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丹
(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辽宁 大连 116021)
脊柱骨折伴骨髓损伤是骨科常见情况,多数损伤发生在胸腰段,部分患者可出现脊髓损伤和马尾神经受损,其中,脊柱骨折伴骨髓损伤一般是直接因素或者外界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且损伤后相应关节出现运动和感觉障碍,可导致患者出现异常肌张力以及相关病理反射。作为脊柱骨折最严重的一种合并症,合并脊髓损伤可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1-2]。部分患者在脊髓损伤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甚至会出现负重能力丧失等情况。临床中对于脊柱骨折多采用手术内固定的方式,恢复脊柱的解剖结构,促进骨折端愈合,从而促使受损脊髓尽快恢复,目前并无有效手段促进受损脊髓恢复。此外,多数患者由于创伤出现应激反应,且对于日后的生活缺乏信心,术后康复训练不积极,这些情况都会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术后康复护理模式,帮助患者重拾生活信心,积极参与康复锻炼,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4]。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9年11月脊柱骨折伴骨髓损伤患者10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对脊柱骨折伴骨髓损伤患者采取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对脊柱骨折伴骨髓损伤患者采取康复护理。比较2组脊柱骨折伴骨髓损伤护理满意度;术后疼痛持续的天数、术后给予镇痛药物的天数、术后开始进行康复锻炼的时间、术后住院的时间;护理前后患者睡眠质量匹兹堡评分(PSQI)、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肢体功能FMA评分;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评分情况,脊髓损伤后遗症例数,分析了护理干预对患者脊髓损伤后遗症和睡眠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9年11月脊柱骨折伴骨髓损伤患者10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男患者34例,女患者16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为(47.78±2.78)岁;脊柱骨折的部位中,从骨折部位分析,颈段患者4例,胸段患者30例,腰段患者占16例;从手术类型分析,实施了脊柱骨折减压手术患者20例,钛板内固定的患者16例,髓核摘除患者14例。观察组男患者35例,女患者15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为(47.13±2.76)岁;脊柱骨折的部位中,从骨折部位分析,颈段患者4例,胸段患者31例,腰段患者15例;从手术类型分析,实施了脊柱骨折减压手术患者22例,钛板内固定的患者14例,髓核摘除患者14例。(1)纳入标准:脊柱骨折均由外伤导致;经影像学MRI检查确诊存在脊髓损伤。(2)排除标准:既往存在颈部、腰部疼痛的患者;存在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患者既往有脊髓损伤史;患者患有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存在严重的脏器衰竭情况;患者有精神障碍。2组资料有可比性。
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采取康复护理。(1)心理康复护理:入院后对有脊椎骨折伴骨髓损伤的患者进行耐心和详细介绍。介绍医院环境和主要医护人员的资格,以提高脊柱骨折伴骨髓损伤患者的依从性。对于脊柱骨折伴骨髓损伤患者的心理状态,包括语言,行为,情绪等,对于焦虑,恐惧和悲观的患者,需要采取亲切态度,给予患者鼓励,护理,安慰,耐心和详细地回答受伤患者提出的问题;预防脊柱骨折伴骨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消除对脊柱骨折伴骨髓损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注意脊柱骨折和骨髓损伤患者的情绪随时变化,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在治疗干预前后可安排患者进行心理状态测评,依据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结果,为患者安排合理的心理咨询频率。(2)康复知识教育:对脊柱骨折伴骨髓损伤患者进行康复指导方法的介绍,可促使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并增强他们对治疗的信心。强调个人依从行为的重要性,并提高患者的意识和对康复护理的依从性。及时回答患者在康复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包括生活方式、训练频率以及训练方式等,提高患者对康复训练的重视程度和了解程度,也帮助患者掌握必要的康复锻炼技巧,鼓励患者日常练习。(3)肢体功能训练:在卧床休息期间,应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肢体位置并改变身体位置,然后通过健康的侧肢运动逐渐移动受影响的肢体活动,以改善血液循环并避免肢体功能恶化。给病人进行大,小关节的按摩,并定期改变姿势以防止肌肉萎缩和褥疮。此外,还执行肩部旋转和伸展,收缩等动作,并拉伸肘关节,指关节和手腕。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步行时间逐渐延长。(4)饮食康复护理:给患者低糖,低盐,高蛋白等食物,并补充维生素,增加高蛋白食物的摄入,以加强患者的免疫力。叮嘱患者减少产气量大的食物的摄入,若出现排便排气不佳的情况则可定时顺时针按摩肚子,若出现排便困难则可咨询医师适当使用开塞露。(5)定时随访:在患者出院后的第1个星期进行电话随访,询问患者康复训练进行情况,以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鼓励患者按时进行康复训练,并及时复诊。随后的随访可2-3周进行1次,依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坚持随访3-6个月。
