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威 | 上海市奉贤区头桥小学
校本教研是从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够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上海市奉贤区头桥小学是一所位于上海远郊的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存在教育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亟待加强基于教师队伍实际和发展需要、旨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校本教研研究和实践。自2019年起,学校结合校本课程教学改革、校本研训及骨干教师团队建设,开展了以“三研四精”为主要模式的校本教研新样态实践,探索乡村小学基于校本教研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实施途径,并为区域内的同类学校解决同样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三研四精”校本教研模式以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教师的内在需求为导向,基于课堂教学现场和校本教研真实发生,通过“设定研训内容、优化研训过程、打磨研训质效”三个维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投入程度,激活教师思维,解决真实教学问题,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头桥小学校本教研的“三研四精”模式聚焦三方面的研训,即“研内容、研过程、研质效”。在“研内容”上,要精准聚焦教育教学中发生的真实问题,规划好教研主题和教研活动序列,提升教育教学效率;在“研过程”中,要进一步精细优化教研流程,形成“规划—设计—实施—反思—提升”的主题式校本研修机制;在“研质效”上,要精研开发教研工具,精磨推进课堂教研,全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效,使教研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绿色通道。
我们对教师的实践需求进行汇集、梳理和提炼,最终确定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再通过流程的规划和设计,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
其一,规划教研活动的主题。教研主题以“来自学科课堂内的问题”“学科外的热难点问题”和“教师的困惑”为切入点,通过收集问题、确定主要问题、分析问题成因,提炼教研主题,使教研活动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
例如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在教学时常常感觉单课设计整体性不够,又缺乏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的能力,于是将“整合单元教学设计,把握单元教学主题,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通过一系列教研活动提出了“理解单元主题、确定单元功能、细分板块的内容和功能、确定单课教学重难点、明确学生学情和教学目标、把握单元内容的育人价值”的教学策略。
其二,制定教研活动的序列。根据组内教师当前专业发展水平,思考他们“要什么”,并以此确定教研活动的目标,进而围绕目标的达成,将主题细化成若干个问题链,作为教研活动的子主题。教研组通过明确主题序列,为聚焦主题开展深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例如数学教研组,进行了“数学课堂教学提升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围绕“提升学生问题意识”设立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应用能力”三个阶段的主题,每一阶段的主题再细分为每次教研活动的小主题。围绕“发现问题”设定了教研活动的主题序列:问题情境创设、有价值问题的辨别及回应、问题的归类及分析。围绕“解决问题”设定了教研活动的主题序列:学生的猜想及举证、学生思维训练的场景。围绕“应用能力”设定了教研活动的主题序列:学生举一反三的实践、体现学生应用意识的表达与表现、学生创新意识的表现。
学校优化教研流程,形成了主题式校本研修机制,运行程序示意图如下。
规划:从学科组日常研究中比较聚焦的问题重新提炼教研主题。
设计:围绕主题,在学科教研组长的引领下解读教材,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设计活动方案,制定活动目标和内容。
实施:全员参与、集中进行,以课例研究为抓手,注重数据、进行研讨、互动交流。
反思:根据深度研讨形成的资源,教师各自开展教学重建、随笔撰写、形成总结。
提升:教师对活动成果进行梳理,提炼经验,撰写论文、案例,并通过学校“开济讲坛”、校刊发表等形式进行交流展示。
例如,语文教研组基于把握统编教材特点、明确语文教学的方向,确立了“聚焦核心素养、立足单元教学、关注学生表达”的校本研修主题,各备课组根据中心主课题,结合年段特点,确定子课题,如低年级的“借助插图学拼音”“关注单元,架起识字教学的桥梁”,高年级的“关注课后习题,精准落实语文要素”“单元片段练笔,促有效表达”等,针对主题,立足一个单元,对一篇篇课文进行剖析,形成有效的教学设计。接下来,整个团队进行滚雪球式的“实践—反思—再实践—总结经验”,使教师们对教材的把握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研讨与操练中,教师们能够更好地掌控课堂,将实践与反思的经验进行提炼,并写成案例和小论文,最终形成“立足单元教学,关注学校表达”的语文教学实施策略。语文教研组还围绕此研修主题,通过区级语文公开课进行研训成果汇报,一年级的《粽子》、二年级的《我是一只小虫子》两节区级公开课都是基于单元教学进行设计,并在设计和上课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表达,得到了专家和教师同人的一致好评。
