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珵 策划|宋艳红
南国春来早,群芳枝头俏。南海的春风送来了明艳的使者,在这场霓裳盛会中,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以下简称“石中”)院墙内的木棉花如炽烈红霞,喷涌出生命的热忱与灿烂。
木棉是朴素的,但它们的存活力异常强韧,没有娉婷之姿,没有虬枝错节,端然地遥望着历史的刀劈斧刻。记忆书写处,惊涛拍岸,勾起流岚岁月。九十载春秋更迭,石中屡经改革考验,与时代和地域同频共振,傲立潮头;九秩芳华润养,石中精神薪火不辍,探寻朴素教育之道,陶铸群英。将这段传承与创新的故事抽丝剥茧,是石中站在近百年变局中以人为本的育才恒心,回应着社会对办好教育的殷切期盼。
“1932年,石门中学于佛山创立,名字取自附近的羊城八景之一‘石门返照’。建校初期,条件十分艰苦,一砖一石皆来自乡贤捐资。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学校原址无法开学,师生在附近的山区坚持上课,后来部分转移到中国香港,继续以石中的名义办学。1950年,原南海县人民政府接管石中,学校逐步复办了高中,并于改革开放后成为佛山地区的重点中学。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校训、校风、石中人精神先后凝练确立,学校也完成了向高级中学的过渡。1993年,学校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2006年通过了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督导验收,南海崇文重教的传统一直在石中延续……”
追溯学校源流,历史风尘仆仆踏步而至,校长李卫东的声音穿透了厚重年华。四方百姓对于知识的尊重和改变命运的渴望,有识之士对于教育开蒙启智和造福民众的理想,促使石中人无论面对社会制度改弦更张,还是教育生态数度重构,都怀揣未被浇灭的兴学热情。坚守的过程中,朴素教育的烙印一直存在。
“所谓朴素教育,就是要坚守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回归人性,回归本真。”教育如同种树,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都需要讲究规律,石中的智慧从不是华丽音符谱写的乐章,而是依托学生、依托社会、依托生活,踏踏实实一以贯之。历代石中教师勤奋诚恳地分析学生的需要,尽其所能寻求满足的办法。李卫东深谙,护好朴素教育的文脉,就能够抑制县中一味竞逐分数的“天然基因”,引领石中持续生长。
在石中,六十余个社团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活动,为他们的全面成长筑基,更是着眼于为其一生铺路。学校还特别重视特长生培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信息学竞赛为例,石中借助教育集团的优势,从小学第二课堂中发现有天赋的学生,继而引导其热爱计算机,让适合的学生通过参与比赛脱颖而出。“信息学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载体,伴随升学的脚步,学生或许能够凭借特长获得免试资格,”李卫东坦言,“即便没有获奖而获得可量化的助益,也能通过兴趣的培养锻炼良好的思维、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这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教育当使学校适应学生,教师的责任不是灌输,而是发现、遵循学生的自然倾向,并支持每个学生的自然倾向得到发展。覃光红是石中语文学科的带头人,从初出茅庐的师范生到受人敬重的特级教师,已经在石门的热土度过了31个寒来暑往。多年担任学校有为班班主任,她掌握了一套激励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有效措施。“学霸”本身擅长自主钻研,覃光红提倡他们做小老师,成为“学科带头人”,带领同学一起拓宽视野;有的学生虽不是样样精通,但有个人优长,同样值得拥有舞台,她便鼓励他们大胆展示,找到独一无二的自己。“每个人身边都有一座宝藏。教师要做到的就是发自心底地欣赏他们,挖掘他们的优势。”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设立远大目标,享受拼搏过程,而非仅仅将目光盯在某个阶段性结果上,是石中人共同的信仰。十年来,石中每年都有学生获得参加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总决赛的资格,每年都有学生获得银牌及以上奖项;四年内生物、化学竞赛组不断探索创新特长生培养模式,培养获一、二等奖学生百余人;数名学子通过强基计划圆梦北大,为拔尖创新人才输送力量。“成绩只是学生成长的副产品。”这是李卫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打破“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不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而是真正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才是教育的大事业。教育本色与精诚态度的价值追求,是朴素教育最真切的画像,丰满着学子们的羽翼,送他们展翅翱翔。
普通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通高中教育,先后围绕招考制度、育人方式、县域高中等出台重要文件,对全面深化高中综合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石中积极服务教育改革,着力建设立人课程体系,充分激发办学活力。
