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常见疾病综合防控措施

2022-11-11 22:28:31谷文举
乡村科技 2022年8期

谷文举

(禹州市畜牧服务中心,河南 禹州 461670)

0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在不断变化。羊肉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口感香醇的肉类食品,市场需求量较高。但是,随着国际经贸活动增多、羊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羊流行病呈现种类与数量增多、局部较快流行、人畜共患病危害较大等特点,影响了羊制品的产量和品质,并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收益。对此,羊养殖户需要充分了解羊的疾病类型及发病特点,并且完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降低各类疾病的发生率,保障羊制品产量和品质的同时,提高经济收益。

1 羊布鲁氏菌病

根据抗原性和寄生宿主,可以将布鲁氏菌分为6种19 个生物型。临床上,以牛种布鲁氏菌、羊种布鲁氏菌、猪种布鲁氏菌最为常见,其中羊种布鲁氏菌的致病力最强。通常,羊布鲁氏菌病发生率较高,危害程度较为严重,传播范围较广,对于养羊业造成的威胁较为严重。

1.1 发病症状

流产是妊娠母羊患布鲁氏菌病最显著的症状。患病妊娠母羊流产前食欲减退、发渴、精神萎靡,阴道流出黄色黏液,有时其中掺杂血液。此外,病羊可能会因关节炎及滑液囊炎而引起跛行,也可患乳腺炎和支气管炎。布鲁氏菌侵害公羊,除引发关节炎外,还会引起睾丸炎,临床上可见睾丸肿大、上缩,局部发热,触诊时痛感明显,精神不振,严重影响饮食,最终导致公羊消瘦衰弱,丧失种用价值。

1.2 发病原因

患病的公羊及母羊均会携带大量的布鲁氏菌,是导致布鲁氏菌病出现大面积传播感染的主要源头。病原菌随病羊的母乳、胎衣、羊水和流产的胎儿等排出体外,通过病羊的精液、乳汁、脓汁,特别是污染的饲料、用具、饮水、圈舍等媒介,经消化道、皮肤、生殖道、呼吸道和黏膜进入健康羊只体内引起其发病。另外,蚊虫等吸血昆虫的叮咬也可导致病菌传播。长期养殖实践表明,羊布鲁氏菌病的传播率相比其他疾病明显偏高,主要是因为其传播途径较广,传播方式较为复杂,极易在较短时间内导致一个区域内大量羊只发病。

1.3 综合防治措施

第一,养殖户应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切不可从疫区引入羊只。第二,养殖户如果需要从外地引入养只饲养,要严格进行产地检疫,并隔离观察饲养2 个月以上,确认健康后方可引入舍内进行饲养管理。第三,养殖户需要对羊群加强检查,一旦发现羊只出现疑似患病情况,需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隔离管理及治疗处理。第四,日常需加强对羊舍的消毒及杀菌管理,为羊只营造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对病羊污染的场所、用具等进行严格消毒,羊圈舍、运动场等可用2%~3%烧碱溶液等喷雾消毒,垫料、粪便等进行堆积发酵、深埋或焚烧,皮毛用环氧乙烷、福尔马林熏蒸等。第五,发生过羊布鲁氏菌病的非安全区的所有养殖场甚至周边地区,需及时做好疫苗接种工作。例如,使用布鲁氏菌病活疫苗(S2 株),定期进行免疫接种,接种后定期进行抗体检测,对抗体滴度达不到要求的免疫羊只应直接扑杀进行无害化处理。第六,针对羊布鲁氏菌病的治疗,可用1%高锰酸钾溶液对羊的子宫及阴道部位进行冲洗;如果患病情况较为严重,可以使用磺胺或者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处理。针对羊布鲁氏菌病的预防,需要根据羊的品种类型及生长情况及时进行疫苗接种,增强羊自身免疫功能。

2 羊口蹄疫

口蹄疫发病速度较快,传播性较强,致死率较高。羊口蹄疫的发病群体以幼龄羊群为主,且幼龄羊群的死亡率比成龄羊群高。冬季及春季是羊口蹄疫发生的主要时期。如果养殖户发现羊出现口蹄疫病症,应及时将患病羊只、疑似患病羊只与健康羊只进行隔离管理,避免口蹄疫病毒大面积传播,并对患病羊进行紧急治疗,尽可能避免水疱发展至溃疡程度。

