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 本刊编辑部
要真正发挥课题研究在服务教师成长、引领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倾听一线教师的声音,了解他们在其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与困惑。
教育研究,本应是为了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但现实中,很多情况却并非如此。从我在教学一线28年的观察来看,绝大多数教师是不愿搞课题研究的。即便是一些教学工作做得很出色的教师,如果不是出于职称晋升的需要,也很少有人愿意劳这个神。
本来,教学一线的教师更有搞课题研究的“天时”和“地利”,但写作考验教师综合能力,也是对教师自我挑战性极强的工作。一项真正有实践价值的课题研究,往往需要有“坐得十年冷板凳”的耐心和毅力。如我的《“知—能”课堂理论》,从雏形萌芽到公开发表,耗费了整整15年的时间,经历的波折和考验更是难以言表,很多次面临难以名状的“无助”,都差点让我放弃。再加上,近年来,发表论文往往需要不菲的“版面费”,课题研究简直就成了一项既劳神又费钱、自讨苦吃的工作。因此,一线教师基本不愿搞课题研究,即便是为了晋升职称而去搞了课题研究,也很少是基于教学实践,大多是用网上素材拼凑个“大杂烩”,然后进行查重,再根据查重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和删减,其“成果”的实用价值,自然可想而知。
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课题研究是高度重视的,但实际工作中,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很少,做出的成果更是寥寥。为何在偏远地区鲜有一线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可能有以下原因——
缺人,缺少具有课题研究经验的带头人。一是中小学校历来就鲜有人做课题研究,相关部门的教研员也很少到中小学具体指导课题研究。二是虽然有的教师做过课题研究,但由于各种原因,后来基本不再做课题,其经验没能得到推广。例如,我校有多名脱产读硕士研究生的教师,具备一定的课题研究能力。可他们毕业后回到单位,要么被安排到行政领导工作岗位,要么还是在原来的教学岗位,没有一位被安排到教科研工作岗位。直到前年有一位研究生考入我校,由于教学管理处需要一名干事,被安排到科室,但也不是专职负责教科研。
缺物,缺少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专业期刊和指导书籍。虽然图书馆、阅览室里也有一些与教学教研和课题研究相关的期刊书籍,但大多比较陈旧,没有形成常态化的订阅和购入机制,这种现象在偏远地区非常普遍。在日常的教科研活动中,相关部门或学校教科研部门很少向一线教师推荐相关专业期刊和书籍。
缺组织领导。学校教科研部门往往关注的是听课、评课、查教案等事务,很少专门组织课题研究。目前我校在做的几个课题,要么是个别教师的“单打独斗”,要么是通过网络参与其他单位的课题,甚至有的是为了评职称仅挂个名而已。此外,几乎很少甚至没有组织安排过具有课题研究经验的教师或教研员对学校一线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和指导,也很少组织学校一线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校外培训。
如此,不少教师,特别是新入职的教师即便想参与课题研究,也无从下手。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也有教师抱怨课太多,完成备课、上课、课后作业批改这些工作后,时间所剩不多,从而主观上不想参与课题研究。
在现实中,教育与科研往往是“两张皮”。一线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评职称时能够加分,二是为了让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到系统地梳理和归纳。目前,基于第一个目的的课题研究越来越多。因此,很多教育科研工作并没有深入一线教学,不是从一线教学中发现问题,而是根据每年的“流行风尚”来拟定课题题目。课题往往高大上,缺乏现实根基。
一线教师看着题目不知从何下手,课题主持人往往只顾课题能够顺利开题,对于课题的后续研究和推进缺乏统筹规划。在做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没有接地气的专家来深入浅出地进行理论指导,从而导致一线教师的理论学习往往是一知半解,这也成为一线教师做课题研究的最大障碍。
课题主持人大多为学校领导,一线教师缺乏这样的机会。因为课题的开题、中期报告和结题均需不少费用,学校缺乏课题申报、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的支撑制度,一线教师就算有心做课题,也只能以参与者的方式进行。这种情况导致大多数学校的教科室,往往成了领导申报课题的办公室、相关培训通知的传达室,其科研功能所剩无几。甚至有一些地方的教科院所,将课题研究作为一项创收项目来看待,只要交了钱,就能够顺利立项、结题,而不去管课题研究过程是否规范、课题研究有无价值,课题研究成了“特权阶层”的一个加分筹码。
课题研究,对一线教师而言,有时候显得很高大上。有教师说,课务那么重,没有精力去研究;有教师说,我想研究,但找不到研究方法;更有教师认为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科室的事……课题研究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如:高校申报课题容易,基层单位申报课题难,特别是省级课题,基本很难申报到。像我们学校,十三五期间申报过一个省级课题,十四五期间就没有申报成功,申报大市级课题也难,究其原因是上面给下来的名额太少,需要各学段平衡。
但即便如此,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始终坚持参与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难题;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科研能力,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通过课题研究,实现从“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通过课题研究,评上了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称号,更评上了高级教师等职称。
