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泰勒虫病及其防治技术

2022-11-11 22:28:31韩和祥
乡村科技 2022年8期

韩和祥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眉山 620010)

0 引言

牛泰勒虫病是由环形泰勒虫、瑟氏泰勒虫、中华泰勒虫等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主要通过蜱虫传播,多发于春夏两季。患病牛会出现明显贫血、高烧、消瘦等症状,养殖人员要密切留意,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治,减少养殖损失,保障养牛业健康有序发展。

1 流行特点

牛泰勒虫病的中间宿主、传播媒介是蜱虫,每年春夏季节是蜱虫出没的高峰期,尤其是6—8 月蜱虫数量最多,9 月后逐渐消失。蜱虫的生活习性导致牛泰勒虫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6—8 月是牛泰勒虫病高发季节。相比较而言,1 ~3 龄肉牛发病率最高,犊牛、成年母牛次之。妊娠母牛若带虫,生产后抵抗力下降,导致虫体快速繁殖,诱发泰勒虫病。

诱发牛泰勒虫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以环境差的牛场、牛舍多发,饲养管理不当、圈舍粪污清理不及时、场内杂草丛生、污水乱流、不重视消毒等,均会导致牛场滋生大量的蜱虫,最终导致牛泰勒虫病的发生。

蜱虫通过叮咬牛的体表,使携带的泰勒虫进入牛体并寄生于红细胞,然后在肝脏、脾脏及淋巴结等部位快速繁殖。随着泰勒虫数量的不断增加,毒素分泌量增多,会损害牛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牛新陈代谢出现异常,或者致使牛淋巴结肿胀,使其自身免疫系统出现障碍,导致牛贫血甚至死亡。

2 临床症状

患有泰勒虫病的牛会出现明显的高烧现象,一般为40 ~42 ℃,呈稽留热。高烧导致病牛精神状态不佳,食欲明显下降,四肢无力,不愿行走,放牧时不合群;病情严重的逐渐昏迷,卧地不起,脉弱,呼吸频率加快,眼结膜红肿,后期眼结膜黄染并布满血斑。病牛出现异食癖,喜啃土,反刍减少;严重的反刍停止,嘴角流涎,磨牙,粪便呈黑色带血或黏液。病牛体表、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似鸭蛋般大小,按压有疼痛感,前期肿硬后期变软。病牛生长发育停滞,日渐消瘦,临死前体温下降,眼睑部及尾根部出现溢血斑点,似扁豆般大小。

3 剖检变化

对病死牛尸体进行解剖,可发现血液稀薄,皱胃黏膜充血并异常肿胀,黏膜内有大量结节(呈暗红色,有的呈黄白色,似黄豆般大小);结节部上皮组织严重坏死,呈溃疡状,直径2 ~10 mm,边缘不齐,肿胀明显,溃疡部位呈黄色或褐色。病牛十二指肠溃疡,肝脏肿胀,胆囊变大,脾脏肿胀,肾脏表面有结节(呈鲜红色),肾脏切面有灰白色结节,全身黏膜及脏器有出血点,淋巴结肿胀且切面有出血点。

4 诊断方法

结合牛泰勒虫病的流行特点、临床典型症状、尸体解剖变化即可做出初步诊断;如需确诊,应进行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时,取病牛血液进行检查,发现血液稀薄呈暗红色,不凝固或缓慢凝固;血液中红细胞数减少至210 万~300 万个/mm,血沉速度增快,红细胞大小不一,个别呈畸形状,血液中白细胞数为1.5 万~1.9 万个/mm。取病牛耳尖血液制作涂片,经瑞氏和吉姆萨染色,然后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可发现有泰勒虫虫体。红细胞内虫体形态不一,有的呈月牙形,有的呈环形。

5 预防措施

5.1 加大宣传力度

在乐山市牛泰勒虫病高发背景下,各级畜牧防疫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养牛户的防疫意识,要确保其能认真做好疾病预防工作。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方式,扩大宣传覆盖面。线上宣传时,充分发挥抖音、微信等新平台的优势,制作短视频并推送给养殖场户,为其讲解牛泰勒虫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诊断要点、预防和治疗方法,为防疫工作开展提供帮助。线下宣传时,可深入养殖场户,或利用农村大集,为养殖人员宣传讲解牛泰勒虫病的危害性及防治技术,提高其防疫意识,使其能积极主动配合开展防疫工作,有效降低牛泰勒虫病发生率。