以“培养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引领者”为育人目标,石中力求从立德、立言、立身、立业、立品五个方面实现全方位育人。李卫东表示,立人课程既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做人基石、新时代“发声者”的沟通表达能力,又囊括身心健康教育、指向学业及职业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也蕴藏人文修养与艺术审美。深入剖析“五立”的价值逻辑,石中的育人重心愈发清晰:“将立人课程渗透在每一项教育活动中,做精做细,学生的综合素质自然会提高,成为合格的未来社会建设者,如果能在其中崭露头角,就是引领者的好苗子。”李卫东说。
每个学年,40余位大学教授、行业精英担任石中校外导师,在有为大讲堂分享奋斗故事、介绍前沿科技。对不同潜质的学生开展生涯指导,呼应着新高考的精神,目的在于开阔其视野,尊重和引导他们学会自主选择。
变化同样发生在走班制实施后。徐少林是学校90后教师中的一员,提及首届走班,情形依旧历历在目。面对新高考挑战,走班班级一下子涌现,作为班主任的他感受到压力:不同组合怎样上课?年级测验时,没有选科的同学如何安排?不同科目高考有时间差,已经参考的同学会不会对未开考的同学造成影响……对教师的统筹和学生的调整能力都是考验。在摸索中,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趋于成熟,“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聚合同一个组合的学生,需要走班的班级逐渐固定下来,课程排布更加合理,对教学的影响更加可控。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互相配合送考,能够照顾到每个学生”。令徐少林信心倍增地合理设计开拓出个性化教育的新局面,也为石中打破高中“千校一面”增添了助力。
2020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型,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呼唤一线教师走出舒适区,而石中早已迈出了探索的步伐。以语文课程为例,教师关注批判性思维培育,特别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提供上万字杂文或理论性文章作为阅读资料,帮助他们掌握思考问题的方式,逐渐摆脱对“权威”的依赖,并借助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开展生生交流。经过三年渗透式培养,学生语文运用的能力提升了,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亦得到涵养。
改革不能仅仅做加法,更重要的是把握一脉相连的规律,实现效能的升级。“双减”后,对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管理从义务教育先行开展,而面向高中阶段的相关管理也是政策中的明确要求,已经在部分地区得到体现。面对学生学业负担重的普遍现象,石中聚焦减负增效,提出“高效课堂,精选试题”八字方针。李卫东信念感十足:“一方面减少作业量,选取能够起到举一反三效果的习题,教师集体备课,确保减量不减质;另一方面狠抓课堂成效,将复杂问题透彻解析,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专业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为学习成本设限,增强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才能为教育高质量发展释放动力,而李卫东也在为佛山教育整体筹措——借助教育现代化手段,他期待能将石中校内微课分享到院墙外,实现更多佛山学生与名师面对面的愿望,让优质课程飞入千家万户。
讲台从来就居于人间之首,其余的一切都尾随其后。教师在讲台上播种的是什么,讲台下的学生收获的就是什么,可谓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走向。“教育是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共同行动。石中办得好并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得益于团队力量,同时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李卫东悉心营造出温情的教育氛围,为教师的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曾经,石中首任校长李景宗要求全体教职员工“要像关心自己的小孩一样关心学生,要像教育自己的小孩一样教育学生”。如今,“爱生如子”成为石中人代代相传的精神追求,反馈在导师制的推进上。以宿舍6人为单位,学校配备一名导师,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可倾诉的老师、每一位老师都有要牵挂的学生。导师不单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还会了解其家庭、留意其朋友圈、指导人生规划,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班级活动如果只依靠班主任管理,能量是非常小的”,有感于此,覃光红扎扎实实地推进导师制,用不同教师的魅力影响学生,给负责的学生团队抛出合适的话题组织活动,撬动导师制的育人力量。同时,导师制帮她延长了班级心理教育的触角,教师们给予学生针对性、预防性指导,减少了盲点的产生。
接手新班时,徐少林收到过一封学生来信。在信里,孩子吐露了对自己不够优秀的担忧,于是他用自身经历回信,帮助孩子解开心结,把握当下的时光。三年后,孩子用优异的成绩和自信的笑容回报了他的循循善诱。类似情况被他视为师生的“双向奔赴”,“相比于关注成绩,我担任导师会侧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们需要推一把时,他会变成严肃的“爸爸”;考试后成绩不理想,他会化身静静倾听的“大哥哥”;生活中学生求助,他又会切换到“妈妈”频道。而在同行过程中,徐少林也深刻地体悟到教学相长——学生的进步和追求,会倒逼他加倍精细地备课、阅读,为迎接“挑战”做好准备。