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需要。课程标准几经修订,教育教学理念迭代更新,一线教师只有不断研究,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题研究是解决教学问题的需要。它往往来源于教育教学,有的是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有的是教学中的困惑,有的是教学中的难题……教师只有不断研究,才能解决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课题研究是评优评先的需要。它可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促进教师素养的提升,所以教育部门将课题研究纳为评优评先的项目。如:评选省特级教师,须主持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评选大市级学科带头人,须主持并参与过大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评选教学能手,须参与过市级课题的研究。评选一级教师、高级教师等职称,也把课题作为加分项。
只有不断研究,才能不断成长。课题研究,未必能使一线教师成为教育家,但能让我们更好地做教育的追随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课题研究本该在教育教学行为中去探索和实践,但也会因各种因素导致“纸上科研”“空想化教研”等现象。我认为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教者自身缺乏一定的教科研能力,难以将教科研落实到实践当中,也可能是没有能力将教学与教科研有机结合,导致教科研缺少教学基础。
第二,教科研活动与教学实际并不吻合,这也导致一些教师在做课题探究时,不能在教学与教科研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
第三,在一些学校,教学活动与当前先进的教科研理念存在差距,或者学校的主导理念并不注重教科研,而注重教学成绩,导致教科研活动走过场、教学活动步旧尘。
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则存在以下具体问题——
第一,自身做课题研究的能力欠缺,导致选题和研究过程不能准确定位,从而课题研究产生的实效性不大。
第二,缺少学校及相关单位的支持。针对我们当地现状而言,课题研究仅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学校及相关教研部门对教师做课题的指导和支持不足。
第三,完成课题的过程和课题研究结果缺少实验、推广和应用。课题成果大多只是消化在个人身上,课题成果几乎无共享,也没有交流氛围。
第四,没有机会承担较高层次的课题研究,从而缺乏相应的技能积累,导致课题研究能力停滞不前。
教育科研应当来自教育实践,作为基层教师,能够参与少数市区级规划课题,更多的是自己主持或与同事合作研究小课题,大多数课题研究来源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小课题的研究周期短,着眼点不大,对于研究的“真”“假”,研究教师完全可以自己把控。
作为教师,都希望做真实研究,但也有真研究、假成果的现象。究其原因,我认为根源在于教育教学的评价体制。目前,学科类教学成果的评价大多还是“唯分数”,实践性教育评价又缺少科学的评价标准,教师在论述研究成果时,缺少可以对照评价的标准,有时候,不假也假了。教育和科研“两张皮”现象由此产生。
课题研究,对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和自我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愿意潜下心来做研究的教师,一定是为了自我成长这一份“益”。
学科类教学评价追求分数,艺术教育评价追求获奖结果,但教育科研的成果往往是育人教学的策略,是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关注,这样的成果往往显得有点“虚”,很难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容易得到领导的认可,这样的“益”很容易让教师被动放弃。但是,在评职进岗中,课题研究占有一定比例的刚性评分(尽管不多),所以,时不时“整”出两个课题来,还是“有利可图”的。在这种矛盾的出发点中,教师做课题难免显得有些无奈。
教育科研,往往是研究怎样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铺路,这些研究成果需要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来验证,也需要在更多的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但以分数和获奖情况为主要教学能力评价标准的各种考核,往往比较片面,这会给研究者泼冷水。同时,基层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常常需要挤占个人的休息时间,尤其学科类教师要在现实的应试教育赛道上开辟素质教育的新路,更是耗时耗力。此外,基层教师在文献查找、进修学习以及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管理和政策支持方面资源很少,研究面较窄,研究过程推进较慢。由此,参与教育科研,有不少外在阻力,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相互交流学习的氛围也不浓厚。
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的选择与研究,可以培养严密的思维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自我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自我专业成长,并能有效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作为一线教师,我在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惑——
第一,选题与任务分配。对于没有做过课题的教师来说,初次做课题如何做到科学选题?如何给课题小组成员科学分配任务?
