二次晋华纱厂工人运动高潮发生在全面抗战爆发的1937 年,是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山西形式——牺牲救国同盟会(以下简称牺盟会)的旗帜下发生的。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初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和中日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社会现实,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倡议与国民党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3 年1 月17 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红军革命委员会发表宣言,提出红军愿在“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等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力量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议,首次提出了全国军队联合抗日的主张。1935 年7 月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把建立最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为各国共产党的基本方针。8 月1 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0 月 1 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正式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号召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同胞、爱国的官兵、党派和团体、爱国的侨胞、被压迫民族(蒙、回、汉、藏、苗、傜[瑶]、黎、番等)的兄弟们,“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组织全中国统一的抗日联军”,并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方针。《八一宣言》强调了在日寇入侵大敌当前的形势下建立包括上层在内的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扩大了抗日统一战线的范围。[2]当时随着日寇侵略山西的威胁日益严重,山西军阀阎锡山也不得不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欢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前往山西前线的合作抗日。1936 年9 月“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以下简称为牺盟会)在太原成立,阎锡山任会长,邀薄一波由北京返晋任常务秘书,后来薄一波同志成为了牺盟会的实际负责人。在薄一波的领导之下,牺盟会这一我党领导的抗日群众组织,具有了阎锡山认可的合法的外衣,成为当时独具特色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3]之后,阎定础由牺盟会特派员训练班结业后来到榆次担任牺盟分会的领导职务。他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密切配合八路军驻榆办事处赖际发等的工作,对阎锡山榆次当局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大力整顿和发展了榆次的牺盟会组织,充分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在中共榆次地下支部的领导下团结了一切抗日力量,组织起了一支以晋华纱厂工人为主体的工人自卫队并积极开展军事训练,为后来榆次路东抗日县政府和中共榆次路东县委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二)晋华纱厂两次工人运动高潮的两党合作形式不同

晋华纱厂工人运动两次高潮的两党合作形式与国内中央层面的两次国共合作既有相同点又具特殊性。具体而言,第一次晋华纱厂工运高潮时国共合作采取了与中央层面一致的方式,即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1924 年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大大加快了国民革命的步伐,使之前长期沉寂的北方革命运动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此形势下山西的阎锡山对革命势力的态度有所软化,1927 年6 月就任北方革命军总司令。此时,共产党和国民党山西组织不失时机地加快了榆次地区的组织发展工作,随之也实现了由秘密状态——半公开状态——公开状态的转变。特别是作为山西省第一次国共合作标志的中国国民党山西省一大的召开,进一步扩大了山西国民革命的成果。这次大会所选举的9 名山西省委委员中,共产党员有4 名。在这次大会上,作为国民党山西省党部委员的王瀛(共产党员)提出立即释放被捕的晋华工人代表、答应工人罢工条件、恢复被开除的工人工作的提案,终于迫使阎锡山释放了被捕的11 名工人,资方也在经济上向工人做出了让步,于是有了晋华纱厂工人第一次大罢工的最后胜利。

与第一次国共合作不同,第二次国共合作在全国层面采取了党外合作的形式,没有规定统一的合作形式,彼此仍保持着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不同于其他地区,山西有一个颇具特色的统一战线组织——“牺盟会”,这无疑是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晋华纱厂第二次工人运动高潮,正是在牺盟会特派员阎定础的具体组织和领导下发生并取得巨大成功的,特别有意义的是它开辟了榆次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东山八缚岭敌后抗日根据地,使中国共产党成为榆次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

(三)两次工运高潮的不同结局反映了山西军阀阎锡山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立场的摇摆不定

山西军阀阎锡山是近代中国官场老手,惯于见风使舵左右逢源,是典型的两面派。1905 年,他在赴日留学期间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是最早一批同盟会员,为著名的二十八人“铁血丈夫团”成员。1913 年身为山西都督的阎锡山为讨好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巩固自己在山西的地位和利益,竭力执行袁世凯解散国民党的命令,公开声明脱离国民党,在三日内便将山西各地的国民党党部全部解散。晋华纱厂两次工运高潮都发生在阎锡山统治之下的榆次,对于讲求所有政策都要“有儿子”、留后路的阎锡山,无论是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大革命还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他都是革命重要的同盟者,然而作为官僚资产阶级的阎锡山在统一战线中的摇摆性是与生俱来的,晋华纱厂两次工人运动高潮具体过程和结局之所以各不相同与此不无关系。晋华纱厂两次工运高潮曾先后两次建立榆次县党的基层组织中共榆次支部(其成员均以晋华纱厂工人为主体),其原因在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建立的党组织由于阎锡山背叛革命惨遭扼杀,以致榆次中共榆次地方组织的活动不得不在阎锡山漫长的白色恐怖之下中断十年之久。1936 年红军东征回师陕北后,蒋介石借口“防共”派来山西的五个师仍然赖在山西不走,成为阎锡山的心腹之患,而日寇在“华北事变”之后对近在咫尺的山西虎视眈眈,此时的阎锡山“深感威胁,一再高喊‘自强救国’”,“几经考虑,他决定与共产党合作抗日”。“他认为这是他选定的配为、当为、能为的唯一道路。这样,就初步形成了他的联共、抗日和拥蒋的路线。”[4]196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存在下去。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在“三颗鸡蛋上跳舞,踩破哪一颗都不行”。正是基于阎锡山对共产党态度的转变和和缓,才有了榆次地区的第二次国共合作。