5.2 落实隔离检疫

养牛户要做到自繁自养,避免引入带虫的病牛。若必须引种,则要做好隔离检疫工作,严格认真检查引种牛场疫病发生情况及引种牛的健康状况,了解泰勒虫病流行现状,然后采集牛耳尖静脉血进行涂片、染色、镜检,镜检结果呈阴性时方可引种。引种后的牛应饲养在隔离舍中,密切留意其健康状况,并做好体外灭蜱工作,同时要及时接种环形泰勒虫裂殖体胶冻细胞苗,接种3 周后即可产生抗体,可有效降低泰勒虫病发生率。需要注意的是,接种疫苗前后2 周禁用抗生素类药物,避免对免疫接种效果造成影响。完成灭蜱、免疫等工作后,引进牛无异常方可正常合群饲养,以避免泰勒虫病的传播和扩散。

5.3 及时消灭蜱虫

牛泰勒虫病主要通过中间宿主蜱虫传播,所以及时消灭蜱虫至关重要。养殖人员要认真分析当地、本场牛泰勒虫病发病规律、趋势、特点,了解蜱虫种类、活动规律,以此为基础制订有针对性的灭蜱计划,严格按照计划完成各项工作。灭蜱时,应合理选用药物,优选低毒、高效、经济、低残留的药剂,如0.2%辛硫磷、1%马拉硫磷、0.2%杀螟松等,每头牛用药500 mL,每隔3 d 喷涂1 次。喷药后牛体表被毛自然晾干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要轮换使用上述灭蜱药,避免蜱虫出现耐药性,降低灭蜱效果。此外,每年的9—10 月,雌蜱会大量产卵。此时养殖人员应及时封堵圈舍内的缝隙、洞穴,从而消灭雌蜱和幼蜱。

5.4 科学限制放牧

每年5—9 月是蜱虫活动的高峰期。此时蜱虫大量繁殖,导致泰勒虫病发生率显著升高。基于此,养殖人员要这一时间段内实行限制放牧措施,尤其是该病的高发牛场,要避开蜱虫活动高峰期放牧,避免牛被蜱虫叮咬。若必须放牧,应到平坦通风的地方放牧,禁止到低洼潮湿、植被茂密且滋生有大量蜱虫的地方放牧,确保牛体健康。

5.5 重视药物预防

牛泰勒虫病进入高发期之前,养殖人员要重视药物预防工作,降低牛场泰勒虫病的发生率。要合理选用药物,如按照5 mg/kg 剂量肌注血虫净,每年用药2次,可起到显著的预防效果;按照2 mg/kg 剂量深层肌注贝尼尔,每隔20 d 注射1 次,可有效降低泰勒虫病发生率;按照0.2 mg/kg 剂量饲喂阿维菌素,连喂7 d,可有效防止蜱虫叮咬,降低牛泰勒虫病发生率。

5.6 粪便无害化处理

病牛的粪便中往往携带虫卵、幼虫、卵囊,若处置不当极易造成污染,并且导致泰勒虫病流行和扩散。因此,养殖人员要高度重视粪便处理工作,每日及时清理圈舍内的粪便和污水,用清水冲刷墙面和地面,减少粪便残留。特别是患病牛的粪便,应进行无害化处理,统一收集并堆积发酵,利用发酵高温杀灭虫卵、幼虫及虫囊。经过高温发酵后的粪便可应用于农业生产,减少资源浪费,提升资源利用率,同时避免环境受到污染。

6 治疗方法

6.1 西医疗法

西医治疗牛泰勒病具有给药方便、治疗周期短、疗效快等优点。为此,笔者提出以下6 个治疗方案,用以治疗牛泰勒虫病。①贝尼尔,按照病牛每千克体质量5 mg 的剂量使用,将药物用灭菌蒸馏水配制成5%质量浓度后肌注,每天1 次,连续用药3 ~5 d。②磷酸伯氨喹啉,按照病牛每千克体质量用药1 mg 的剂量口服,每天1 次,连续服用3 ~5 d。③咪唑苯脲,按照病牛每千克体质量用药5 mg 的剂量肌注,每天1次,连续用药3 d。④阿卡普林,将其配制成质量浓度为5%的阿卡普林注射液后肌注2 mL,间隔1 d 后再用药1次即可。⑤敌百虫,将敌百虫用蒸馏水配制成10%水溶液,文火煮沸消毒后过滤,温度接近常温后静脉注射,犊牛注射30 ~50 mL,成年牛注射60 ~80 mL,每天1 次,连续用药3 d。⑥盐酸嘧啶黄(黄色素),将其加入蒸馏水配制成1%溶液,然后按照3 mg/kg 剂量静脉注射,每天1 次,间隔1 d 后再用药1 次即可。