2.1 发病症状

羊感染口蹄疫病毒后一般经过1 ~7 d 的潜伏期再出现症状。羊感染口蹄疫后的主要表现是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拒食,脉搏和呼吸加快;舌苔、口腔、乳房及羊蹄等部位均会出现水疱、溃疡和糜烂;严重病例咽喉、气管、前胃等黏膜上发生圆形烂斑和溃疡,上盖黑棕色痂块。病羊水疱破溃后,体温明显下降,症状逐渐好转。如果治疗不及时,病羊可能出现心肌炎,死亡率升高。

2.2 发病原因

口蹄疫在羊养殖中较为常见,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畜和带毒动物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靠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是主要传播途径,也可通过眼结膜、鼻黏膜、乳头及伤口感染。空气传播对该病的快速、大面积流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3 综合防治措施

第一,做好羊只购入、消毒工作,从防疫基础良好的地方购入羊只,确保购买的羊只具备有效期之内的产地检疫证明,同时佩戴耳标。针对刚购买的羊只,需要隔离饲养14 d,确保无异常情况方可混入大群进行集中饲养。第二,日常养殖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养殖环境的消毒及清洁管理,确保养殖环境干净、安全。第三,对羊只生长情况加强观察,如果羊只出现口蹄疫患病表现,应及时上报,由专业的兽医进行诊断,切不可盲目对羊只用药。经兽医专业分析,明确疫病的发生源头,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第四,所有因病死亡的羊只需要严格按照无害化要求进行焚烧及深埋处理,避免病毒在养殖区内大面积传播、扩散。第五,加强免疫。种羊场、规模羊场的种公羊、后备母羊每年接种2 次疫苗,间隔6 个月免疫1 次,每次肌注单价苗1.5 mL;生产母羊在产后1 个月或配种前,约每年3 月、8 月各免疫1 次,每次肌注单价苗1.5 mL。农村散养的成年羊每年免疫2 次,间隔6 个月免疫1 次,每次肌注单价苗1.5 mL;幼羊出生后四五个月免疫1次,肌注单价苗1.0 mL,隔6 个月再免疫1 次,肌注单价苗1.5 mL。第六,羊一旦感染口蹄疫,可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2%~3%明矾溶液等对其口腔进行冲洗,使用1%福尔马林或3%~5%硫酸铜溶液对蹄部进行浸泡,之后使用10%碘酒涂抹,用绷带包扎,避免感染;母羊乳房出现症状时则应小心挤奶,用2%~3%硼酸水洗涤乳头,再涂抹消毒药膏。

3 羊营养代谢性疾病

3.1 发病症状

3.1.1 羔羊白肌病。该病的发病症状主要为心肌变性及骨骼肌变性,病变部位颜色会出现减淡情况。幼龄羊发病率较高,心肌组织、肝脏组织、骨骼肌组织会出现坏死情况,经解剖可见病变部位颜色惨淡苍白。羔羊白肌病按病程分急性、亚急性、慢性3 种类型。其中,急性型病羊常突然死亡。亚急性型病羊精神沉郁,背腰发硬,步样强拘,后躯摇晃,后期常卧地不起;臀部肿胀,触感较硬;呼吸加快,初期心搏动增强,以后心搏动减弱,并心律失常。慢性型病羊运动缓慢,步样不稳,喜卧;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黏膜黄白色,腹泻,多尿。

3.1.2 羊佝偻病。该病发病症状主要是羊只生长迟缓,长时间躺卧,拒绝活动,跛行或者行走困难;关节肿大,尤以腕关节、跗关节明显,肋骨近胸骨端呈念珠状肿大,触诊有痛感。重症者卧地,呼吸速率加快,脉搏跳动次数增多。

