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铮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辽宁 沈阳 111000)
大部分心脏病进展至终末期均会发生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该病是由心脏收缩及舒张异常、射血功能减退等诱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1],在导致心脏病患者死亡中占有最主要位置。CHF多发于年龄>65岁老年人群,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800万CHF患者,发病率约为1.9%[2],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其发病率呈不断升高趋势。CHF不仅发病率、致死率高,且病情发展具有不可逆性,给患者造成巨大痛苦。近年来,CHF的临床治疗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病情控制后复发及易发生心血管事件等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因此,严密监控患者预后,早期察觉并干预疾病复发,对于延缓CHF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从神经内泌系统激活方面入手寻找相关的评价指标是当前研究的热点[3]。本研究通过对CHF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中血浆神经内分泌因子骨膜(Periostin)蛋白、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进行观察,旨在分析血浆Periostin蛋白、NTproBNP及血清Hcy联合检测在评估CHF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心内科确诊的80例CHF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9.26±8.72)岁;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级:Ⅱ级35例,Ⅲ级26例,Ⅳ级19例。另选取于本院同期经体检确认健康的80名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6名,女34名;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68.51±9.03)岁。两组性别、年龄临床资料比较统计学无差异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参照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在2017年制定的关于CHF的诊断标准[4],结合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实验室检查等检测结果,研究组患者均可确诊为CHF;年龄40~80岁;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充分了解本研究内容,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疾病患者;肝肾功能大幅度降低甚至丧失患者;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意外、重度急慢性感染、各种恶性肿瘤等;近期服用对研究中涉及指标有影响的药物患者;精神异常患者。
1.3 方法研究组于入院第2天晨间、对照组于体检的当日,抽取空腹肘静脉6 ml血液,其中3 ml血液不经过抗凝处理,于室温条件下放置30 min,采用离心机以3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另3 ml静脉血置于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EDTA)抗凝采血管中,然后以3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浆,获得的血清、血浆均-20℃保存备检。按照固相酶联兔疫吸附(ELISA)试剂盒(上海亚培物有限公司)说明书,采用ELx800型全自动酶标仪(美国伯腾仪器有限公司)测定血浆Periostin蛋白水平;血浆、血清按照分析仪配套试剂说明书处理后,使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美国ABBOTT LABORATORIES公司,型号:AXSYM),并通过化学发光法对血浆NTproBNP水平和血清Hcy水平进行检测。
血液采集完毕后,两组受试者均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检查仪器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荷兰Philips公司,型号:IE33)。
研究组住院期间按照《中国急性心力衰竭急诊临床实践指南(2017)》进行治疗,出院时复查上述血液指标及超声心动图。出院后随访12个月,分别于第6、12个月测定血浆Periostin蛋白、NT-proBNP及血清Hcy水平,死亡患者取末次检测结果;登记再入院例数、死亡例数,按照随访获得的资料,将患者分为心脏不良事件组和病情稳定组。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性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Periostin蛋白、NT-proBNP、血清Hcy水平及LVEF水平比较治疗前后,研究组血浆Periostin蛋白、NT-proBNP和血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而LVE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浆Periostin蛋白、NT-proBNP及血清Hcy水平均低于治疗前,LVEF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浆Periostin蛋白、NT-proBNP、血清Hcy水平及LVEF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血浆Periostin蛋白、NT-proBNP、血清Hcy水平及LVEF水平比较(±s)
注:Periostin,骨膜;NT-proBNP,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Hcy,同型半胱氨酸;LVEF,左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bP<0.05
指标Periostin蛋白(ng/L)NT-proBNP(ng/L)Hcy(μmol/L)LVEF(%)对照组(n=80)88.24±11.5861.37±7.6410.23±1.1756.73±5.01研究组(n=80)治疗前162.59±16.75387.42±35.32a 28.84±3.06a 35.84±4.14a治疗后117.46±12.93246.61±26.59ab 19.37±2.25ab 51.02±7.32ab
2.2 随访患者血浆Periostin蛋白、NT-proBNP及血清Hcy水平随访12个月,研究组中病情稳定18例,再次因心力衰竭入院34例,死亡23例,失联5例。随访第6、12个月时,心脏不良事件组血浆Periostin蛋白、NT-proBNP及血清Hcy水平均高于病情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随访第6、12个月血浆Periostin蛋白、NT-proBNP及血清Hcy水平均明显高于再入院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随访患者血浆Periostin蛋白、NT-proBNP及血清Hcy水平(±s)
表2 随访患者血浆Periostin蛋白、NT-proBNP及血清Hcy水平(±s)
注:Periostin,骨膜;NT-proBNP,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Hcy,同型半胱氨酸。与病情稳定组比较,aP<0.05;与再入院者比较,bP<0.05
时间随访6个月随访12个月指标Periostin蛋白(ng/L)NT-proBNP(ng/L)Hcy(μmol/L)Periostin蛋白(ng/L)NT-proBNP(ng/L)Hcy(μmol/L)病情稳定组(n=18)120.25±10.13250.72±24.2821.19±1.94119.34±8.62248.92±21.4920.49±1.55心脏不良事件组再入院(n=34)148.26±13.27a 332.14±31.08a 26.48±2.64a 143.13±12.62a 329.57±28.50a 26.02±2.32a死亡(n=23)181.36±20.16ab 401.27±34.58ab 39.11±4.05ab 179.36±17.74ab 397.29±36.57ab 35.73±4.16ab合计(n=57)161.72±13.64a 363.28±35.13a 32.09±3.57a 158.28±11.53a 358.89±33.02a 29.96±3.15a
目前,用于CHF疗效和预后评估常见手段为患者症状、体征、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试验等临床表现相关指标和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等心室重构相关指标,以上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治CHF,但灵敏度、特异度尚有不足[5]。寻找敏感性、特异性强且可靠检测指标是CHF病情早期监测、进展预测和防治方面研究的热点[6]。
Periostin蛋白是可溶解性的黏附分子,属于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近年来研究发现,除了骨组织外,Periostin蛋白也可表达于心肌成纤维细胞,通过促进黏着斑激酶、蛋白激酶B磷酸化募集心肌成纤维细胞,参与心肌重构过程[7]。李善淑等[8]研究显示,血浆Periostin蛋白水平在扩张型心肌病CHF患者体内随病情加重升高,可作为新指标指导患者治疗和预后评估[9]。NT-proBNP是由心室分泌的一种氨基酸多肽,其水平变化主要受心室容量变化和心室壁压力升高的影响,而与心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不因体位、日常活动等发生波动,体外稳定性较高,是目前公认的诊断和评估CHF的特异敏感指标[10]。Hcy为机体内含硫氨基酸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具有细胞毒性,能加速过氧化氢、氧自由基产生,损伤血管内皮,诱发炎症反应,还能参与心肌重构,加速CHF病情进展。李莉[10]研究认为,血Hcy水平与CHF心源性不良事件正相关,与NT-proBNP联合检测在预测CHF患者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CHF患者血浆Periostin蛋白、NT-proBNP、血清Hcy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者,且治疗后CHF患者以上指标明显降低(P<0.05),随访后发现,发生心脏不良事件者血浆Periostin蛋白、NT-proBNP、血清Hcy水平高于病情稳定者,死亡患者高于再入院者(P<0.05),表明血浆Periostin蛋白、NT-proBNP、血清Hcy水平均检测能有效反映CHF患者的治疗效果,且与远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对血浆Periostin蛋白、NT-proBNP以及血清Hcy水平进行联合检测,不仅能有效评估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且有利于了解掌握远期预后情况,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