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珏,郭兴明,杨小权,唐小龙
(上海大学 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上海 200444)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2018 年9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
知识,能力,素质,是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三者密切联系。为了提升教育质量,我国高校不断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目前导师的类型,按照学习时段可分为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按导师工作任务划分,可分为科研导师制、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及基于模块化教学理论导师制。课程教学使学生学会知识、提升能力,而本科生导师着眼于使学生学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科生导师制最初由牛津大学“新学院”的创办者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于14 世纪创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导师对学生进行单独地辅导[2-3]。这类面对面的教育形式,能够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他们在和导师对话交流中不断进行思辨和反省,进而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4]。
国内诸多高校正在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但由于推行时间较短,机制不完善,缺乏合理的激励及考核评估体系,大多导师对本科生的指导随意性较大,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5]。因此,需要结合高校实际和学科特点,探索实践可行的育人模式。基于此,本文探索本科生导师对学生学业进展、人生规划、个性培养、思想品德、专业素养和生活等全方位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建立常态化的育人制度、提升育人质量提供基础。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院校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发展的创新模式。本科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期间,导师对学生的学业发展、人生规划、思想品德及专业素养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6-7]。
表1 给出育人的培养要素、关键参数。可以看出,培养要素包括知识、能力、素质3 方面,其涉及多个关键参数。其中,在综合素质方面,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组织纪律和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当前,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不强,在艰苦环境里、或遇到困难,较少学生能够能保持旺盛的斗志,多数学生容易产生畏惧的心理。导师需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抗挫能力,引导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战胜困难。
表1 培养要素和关键参数
文中以上海大学力学人才培养为例来进行探索和实践。学科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扬上海大学力学学科创始人、中国科学学院院士钱伟长先生“宽口径、厚基础、求创新、重实践”教育理念,学院为每一名本科生配备导师,在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全过程指导,直至学生离校。因此,文中充分发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度的积极作用,深入剖析、具体研究并全面探索适用本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式。
学生培养过程,是一个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中心、“素质”为着力点的全方位立体化体系(图1)。学生从课堂教学等途径获得知识,反复积累,逐步健全知识结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广泛应用和迁移知识,提升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指导能力往正确的方向前进,体现自身和社会价值。
图1 育人体系示意图
知识、能力、素质3 个方面的培养,是积累、融合、贯通,再积累、融合、贯通,反复迭代的过程。同时,在学生培养中,随着时间的发展,3 个方面不断叠加、不断进阶,从而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迭代”源自数学概念“迭代计算”,指从一个初始估计值出发,寻找一系列近似解,发现一定的问题求解区间,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教育活动中,其是不断逼近目标进行的重复反馈的工作[8]。
基于此,“迭代法”育人模式借用数学的概念,强化、细化和深化原有的育人模式。考虑到育人体系的复杂性,积极探索发挥全程导师的作用;针对短期较难“收敛”的情况,探索在满足要求的“近似解”来代替“精确解”。同时,文中基于上述的培养要素,构建育人迭代关系式,涉及基础和专业知识、创新和创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内容,通过反复“前进”“反馈”“总结”的过程,提升育人的成效。
“迭代式”育人机制(图2):
图2 “迭代式”育人机制示意图
(1)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中,“迭代式”育人将工作任务分解成“前进阶段”“反馈阶段”“总结阶段”进行。每个阶段成果进行反馈和总结,研究和讨论对整个体系的影响,并将所得结果代入下阶段任务中,逐步达到培养的目标。
(2)结合创新创业项目或者实践项目,导师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取、积累、应用知识。每个阶段时间步长不同,内容难易程度不同,根据学生实际,完善推进方案,构建适合学生成长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
迭代关系式为
式中:U,V,W 分别为培养要素;X1,X2,X3,X4,X5,X6为基础与专业知识的关键参数;Y1,Y2,Y3,Y4,Y5为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参数;Z1,Z2,Z3,Z4,Z5,Z6为综合素质的关键参数。具体意义见表1。
迭代关系式是重复反馈的过程,每一次对过程的重复称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将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重复执行一系列阶段工作,从前面的量依次求出后面的量,逐渐逼近预定的目标或结果。同时,“前进阶段”“反馈阶段”“总结阶段”分别对应学生的勤学好问、查缺补漏和融合贯通等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通过知识的吸收和能力升华,内化为综合素质的提升。
本科生全程导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个性化成长的学习内容作为迭代初值,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指导,反复迭代,使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在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开展学业指导。导师参与学生本科教育全过程,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及专业发展现状,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用课题小组讨论、汇报和考核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参与导师正在推进的科研课题和创新项目。注重向学生解释不能理解的知识;将多个知识相互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在更广泛的学科背景下,了解、理解直至掌握相关知识,从而发展创新思维;导师定期与学生开展交流和讨论,针对主题交换不同的观点,加深理解、扩宽思路,鼓励学生追求卓越[9]。同时,由导师组织成立学术共同体,开展团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综合素质方面,日常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关心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思想动态和身心健康,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明确学习目的和人生目标。关心学生在校期间的需求,对学生的疑问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开展人生规划,并以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师德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迭代式”育人中的主要指标:“收敛阶”(Convergence Order)和“效率指数”(Efficiency Index)分别代表“迭代式”在育人工作的“培养质量”和“学习动力”。
文中以上海大学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例开展讨论。上海大学实行大类招生,学生大一期末实行专业分流,即从春季学期结束后学生选择进入专业学院。学院为每一名本科生配备全程导师。
绩点制是学校实行学分制改革的措施,年度平均学分绩点反映了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是培养质量的重要观测指标。基于此,文中以力学学科一届学生为例,选择3 组学生,分析平均学分绩点随学期的变化情况。
图3 曲线显示,2018—2019 年度秋、冬学期,正值学生在大一阶段,平均学分绩点呈现较快的下降趋势,而后平均学分绩点逐渐上升,2020 年度之后学分绩点处于较为理想的状态。图4 给出了平均学分绩点变化率随学期的分布。可以看到,学生进入专业学院后,受到导师的指导,学习状态积极向上,学习成绩提升、平均学分绩点变化率较为稳定。
图3 平均学分绩点
图4 平均学分绩点随时间变化率
在参加课外学科竞赛方面,学生们获得第九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一等奖、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方法应用大赛一等奖、第十届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一等奖、第十七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
分析3 组学生的数据可知,在本科生导师指导下,学生的成绩得到提升,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动力。经过迭代周期的反馈与叠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呈现上升的特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本为本”,很多高校推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发挥专业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作用。由于导师制对于学生的指导并没有明确规定和严格要求,学生培养目标很难在短期内显示出来。基于此,本文开展基于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迭代式”育人模式的探索,强化导师在学生培养的作用、细化“迭代式”育人过程,深化育人的内涵。
“迭代式”育人呈现循序渐进的特点,涉及迭代的关键参数:基础和专业知识、创新和创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内容,迭代关系式包括“前进”“反馈”“总结”阶段。导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推进内容的时间步长、内容难易程度的跨度,将一个较长的培养周期分成几个短周期,每个短周期目标可动态调整,过程可重复反馈与叠加,循序渐进,按照预定计划,逐步提升学生的“收敛阶”(培养质量)和“效率指数”(学习动力),从而形成一类创新、实用的育人模式。同时,在“迭代式”育人模式的实践中,积极发挥本科生导师的作用,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融入更多创新要素,提升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