3.1.3 羊异食癖。该病发病症状主要为羊只到处舔咬啃食,对于外部刺激的敏感性会有所升高,后逐渐减弱。其中,患啃骨症的羊只食欲极差,身体消瘦,眼球下陷,被毛粗糙,精神不振。患食塑料薄膜症的羊只食入量少时无明显症状,食入量大时塑料薄膜易在瘤胃中相互缠结形成大的团块,发生阻塞;病羊离群孤处,低头拱腰,反复拉稀或连续拉稀;严重时羊只食欲废绝、反刍停止、呼吸加快,消瘦显著。

3.1.4 维生素A 缺乏症。病羊以羔羊为主,初期会出现夜盲症表现,晨起光线朦胧时会出现盲目前进、四处碰撞等情况,严重时会出现脑脊髓变性、眼角膜增厚等病症。

3.2 发病原因

3.2.1 羔羊白肌病。饲料中硒和维生素E 缺乏或不足,或者饲料内银、钴、锌等微量元素含量过高,导致羊只对硒元素的吸收能力降低。羊机体内硒和维生素E 缺乏时,使正常生理性脂肪发生过度氧化,细胞组织的自由基受到损害,组织细胞发生退行性病变、坏死,并可钙化,易出现羔羊白肌病。病变可波及全身,但以骨骼肌、心肌受损最为严重,可引起运动障碍和急性心肌坏死。缺硒地区羊只此病发病率较高。

3.2.2 羊佝偻病。羊养殖过程中,如果饲料中维生素D 含量不足或日光照射不足,导致羊只对磷和钙的吸收能力下降,血液内磷及钙元素的平衡性也会受到影响。另外,母羊母乳中磷元素及钙元素比例不均衡或者存在缺乏情况,亦可导致羔羊出现佝偻病。

3.2.3 羊异食癖。饲料营养不均衡,只能食入少量营养低而难消化的牧草,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蛋白质,易造成羊只消化功能和代谢紊乱,致使其味觉异常而发生异食癖;钠盐的摄入量不足,但是羊只机体内钾元素含量较高,机体循环为了保证钾元素的排出,便会加大钠元素的排出,导致钠元素流失严重且补充不及时,进而导致羊出现异食癖。

3.2.4 羊维生素A 缺乏症。饲料收割后未按照要求进行加工处理,或者饲料存放环境不佳导致变质。给羊群饲喂此类饲料,易降低其对于胡萝卜素及维生素A 的吸收,导致羊出现维生素A 缺乏症。

3.3 综合防治措施

3.3.1 羔羊白肌病。养殖户需要强化羔羊养殖管理,在饲料中混入含硒的复方微量元素添加剂。如果养殖地区缺硒情况较为严重,需要在羔羊出生后20 d 左右使用0.2%亚硒酸钠溶液进行皮下注射,用量为1.0 mL/只,用药20 d 后可进行再次注射,用药量增加至1.5 mL/只,治疗效果良好。

3.3.2 羊佝偻病。养殖户应加强对怀孕母羊的饲养管理,供给充足的青绿饲料和青干草,补喂骨粉;合理搭配日粮,尽量做到全价饲养,特别要注意钙、磷比例平衡问题。一旦发病,可以使用维生素D胶性钙注射液进行肌内注射,每次用量为3.0 mL/只,7 d 注射1 次,连用3 次;或者用3.0 mL/只鱼肝油灌服或肌内注射。

3.3.3 羊异食癖。养殖户需要加强日常饲养管理,供给多样化的饲料,尤其要重视供给蛋白质和矿物质,如鱼粉、骨粉、食盐等,以保障羊只健康生长发育。对于因吞食塑料薄膜引起的消化不良,可多次给予健胃药物,促使瘤胃蠕动,可通过反刍让塑料返到口腔嚼碎。

3.3.4 维生素A 缺乏症。养殖户需要明确诱发原因,调整饲料供给,及时针对羊只补充维生素A;冬季饲养时需要加入适量的青饲料及胡萝卜,不可长时间饲喂干草。一旦出现维生素A 缺乏情况,可以让羊只口服鱼肝油,每次20 ~30 mL,或者将维生素D 及维生素A 混合进行肌内注射,每次用量为24 mL,每天用药1 次,连续注射3 d 左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