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 丽
80多年前,毛主席、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在开展大生产运动中,利用一切条件兴修水利,造福群众,抗战救国。在这期间,一部分领导干部和专业人员深入实际,对边区水利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总结,发表了一批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理论文章,提出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科学治水用水的先进理念和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运用科学技术开展水利建设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80多年前,毛主席、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在开展大生产运动中,利用一切条件兴修水利,造福群众,抗战救国。在这期间,一部分领导干部和专业人员深入实际,对边区水利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总结,发表了一批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理论文章,对指导边区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其中一些研究观点和具体措施,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红色”水利科技财富,本文就当年边区报刊发表的部分研究成果作以简略介绍。
1.《延安生产运动中的水利问题》。作者郭子化。该文发表在1943年3月19日《解放日报》,文章提出,边区农业生产最困难的条件是雨量稀少,寒期较长。建议要依靠群众建设水利,一是利用河流川地“多向河流争水地”,二是“山荒漫坡改梯田”。他认为延安河流上下游坡度陡,大雨后水势凶猛,但正因为河流比降大,就可以在较短距离内引水上川,发展水地;至于修梯田,应该选择较平的山坡,形成一级一级梯田,不平的山巅及沟壑,让它长起草木。这样不但梯田可以保存熟土和肥料,可蓄住大量水分,增强农田抗旱能力,又能减轻山洪,补救干旱。还提出对裴庄渠(幸福渠)搞好配套工程,建设简单的过河“流水槽(用木板制成或木棒凿成)”,把水引到两岸的田园,用更好的效益教育群众。文章还提出:延安具有建设水利的条件,有很多的大川小溪都可利用。延安水利比其他各县更为需要,应该首先使它成为“首善之区”。
2.《边区的水利事业》(作者未署名)。本文发表于1944年,占用了当天《解放日报》三个版面,足以看出该文分量之重。在“概述”中,把全区水利事业分为“引水灌溉”和“水土保持”两大类。在其他部分详细介绍了三边分区(定边一带)的“水漫地”,关中分区(淳化一带)的“修埝地”,绥德分区、延属分区(延安、靖边、保安、安塞、甘泉、富县等)的引水灌溉,部分县区的井水灌溉等。其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技术要点、效益对比等,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说服力,也对一些不足之处作了客观分析,提出改进办法。文章对当时水利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地权问题(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利益分配)、劳动力问题、水量分配问题以及封建势力的阻碍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结了各地成功的经验和办法。文章最后对边区今后发展水利事业提出了五点意见,一是提高干部对修水利的重视和认识;二是修筑水利的方针,应该由小而大,普遍提倡民间小型水利;三是在修筑水利的技术上,多向群众学习,吸收群众的经验;四是在水利建设中,推行合作方式;五是在不便兴修水利工程的河边水边,采用水车灌溉。
3.《怎样领导和执行南泥湾政策》。作者李世俊,发表于1943年4月24日《解放日报》。文章系统总结了南泥湾生产运动中的经验,提出农地应占全部土地面积的50%、林地占20%、牧地占30%。提出“要把增加水地与稻田面积提上议事日程,作为极迫切紧要的任务,选择适当地点筑塘设池贮水,以备河道水量不敷时急需”。文章还指出,在川里的农田保留道路两旁行道树、河流两岸的安全林、庭院寺庙坟墓旁的风景林和果树以及苗圃,实际绿化面积要达到50%以上。同时对保护森林提出了具体措施办法。
4.《防旱与水利》(作者未署名)。发表于1945年6月29日《解放日报》。文章对全国各解放区抗旱工作进行了综述,首先推出“农田水利是防旱的根本之道”,提出打井比开渠更易普遍进行,修蓄水池(水窖)是另一个可以推广的好办法,可以浇地还可以解决吃水。文章还提出,水利建设要推行开,首先要进行思想教育,发动群众自觉自愿去修;其次,必须照顾贫苦农民的利益;第三,必须合作互助;第四,防止一些偏向,比如开渠要考察水量、防止工程潦草不讲质量等;第五,领导推动非常重要,县乡干部应当做水利建设的组织者、指导者。同时,在必要地点,可由政府出资兴办一些示范工程,以带动群众。