使用上述药物治疗的同时,需做好对症治疗工作。对症治疗以强心、补液、保肝、利胆等为主,可静脉注射5%葡萄糖1 500 mL+复方氯化钠1 500 mL+10%樟脑磺酸钠注射液15 mL+复合维生素B 50 mL+维生素C 30 mL,高烧不退的牛可肌注安乃近20 mL。

6.2 中医疗法

中医治疗牛泰勒虫病时,前期应遵循消炎、杀原虫、清血热的原则,取枳实20 g+槟榔30 g+百部30 g+茵陈30 g+黄芪30 g+大黄40 g+生草40 g+山药50 g+白头翁50 g+苍术60 g+金银花60 g+贯众60 g+熟地黄60 g+夏枯草60 g,将上述中草药加入适量水煎熬成药液去渣饲喂病牛,每天1 次,连服3 d。病牛退烧恢复食欲后,遵循补血健胃的原则用药治疗,取当归30 g+云苓30 g+甘草30 g+熟地黄40 g+枸杞40 g+白术40 g+山药60 g+焦三仙60 g+党参100 g+炙黄芪150 g+大枣6 枚,将上述中草药加入适量水煎熬成药液去渣饲喂病牛,每天1 次,连喂2 d,加快牛机体机能恢复。

6.3 病例分析

乐山市某养牛场饲养黄牛30 余头,2021 年7 月有2 头牛发病。病牛不愿进食,消瘦,精神状态不佳,眼结膜潮红,双目流泪,呼吸频率加快,心跳速度加快,体温为41.5 ℃,体表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触摸有疼痛感,鼻镜干燥,卧地不起。养殖户自行使用退热药、抗菌药治疗无效,随即电话邀约求诊。笔者实地检查后发现病牛身上有幼蜱,通过血液涂片检查后发现有虫体,结合这一情况及临床症状表现,最终诊断为泰勒虫病。随即采用上述中西医结合方法予以治疗:西药肌注贝尼尔,按照病牛每千克体质量用药5 mg 的剂量使用,每天1 次;同时静脉注射5%葡萄糖1 500 mL+复方氯化钠1 500 mL+10%樟脑磺酸钠注射液15 mL+复合维生素B 50 mL+维生素C 30 mL+安乃近20 mL,每天1 次,治疗2 d 后,病情缓解;随即辅以中草药治疗,取当归30 g+云苓30 g+甘草30 g+熟地黄40 g+枸杞40 g+白术40 g+山药60 g+焦三仙60 g+党参100 g+炙黄芪150 g+大枣6 枚,将上述中草药加入适量水煎熬成药液去渣饲喂病牛,每天1 次,连喂2 d;综合治疗 4 d 后,病牛完全康复,7 d 后复诊无复发迹象。

2021 年6 月,乐山市某养殖户家中饲养的几头牛出现病态,前来咨询求诊。笔者对病牛进行检查发现:病牛高烧41 ℃不退呈稽留热,体表淋巴结肿胀,按压有疼痛感,黏膜苍白,轻微黄染;病牛不愿进食,精神萎靡不振,心跳呼吸均加快,反刍次数减少,粪便中带血;病牛体表密布大小不一的蜱虫;取病牛耳静脉血作涂片,利用显微镜检查发现红细胞内有虫体。笔者结合临床症状及镜检结果,诊断为泰勒虫病,随即进行综合治疗。西医口服磷酸伯氨喹啉,按照病牛每千克体质量用药1 mg 的剂量使用,每天1次,同时静脉注射5%葡萄糖1 500 mL+复方氯化钠1 500 mL+10%樟脑磺酸钠注射液15 mL+复合维生素B 50 mL+维生素C 30 mL+安乃近20 mL,每天1 次;中医疗法取枳实20 g+槟榔30 g+百部30 g+茵陈30 g+黄芪30 g+大黄40 g+生草40 g+山药50 g+白头翁50 g+苍术60 g+金银花60 g+贯众60 g+熟地黄60 g+夏枯草60 g,将上述中草药加入适量水煎熬成药液去渣饲喂病牛,每天1 次。综合治疗2 d,病牛症状明显缓解;继续治疗 2 d,病牛痊愈。

7 结语

乐山市是养牛大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牛泰勒虫病发生率逐年升高,不利于养牛业稳定发展。笔者分析了牛泰勒虫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要点,并以实例探讨了该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希望能够为牛泰勒虫病的临床诊治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