为提高教研活动的成效,在设计教研活动方案时,我们既重视主题设定,也重点关注教研工具的设计,每次教研活动围绕主题进行表单设计,将经验“碎片”集聚为观察反思的视角,引导教师从基于感觉和经验的分析,转向基于证据和逻辑的判断。
比如,教研活动前,教研组长将选题的动因、活动过程安排、活动效果预估、活动资源等内容,以“教研活动内容提示单”的形式呈现,帮助教师提前了解教研活动要点,做到有备而来。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将教师分成几个小组,并确定好每个小组的重点观察任务,同时提供“活动观察表”(包括观察要素、识别分析及回应策略记录),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提供简明的参考依据。教研活动后,教研组长提供“教研活动反馈单”,该反馈单主要体现“教研主题、教研目标、活动设计、过程呈现、活动效果”等观察点,将本次活动亮点一一呈现,便于组内教师有针对性地反思教研活动的收获与共识、问题与分析,以便在后续教研中进行调整。
课堂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基于课堂教学,学校各教研组积极探索“三五研磨”磨课教研实施路径,着力构建“教师欣赏学生、学生尊重教师、个体主动发展、同伴互动合作”的新成长课堂。
第一阶段:资料打磨
善于发现,研教学资源。教师作为原生态的“教学设计”制作者,在思考教学设计时,要整体架构,做到善于寻找教学的主线、发现身边的资源和生活中的情境,洞悉教学内容的理念、教学价值等因素,并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形成教学设计初稿。
理性思考,研教学设计。磨课前,教师要事先收集相关资料及个人反思,从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链接、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方法运用、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的应用和试练试讲等方面,与同事进行交流探讨。
第二阶段:课堂精磨
促思维碰撞,研创新融合。打造一堂“品质课”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研磨过程,我们采用“三反思三实践”的流程(如下图),使整个活动过程突显了跟进式教研的特点:组内成员要紧密跟进上课的教师,上课的教师要围绕集体的互动交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三反思三实践”流程中,我们借助资源联盟大教研以及精准托管的优质资源,与区内外的骨干教师一起解读教材确定目标,针对困惑找观察点、设计教学找方法、观课研讨评效果、反复磨课见效果,通过思维碰撞融合创新。
第三阶段:成果研磨
反思优化,研经验提炼。磨课教师通过上课、说课、议课等环节进行自我反思和优化,提炼经验,教研组以教研沙龙的形式展示教研历程。
推广实践,创生态教研。通过集体评课、集体讨论,使教师对教学理念的把握更加准确,对学情的了解更加透彻,对课程的研读更加深入,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更加娴熟,对教学手段的应用更加科学。对提炼的经验进行实践反思,从中借力、借智、借道,推广应用,使每节课都能聚集同行的智慧和个人的“工匠精神”,让目标“亮起来”、教材“活起来”、环节“细起来”、教师“动起来”、学生“学起来”,创设生态化的教研环境。
例如,2021年9月初,英语组教师俞晓桑接到月底要进行区级一年级入学适应期第一阶段评价课展示的任务,英语教研组按照“三五研磨”课堂磨课模式进行准备,在资料打磨阶段,大家发现评价课和教师们熟悉的新授课或阅读课大相径庭,于是教研团队一起查阅资料、解读教材、观摩空中课堂,确定本课是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一个月适应期之后的复习和展示,因此选择了孩子们熟悉的人物Alice为主人公,创设了“Alice回顾进入小学一个月的学习适应期”的语境,围绕“Alice介绍这一个月获得星星奖章的过程”展开。教学设计方向确定后,我们进入了课堂精磨阶段,在每一次课堂试教中,教研组的教师会对俞晓桑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思路提出质疑或建议,通过思维碰撞,让俞晓桑老师对这节课有着更清晰的认识: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是否还能上得更好?2021年9月29日,俞晓桑老师向全区教师展示了这节评价课,得到了教研员和区内教师的一致好评。在最后的成果研磨阶段,教研组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将这次“三五研磨”的过程及经验在学校“开济讲坛”进行了分享交流。俞晓桑老师也通过这次“磨课”,反思优化并提炼了经验,进行了区级主题交流。
三年来,我们坚持“三研四精”的校本教研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转变教育教学行为,促进自身成长,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形成了校本教研新的生态,有力推进了我们这所乡村小学的“教”“学”“研”水平,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