1.《农田给水常识》。作者武可久,主要针对西北黄土高原气候干燥、雨量很少,十年九旱的特点,提出要积极与自然作斗争,采取“开源节流”的办法,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合理利用水源,增加农业产量。“开源”方面提出在临大河平坦地区修水渠,在靠小河平坦地区设法利用余冻雪水和雨后发水灌田,在不靠河地方凿井,把重点放在临小河川地上。“节流”方面提出在“尽量在土壤里储备雨水”“透彻耕锄减少蒸发”“减少渠道漏水”“掌握适当灌溉时机”“节制每次灌水量”等10条具体办法,并附了“不同谷物、不同土壤所需之水量表”。
2.《注意边区的水土保持工作》(由延安生物学会发表)。本文首先分析了陕北农业发展的周期,强调必须及早开始发展农业的基本工作——水土保持。对边区现时水土保持提出四点建议:一是选择适合耕垦的土地耕垦;二是选择合适地方放牧,并要有轮流计划的放牧制度,多培植牧草;三是四十五度以上坡地都划作林地,不准开垦和放牧。原有森林要合理开发保护,在河沟两岸及冲刷厉害的地方培植防冲与防风林;四是为了进行以上工作,必须在农林机构中设立专司推动。
3.《保持水土增加产量》。作者陶克。本文根据绥德分区实地研究以及绥米一带农民实践,可采取以下办法:一是溜崖拍畔,逐渐把较平坦坡耕地改为梯田;二是筑坝堰,制止冲刷,漫平渠滩低洼地;三是挖水窖,积存水土;四是拨水壕,防止耕地严重冲刷。文章还对水漫地、修梯田前后产量进行了对比,通过效益教育引导群众。
4.《修梯田法》。作者姬也力。本文认为修梯田是保持水土改良土质最基本的办法,产量较普通坡耕地可增加一倍至三倍。他总结了绥德分区劳动英雄张芝兴、满堂川农民陆生章的修梯田经验,提出修梯田的方法。该文刊在1946年11月4日《解放日报》。
陕甘宁边区军民修河堤的景象
5.《鄜县发展农业兴修葫芦河水利》(作者未署名)。文章分析了葫芦河流域自然状况,认为上游多森林覆盖,平时不易发大水,水流清澈,水势平稳,河床也较固定,且两岸川地广阔平坦,如果筑渠灌田,引导得宜,农业将大受其利,对边区经济建设有很大作用。
1.《靖边杨桥畔水利调查》。作者鲁直。本文发表在1945年6月11日《解放日报》。文章对杨桥畔水利工程的主要建筑物拦河、退水闸、水濠(水渠)的位置、用材、修筑方法、工程规模、使用效果作了详细介绍,对灌区水地修法和灌溉水量、方法以及农作情形等进行了全面深入总结。最后对近期需要进行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2.《谈谈修埝地的经验》。作者任成玉。文章总结了七条修埝地的经验:一是搞好宣传动员;二是有计划有组织,突破一点,带动大家;三是把修埝分为早春二月、旧历七月、旧历十月三个阶段,不影响农作;四是多吸收群众经验;五是先调查,后布置勤检查、勤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六是干部要积极执行修埝任务;七是遇到地主与佃户合修时,双方合理负担修埝费用。
3.《修水利的纠纷》。边区建设厅发表,本文具体反映了边区建设厅工作组在绥德动员农民兴修水利时,群众之间因利害关系不能达到一致意见,使工作受阻。工作组经过深入调查搞清了矛盾起因,通过召开群众大会,让大家坦诚讲意见,评是非,提高了认识,双方互作自我批评,解决了纠纷,促成了水利工程建设。
1.毛主席、党中央和边区政府高瞻远瞩,非常重视科学技术,成立专门机构,吸纳各方人才,大兴科学研究之风,推动了边区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利前辈们在七八十年前就提出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科学治水用水的先进理念和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运用科学技术开展水利建设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级干部和科技人员发扬艰苦奋斗和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克服各种困难进行科学研究,带领群众开展水利建设。他们用自己的理论指导当地农民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修渠打坝,灌溉农田,促进了农业的丰收,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水利前辈们在战争年代为我们树起了治水惠民、兴水强国的思想和精神丰碑,为后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要传承红色水利基因,将他们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在新时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用延安精神育人励志,以加快水利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在新征途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