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宇,倪建光,石灯汉
(浙江省乐清市人民医院·浙江 温州 325600)
胫腓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发病率较高。跌扑、压砸、冲撞、骨质疏松等是引发本病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术后虽能在短时间稳定患者的骨结构,但由于金刃伤及气血,局部血管通透性差,静脉回流受阻,易发生肢体肿胀疼痛,难以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严重影响了患肢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1-2];故对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施以有效的干预,迅速缓解肢体肿胀疼痛至关重要[3]。西医主要采用口服镇痛药、外用止痛棒、心理干预等方式治疗,但效果有限。中医学认为,骨折及手术的进一步创伤是引发胫腓骨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的主要原因,肢体筋脉损伤,血液溢出脉外,气血运行受阻,致使离经之血发生瘀积,瘀血阻滞而致肿胀疼痛。消肿止痛、活血化瘀应是治疗的主要原则,而且中医具有治疗方法多样,个性化施治的优势[4-5]。故本研究对胫腓骨骨折术后疼痛及肢体肿胀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并观察分析其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胫腓骨骨折患者7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观察组男26例,女13例;年龄为22~75岁,平均年龄(46.59±5.31)岁;致伤原因:10 例车祸伤,12例高空坠落伤,8例重物砸伤,8例摔伤,1例其他损伤;骨折类型:14例胫骨骨折,10例腓骨骨折,15例胫腓骨骨折。对照组男27例,女12例;年龄为22~76岁,平均年龄(47.26±5.71)岁;致伤原因:11例车祸伤,10例高空坠落伤,9例重物砸伤,7例摔伤,2例其他损伤;骨折类型:13例胫骨骨折,11例腓骨骨折,15例胫腓骨骨折。2 组间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1)符合胫腓骨骨折诊断标准[6];2)经X线检查显示为肢体新鲜闭合性骨折;3)伴有外伤史;4)年龄18~80 岁;5)对本研究方案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其他部位骨折或病理性骨折者;2)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3)合并精神类疾病者;4)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者;5)合并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者;6)对使用药物过敏者;7)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2.1 治疗方法 2 组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7]治疗。术后对照组予无菌换药,抬高患肢,冷敷及营养支持等西医常规治疗,同时予帕瑞昔布钠(辉瑞制药有限公司)40 mg静脉推注,随后视需要间隔6~12 h给予20 mg或40 mg,每天总剂量不超过80 mg。每日1次,疗程不超过3 d。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给予自拟活血散瘀消肿汤口服,组方具体如下:红花12 g、桃仁12 g、川芎12 g、熟地黄12 g、当归12 g、赤芍12 g、黄芩10 g、蒲公英15 g、防己12 g、苏木10 g、白芍10 g、续断15 g、骨碎补15 g、泽兰10 g、陈皮10 g、甘草10 g,1剂 /日,由本院制剂室统一煎制,每剂分成2袋,每袋150 mL,早晚各1 袋,饭后温服,连续用药7 d。
2.2 疗效标准 显效:肿胀程度降低≥70%,疼痛消失,关节活动不受限;有效:70%<肿胀程度降低≥30%,疼痛显著缓解,关节活动改善;无效:肿胀程度降低<30%,疼痛无明显缓解,关节活动无改善。
2.3 观察指标 1)观察2 组患者术后1、3、5、7 d肿胀程度,定时测量患者双侧小腿最大周径,双侧之差即为肿胀值,测量具体位置为趾踝关节上约2 cm处。2)观察2 组患者术后1、3、5、7 d疼痛程度,采用数字评分法(NRS)[8],评分为0~10分,其中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最强级别疼痛。3)观察记录2 组肿胀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4)不良反应。
3.1 2 组患者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
表1 2 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2 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肢体肿胀度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术后1、3、5、7 d肢体肿胀度比较
3.3 2 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疼痛程度比较 见表3。
表3 2 组患者术后1、3、5、7 d疼痛NRS评分比较分)
3.4 2 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4。
表4 2 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3.5 2 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的比较 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静脉炎3例,观察组出现局部瘙痒1例,轻微胃肠道反应1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1%)与对照组(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胫腓骨骨折是创伤骨科的常见骨折,临床首选手术治疗,以恢复固定骨折的解剖位置,稳定骨结构,但受骨折和手术的双重创伤,术后患肢疼痛、肿胀是常见的临床体征,也是令医生困扰的难题。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生的病理机制为:骨折及术后机体应激反应,炎症介质的释放,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了组织间液;创伤断端破裂造成的软组织损伤,破坏了血管内外液和细胞内外液的平衡;长期卧床活动量减少,肢体功能减退,血流缓慢均可导致体液从动静脉渗出到组织内,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聚集淤积而发生患肢肿胀疼痛[9-10]。如不及时有效干预,则会引发神经肌肉缺血性坏死,影响断骨修复及愈合[11-12]。帕瑞昔布钠为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经静脉注射后被酶水解,迅速转化为伐地昔布,抑制环氧化酶-2(COX-2)而发挥中枢镇痛作用[13],但仍达不到理想效果。
中医将骨折术后肿痛归属于“筋伤”“瘀血”“折伤”范畴,瘀血阻滞是发病的关键。骨折加手术损伤气血,阻塞气血运行,致水液瘀滞发为肿胀,水停血瘀,不通则痛。正如《普济方·折伤门》所云:“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故术后治疗应以行气利水、祛瘀消肿为主治原则,兼以补肾强骨、清热解毒。本研究采用的自拟活血散瘀消肿汤组方中红花、桃仁、赤芍能通经活络、活血化瘀;川芎能活血行气止痛;熟地黄、白芍、当归能滋阴补血养血;防己能利水消肿、祛风止痛;蒲公英能清热解毒、利湿消肿;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续断补肝益肾、强健筋骨、疗伤续折;骨碎补有补肾、接骨、活血、补伤折之效;苏木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泽兰活血消瘀、利尿退肿;陈皮行气健脾燥湿;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上述药味配伍共收活血散瘀、利水消肿、行气止痛、续筋接骨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红花、桃仁是活血化瘀的常用药对,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抑制血栓形成、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和促进渗出吸收、减轻急性软组织肿胀损伤,镇痛等作用[14-15];川芎的有效成分阿魏酸能改善血液循环,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可抑制多种促炎因子引发的组织水肿[16];防已具有广谱抗炎和抗病原微生物作用[17];黄芩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2(COX-2)基因的表达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有效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渗出,缓解肢体肿胀[18];骨碎补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抗骨质疏松,促进骨缺损修复愈合,改善血液流变性[19];当归具有造血,抗凝,抗栓,抗炎,镇痛作用[20]。故本方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肿胀收到了较好效果。
本文观察结果显示,2 组患者术后肿胀度及NR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较对照组起效快,各时间点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肿胀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西医联合治疗能够显著减轻胫腓骨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程度,提高临床效果,明显缩短肿胀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骨折尽快愈合,充分体现了中西医联合治疗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