“石中的名师得益于优秀的孩子,”李卫东倍感骄傲,“导师制既有利于学生,又是教师成长的加速器。”
锻造高水平教师队伍离不开内部激励机制的优化。石中将教师的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摆在重要位置,以专业成长为核心,由李卫东担任带头人,带动团队走向精深。名师工作室、教科研奖励方案、学术委员会……清晰而具体的措施在石中落地,让有实力的教师被看见、被尊重。
为了最大化发挥集体力量,石中积极推广智囊团制。“教师的特长是有差异的。以数学为例,有的教师代数非常好,有的教师几何突出,就可以将他们汇聚起来,联合培养数学有天赋的学生。”李卫东解释,智囊团制个别辅导效果显著,而教师们融合到一起互相借鉴,亦能于合作中取得进步。智囊团制不仅针对学生,同样还面向教师——在某名教师代表学校参加省市区比赛时,教师们集体备赛,为同伴出谋划策。近几届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大赛,石门中学多次夺得高中组第一名,金牌教练江涛更是培养出南海区从小学到高中的信息学教练团队……这些皆是朴素教育“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有效实践。
校长擅于为教师架起持续攀援的长梯,才能让教师领略到高处的风景。将青春热血奉献给石中,覃光红由衷感谢学校提供的机会,到一线城市、海外学习,在备课组长、行政岗位锻炼,压力与挑战并存,让她觉得“是挺幸福的事”。从石中古朴的校门里,诞生了一批批教育人,有的成为名师、有的历练为校长、还有的走上区域管理岗位,撑起了南海教育的一片天。他们不会忘记的,是校训“任重道远,毋忘奋斗”的勉励,以及回到石中时收到的,那句温暖的“常回家看看”。
2022年8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支持佛山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的意见》,赋予了佛山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这份“含金量”极高的《意见》中,明确了对佛山的四个战略定位,即新时代改革开放示范、粤港澳大湾区西向门户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标杆、高品质现代化人文都市。这一定位建立在佛山既往全国制造业基地的底蕴上,也建立在服务全省打开格局的创新需要上。
创新离不开人才的聚集,人文环境更需要文化的濡染。教育的改革与区域战略建设相遇,凝聚共识方能迎难而上。
“学校办得好不好,要看它是否与当地的经济文化交融互动、是否推动了区域发展。”李卫东如是谈。包容而开放,低调而务实,岭南文化滋养了朴素教育和石中的根脉;石中培养志在天下的人才,面向世界敞开大门,同时其发展离不开当地的认可,以培养服务地方的现代人才为己任。为了满足当地百姓对美好教育的期盼,21世纪初,石中开始探索集团化办学,吸纳、创办优质公民办校,以头雁阵势引领区域教育。后来伴随政策调整和定位转变,集团逐渐完成对民办校的孵化,将橄榄枝抛向新办校、薄弱校,形成了“强校+弱校”“老校+新校”的新格局,石门教育集团也于2022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
胸中有丘壑,李卫东将集团化办学的目标锁定为促进传统优势学校和薄弱学校寻找新的生长点,而石中要“多做贡献,带领更多学校走上优质教育均衡的共同富裕路”。借助教育集团化,石中建立起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高质量育人体系。打破学段的壁垒,有助于学校尽早实现人才贯通式培养,也能够将师资下探,为顺畅的初高衔接保驾护航。集团内部注重统一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制定管理章程,以制度规范集团运作,同时为各校保留独立发挥的空间。核心校带领集团校稳步健行,让家门口的好学校触手可及;一些新入职集团校的教师到核心校交流,也为核心校带来新的启发。
教育要让所有人受益,而非变成制约公平的瓶颈。这是李卫东笃信的。宏观规划发展,微观抓实管理,将两者相结合系统思考教育生态的千头万绪,他调动资源,倾力打造高站位的石门社区。除了对标全国一流的教育集团,石中还推进家长书院,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家长教育课。此外,校友会和基金会的建立打通了家校社合作的关卡,为石中向前奔跑提供源源不竭的能量。
一所学校能为一个地区带来什么,短期内难以言说,但九十年栉风沐雨,它的灵魂早已浑然嵌入区域的精神长相。站在佛山城市规划和大湾区未来建设看南海教育,李卫东将“传承”与“创新”作为关键词:“传承的是朴素教育的文脉,是优良传统、校风学风;创新的是课程设置抢占制高点,是智慧教育加持的精准教学,是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继续攻坚克难。”2022年9月8日,南海区少年科学院揭牌,由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石中联合创办,旨在探索国家强基计划后备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和模式。宏图正在南海教育人面前徐徐展开。
办高质量学校和教育,石门中学凭借朴素教育的初心,诠释出一所县中屹立近百年的精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李卫东期许中石门学子的模样。木棉花沉淀了深厚的历史,也是师生的精神信物,迎风伸展之时,仿佛正低语着梦想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