3 观察指标:(1)比较2组脊柱骨折伴骨髓损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自制满意度量表,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2)统计2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持续的天数、术后给予镇痛药物的天数、术后开始进行康复锻炼的时间、术后住院的时间情况。(3)统计2组患者护理前后患者睡眠质量匹兹堡评分(PSQI)、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肢体功能FMA评分。PSQI评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差,ADL评分分值越高则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FMN评分分值越高则表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越好。(4)统计2组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生命质量情况,依据SF-36量表从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C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8个方面评估患者的生命质量。(5)统计2组患者出现脊髓损伤后遗症例数。
4 统计学处理:用SPSS24.0软件检验和统计数据,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组护理效果对比:观察组有更高的脊柱骨折伴骨髓损伤护理满意度为100 %,对照组为80%,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n,%,n=50)
5.2 2组睡眠质量匹兹堡评分(PSQI)、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肢体功能(FMA)评分对比:护理前对照组、观察组睡眠质量匹兹堡评分、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肢体功能FMA评分相近,P>0.05;护理后观察组睡眠质量匹兹堡评分、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肢体功能FMA评分变化幅度更大,P<0.05。护理前对照组的睡眠质量匹兹堡评分、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肢体功能FMA评分分别为(14.21±2.21)分、(75.21±2.25)分和(64.21±2.46)分;护理后,对照组的睡眠质量匹兹堡评分、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肢体功能FMA评分分别为(9.21±2.01)分、(80.21±2.88)分和(75.21±4.47)分。护理前观察组的睡眠质量匹兹堡评分、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肢体功能FMA评分分别为(14.26±2.56)分、(75.21±2.21)分和(64.26±2.12)分;护理后,观察组的睡眠质量匹兹堡评分、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肢体功能FMA评分分别为(6.21±1.01)分、(87.28±2.87)分和(85.27±4.48)分。见表2。
表2 2组睡眠质量匹兹堡评分(PSQI)、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肢体功能(FMA)评分对比( ±s,分,n=50)
表2 2组睡眠质量匹兹堡评分(PSQI)、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肢体功能(FMA)评分对比( ±s,分,n=50)
组别 PSQI ADL FMA干预后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观察组 14.26±2.56 6.21±1.01 75.21±2.21 87.28±2.87 64.26±2.12 85.27±4.48对照组 14.21±2.21 9.21±2.01 75.21±2.25 80.21±2.88 64.21±2.46 75.21±4.4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5.3 2组生命质量情况对比:经过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PF、RP、BP、CH、VT、SF、RE、MH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见表3。
表3 2组生命质量情况对比( ±s,n=50)
表3 2组生命质量情况对比( ±s,n=50)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P值 t值生理功能(PF)69.14±5.34 63.12±5.92<0.05生理职能(RP)68.23±4.90 64.67±2.98<0.05躯体疼痛(BP)70.76±3.98 65.42±3.12<0.05总体健康(CH)69.86±4.01 63.78±5.24<0.05活力(VT)、70.34±6.34 67.24±4.13<0.05社会功能(SF)66.67±5.24 62.87±6.12<0.05情感职能(RE)68.98±4.26 56.23±7.23<0.05精神健康(MH)67.68±7.57 62.68±5.01<0.05
5.4 2组术后疼痛持续的天数、术后给予镇痛药物的天数、术后开始进行康复锻炼的时间、术后住院的时间对比:观察组术后疼痛持续的天数、术后给予镇痛药物的天数、术后开始进行康复锻炼的时间、术后住院的时间和对照组比较有优势,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持续的天数、术后给予镇痛药物的天数、术后开始进行康复锻炼的时间、术后住院的时间分别为(7.13±1.01)天、(7.01±1.11)天、(3.21±1.21)天、(10.21±1.78)天,而对照组术后疼痛持续的天数、术后给予镇痛药物的天数、术后开始进行康复锻炼的时间、术后住院的时间分别为(9.13±1.68)天、(9.01±1.11)天、(6.27±1.27)天、(13.89±1.79)天。