第二,研究过程。课题研究是一项历时长、综合性强,又需团队共同完成的大工程。我常常担忧选择课题后,课题研究过程中会不会遇到许多特别艰难的问题,团队人员如何才能共同全力以赴去积极克服研究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另外,我也担忧课题研究能否顺利结题。2016年,我曾尝试和学校的五位教师共同开展一项课题研究,课题的题目是《如何摆脱农村职业教育落后现状》。研究初期就有三位教师表示要放弃课题任务,原因是感觉课题范围太大、搜集材料过程太难,但这三位教师又希望课题小组能够保留自己的名字,结题后以便评职称使用。这样就使得小组其他成员任务骤增以及心理失衡,最终导致课题研究夭折。
第三,指导实践。课题研究作为一项教育科研,如何操作才能有效地指导实际的教育教学?教师对此普遍感到困惑,可又得不到专业的解答。
以望梅止渴的心态搞课题研究,难!
当前,衡量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仍是教学成绩的好坏,这导致学校领导的指挥棒在于抓课堂教学效率、抓学生日常学习习惯、抓教师培优辅差的力度,而忽视了学校教育理念的更新、学生品德修养的培育、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一旦需要有教研成果向上级领导汇报时,就容易出现急功近利、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假大空等问题。
而一线教师,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每天忙于教学、批改作业、培优辅差,疲于应付,无暇顾及课题研究,到了需要申报职称时,就匆匆忙忙找个课题研究项目,却一点都不懂得如何撰写课题研究申报书,只好东拼西凑,不成体系。更不懂得从教学中去寻找“教学问题”“教学事故”,将这些要素结合最新教育理论观点,写成课题研究申报书。更有甚者,一些教师到处找其他有课题的教师,看能否“挂名”加入课题研究团队,以满足“有课题研究”这一评职称的硬性要求。
以一叶障目的思想搞课题研究,难!
课题研究过程中,无论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还是研究途径和研究策略,都离不开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撑,理论支撑力度不够,课题研究的深度就不够,也就没有办法顺利进行。所以,一线教师应开阔视野,切忌一叶障目、故步自封,要端正思想,提高科研意识,要明白做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困惑。由于时代变迁,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教师对当下的教育教学生态要有正确认识,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才能成为新时代好老师。
以坐井观天的行动搞课题研究,难!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特别是职称评定制度对教师课题研究有相应规定,使得一线教师须在做好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课题研究。而要进行卓而有效的课题研究,就需要一线教师认识到课题研究是一个漫长又艰苦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特别是想要在教学实践上有所创新、在教育教学理论有所突破,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教师不能抱着坐井观天、得过且过的心态,而应付诸行动,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精益求精、与时俱进,更要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这是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否则就会假大空,缺乏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