工会组织在工人运动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它既是工人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又是工人运动深入发展的推动力量。晋华纱厂两次工人运动高潮都分别建立了工人自己的工会组织。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工会成立于1926 年5 月底,成立大会是在榆次城隍庙街16 号院内举行的(见图1、图2),索清泉被选为工会委员长。当时工会成立的直接推动力量是刚刚秘密成立的中共榆次地方执行委员会(晋华纱厂党支部为其下设组织),书记为梁其昌。梁其昌在1925 年初以共产党员名义加入了国民党,他从太原来到榆次后一边组织工人,一边以国民党党部的名义积极与榆次上层人士对话沟通,迅速打开了局面。第二次工运高潮中工会成立于1937 年10 月下旬,郑鹤龄被推选为总工会主席。第二次工人高潮中工会组织的建立及晋华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牺盟会特派员阎定础的杰出贡献。阎定础当时是中共地下党员,受牺盟总会的委派来榆次开展工作,在他的努力之下榆次的抗战面貌焕然一新。由此可见,不同时期山西军阀阎锡山对革命不同的立场态度,是研究晋华纱厂工人运动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图1 原晋华纱厂工会旧址(原城隍庙街16 号)

图2 晋华工运旧址石碑

(四)晋华纱厂两次工运高潮的不同结局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

晋华纱厂第一次工运高潮曾借助山西省国共合作的成果即国民党山西省党部的成立,基本上满足了罢工工作的诉求,并释放被捕的工人,取得了基本胜利,但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山西又陷于白色恐怖之中。“晋华纱厂资本家与阎锡山勾结,出动军警残酷镇压,逮捕工人代表和积极分子,晋华工人运动受到很大挫折,榆次共产党员有的被捕,有的转移外地,转入地下的仅剩42 人,党的组织活动步入了极为困难时期,革命斗争出现低潮。”[5]18第二次工运高潮借助山西省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牺盟会,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牢牢掌握了革命武装力量工人自卫队,开辟了榆次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八缚岭敌后抗日根据地,随之又扩展了路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榆次抗战的中流砥柱。

这两次晋华工运高潮之所以出现不同的结局,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曲折过程,充分说明国共合作中无产阶级政党是否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是否拥有和掌握革命武装至关重要。第一次工运高潮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转入低潮,原因概莫能外。第二次工运高潮时,曾发生了一起夺枪的斗争,原牺盟总会下拔给县牺盟分会组建工人自卫队的枪枝曾暂存于县公安局大院,当工人自卫队准备上山取枪时却遭到当局的阻拦,工人们义愤填膺冲破门卫的阻拦,砸开库房终于取到枪枝。在将工人自卫队拉向东山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也曾遭到当时榆次县长陈鸿宾的恶意阻挠。陈鸿宾想把自卫队武装带到晋南去,他威胁工人说“敌人从东来你们向东去不是要送死嘛”,如果跟其向南走可坐火车、吃大米。面对逃跑派的威逼利诱,榆次牺盟会支会和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晋华纱厂工人与之进行了坚决有力的斗争,彻底挫败了逃跑派窃取革命武装领导权的图谋,巩固了工人运动的胜利果实。

三、结语

轰轰烈烈的晋华纱厂工人运动高潮距今有近百年的历史,然而中国共产党带领榆次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英勇奋斗的英雄事迹在榆次革命史上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榆次人民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具体实践的两次晋华纱厂工人运动,为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矢志不渝、接续奋斗提供了极好的教材,我们将不负历史的重托,担当起时代的使命,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谱写绚丽华章!

注释

(1)晋华纱厂是晋华纺纱厂的简称,是晋华纺织厂的前身。晋华纺织厂是山西近现代重要的工业遗产,创始于1920年,是山西全省规模最大的国有纺织厂,破产前的晋华纺织厂是中国500 家最大的纺织企业之一。1919 年,榆次商业资本家贾继英、徐秉臣、郝星三与山西银行经理徐一清、省财政厅厅长崔文征,以及榆次县乡绅赵鹤年等集资创办晋华纺织股份公司。1924 年,公司正式建成投产,改名为榆次晋华纺纱厂,后数次易名,1949 年榆次解放后更名为晋华纺织厂。

猜你喜欢
榆次国共合作晋华
The Spirit of National Defense Is in Our Hearts
Probabilistic resumable quantum teleportation in high dimensions
大型晋华炉3.0应用成功
大惊小怪说晋商——游榆次常家庄园有感
被诉侵权 美光获裁禁售部分产品
皖南事变原因研究综述
榆次地区广告设计中汉字造型的应用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策策略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关于提高榆次站运输能力的探讨
纪念第一次国共合作8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