5.5 2组脊髓损伤后遗症例数对比:观察组脊髓损伤后遗症少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脊髓损伤后遗症8例,观察组脊髓损伤后遗症2例。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对于脊柱骨折伴骨髓损伤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而手术后,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直接关系到脊柱骨折伴骨髓损伤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和预后[5]。脊髓损伤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往往遭到严重打击,多数患者需经历长期的卧床,以及长时间的康复训练才可恢复肢体功能,甚至部分患者可能丧失肢体功能,出现截瘫、下肢瘫痪等情况。手术治疗的重点在于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促进骨折端恢复,对于受损脊髓的恢复并无较大影响[6]。术后护理干预则是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的重要手段,多数医院的术后康复训练多在出院后进行,但出院后患者依从性较差,且无良好的康复训练环境,因此康复效果较差。而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及时掌握康复训练技巧,提升其依从性,促进其早期康复。
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因此,不仅面临肌肉萎缩,肢体功能障碍的风险,还可能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患者术后的康复护理是恢复患者社会功能,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除了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复,由于脊髓受损,患者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障碍也比较明显,因此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绪,术后护理干预也应注重患者不良情绪的疏导[7]。康复护理模式在患者入院后就会开展心理状态测评,通过HAMA、HAMD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全面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以便于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及时解答患者疑惑,与患者沟通病情也是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的重要手段,多数患者对自身病情较为担忧,且迫切希望早日康复,因此及时与患者沟通病情发展情况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同时,康复护理模式的健康宣教内容也更加实际,多数患者对脊髓损伤的认识不足,认为术后肢体功能无法恢复则是并发瘫痪,后期无法恢复。因此,健康宣教需使患者及家属明白脊髓受损恢复期较长,且术后康复训练是帮助恢复肢体功能的重要手段,需长期坚持。康复护理的重点是为患者安排合理的康复训练活动,通过与患者主管医生沟通,依据患者恢复情况,为患者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动作和频率,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8]。同时,通过在住院期间的康复训练,患者及家属也可掌握部分康复训练技巧,更有利于其在出院后的训练,患者的训练依从性是后期恢复的关键。饮食指导也是康复护理的重点,脊髓损伤的患者在受伤、手术过程中均可能出现急性应激反应,这些可能都会造成患者术后食欲减退、食量减少,但患者术后需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骨折愈合[9]。脊髓损伤后也需补充足够的维生素B类物质,促进神经纤维的恢复,因此,患者术后需均衡饮食,保证足量蛋白质摄入的同时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类物质,并避免出现便秘、大便干结的情况。总之,与常规护理相比,康复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有效、充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还可减少脊髓损伤后遗症的发生,通过早期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术后康复条件,可加速患者术后相关功能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并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其术后睡眠质量和生活自理能力,并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0]。本研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则采取康复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脊柱骨折伴骨髓损伤护理满意度、术后疼痛持续的天数、术后给予镇痛药物的天数、术后开始进行康复锻炼的时间、术后住院的时间、睡眠质量匹兹堡评分、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肢体功能FMA评分相比较对照组更好,P<0.05。观察组脊髓损伤后遗症少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对照组、观察组睡眠质量匹兹堡评分、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肢体功能FMA评分相近,P>0.05;护理后观察组睡眠质量匹兹堡评分、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肢体功能FMA评分变化幅度更大,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持续的天数、术后给予镇痛药物的天数、术后开始进行康复锻炼的时间、术后住院的时间和对照组比较有优势,P<0.05。观察组患者的SF-36评分量表的8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优势,P<0.05。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对于脊柱骨折伴骨髓损伤患者的临床价值高,可有效减少脊髓损伤后遗症的发生率,并改善术后睡眠质量和减轻术后疼痛,提高脊柱骨折伴骨髓损伤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减少止痛药物使用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