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勇 |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李婉怡 |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师范类院校有近240所,2021年师范院校毕业生总数高达82万余人,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师范生群体。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是打造卓越教师队伍,为高质量教师队伍提供合格后备军的关键环节。作为当前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之一,人工智能为师范教育带来了新变化、新挑战和新机遇。作为培养师范生的主阵地,师范院校承担着培育能够适应未来挑战的高质量教师的使命,也面临着“智能时代,要培养怎样的师范生?要怎样培养师范生?”的新问题。
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关键词。社会、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的变化,对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因新冠肺炎疫情,人工智能等各类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教育应用,使得传统的教育形态发生重大改变。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教育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这也要求师范生培养应时而动、顺势而变。2018年《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指出人工智能对于教师队伍的重要作用。2021年,《关于开展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推荐遴选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建立职前职后贯通的教师培养大数据库,形成教师数字画像,为教师队伍准入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师范院校可探索开设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课程和智能教育课程,提升师范生利用人工智能优化学科教学的能力。2022年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中,又强调要创新师范生教育实践机制,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可见,人工智能在师范教育变革中发挥着“双重”作用,也指明了师范生的培养路径:一方面,要把握未来之变,将培养智能教育素养列为师范生培养目标之一,提升师范生对智能教育生态的适应力;另一方面,要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师范教育教学的改革,借助人工智能优化师范生培养路径,为实现高质量“新师范”教育增添动力。
智能时代,呼唤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升级。教育场景中的技术不断升级,对师范生相应素养的要求也随之提升。教育信息化兴起不久,信息素养就被列为师范生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师ICT能力框架(第3版)》中,就将其划分为知识获取、知识深化和知识创造三个能力层次。而进入新时期,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纵深化、规模化,智能教育素养成为信息素养新的时代表征,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的高低成为能否胜任未来教育的关键。
能力导向,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的培育与转化。智能教育素养以“素养为统领、创意为内核”,表现于教师借助人工智能优化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主要包括知识、能力、思维和意识态度四个维度。因此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的培育可由此入手。首先,师范生不仅要了解人工智能的技术知识,同时还要掌握整合AI的学科教学知识。其次,师范生需具备智能教育教学能力和基于人工智能的自主专业发展能力。前者是指师范生在智能教育环境下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储备,包括智能教育应用方案的设计能力、实施与管理能力、诊断与评价能力以及利用AI开展“人机协同教学”的能力等;后者是指师范生能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优势来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主要包括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和自主学习等。再次,智能教育思维主要由教育思维、设计思维、计算思维以及数据思维等融合而成,师范生需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构建大致的思维方式。最后,师范生应形成正确的、对待AI及其教育应用的意识态度伦理。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者,要秉持立德树人理念,以科学审思的态度将AI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使其符合伦理规范引导、响应政策法律约束,规避AI对教育伦理产生消极影响,做到合理适度的应用智能技术,避免教育主体性的弱化和异化。
时代更迭,传统师范生培养方式滞后。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课程资源智能化特征欠缺,师范生教育课程中智能化元素不够,更多偏重于传统教育教学法的知识传授,而对于如何将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关注较少;二是师范教育培养过程粗放,学生难以将自身发展阶段与预设的培养目标动态对标,因材施教的精准化培养水平有待提升;三是对师范生的指导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教学法师资匮乏,限制了个性化指导的服务供给规模,难以满足师范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四是师范生教育质量监管不完善,缺乏对师范生培养全过程、系统性以及多源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应用,有关师范生培养的质量评估、科学监管和动态预警等环节仍有待优化。
AI赋能,多元优化师范生教育培养体系。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注重“方法重于技术,组织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为师范教育变革注入了时代基因,为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方式的创新赋能。其一,更新课程资源设置。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之一,优化课程设置是职前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培育的关键。可借助AI推动师范生教育平台资源的升级改造、课程资源的优化,如在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课程中融入更多智能教育教学法知识、整合更多智能化教学优质案例,以提升师范生的智能素养,养成智能化教育教学意识,为今后的智慧教育职业生涯提前做准备。其二,打造多样化的智能教育实训场景。通过搭建支持师范生智能训练、诊断、管理的应用平台和系列场景,构建师范生智能培养系统,帮助其精准实时掌握自身学习情况,有效缓解当下各师范院校教学法师资指导服务供给端严重不足的现状,整体助力师范生培养效能的提升。其三,建立评估师范生培养质量的科学指标体系和智能测评工具。基于师范教育课程知识图谱与能力要求,借助智能数据采集设备对师范生培养全过程进行伴随式、情景化的数据采集和能力画像,有助于动态呈现师范生培育过程、智能判断师范生培养目标达成度,从而系统精准地掌握师范生从个体到群体的培养情况,实现智能管理、精准预警和动态干预。
乘教育数字化转型之风,破解师范生高质量培养难题。师范类院校有责任积极参与试点研究,探索以数字化技术助推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的提升路径。如笔者所在的华南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学校高度重视自身的“新师范”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开设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教师教育慕课,帮助更多师范生和一线中小学教师掌握借助智能技术优化教育教学的能力。此外,学校聚焦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理论内涵、资源建设、培养途径与效果评价研究,以校际协同和虚拟教研途径来助力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教师画像研究,搭建面向“新师范”的师范生教学技能智能实训系统并开展实践服务,以期为师范生提供智能化、场景化、创新型的教学技能实训平台。
未来已来,师范院校要进一步推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善用智能技术构建新时代的师范教育体系,为建设好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夯实智慧教育人才基础而接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