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2-11-11 18:33程巳益
乡村科技 2022年16期

程巳益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1 贵州省辣椒产业发展现状

贵州省辣椒种植已有400多年历史,适宜的气候条件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当地辣椒“香辣协调、品味温醇”的品质。近年来,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辣椒产业发展,大力推进贵州省从“辣椒大省”向“辣椒强省”纵深迈进。2019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将辣椒产业列为省十二大特色重点产业之一。2021年,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辣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印发《2021年度贵州省辣椒产业推进计划及责任分工方案》,明确“两带五区”(两带指的是北部加工型辣椒产业带、南部鲜食辣椒产业带,五区指的是黔北—黔东北加工型辣椒产区、黔西北加工型辣椒产区、黔南—黔东南鲜食辣椒产区、黔中鲜食辣椒产区和南部河谷鲜食辣椒产区)辣椒产业布局,进一步推进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政策的不断助推下,贵州省辣椒种植业、初加工业、深加工业与交易市场四大板块均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1.1 种植业发展现状

2020年,贵州省辣椒种植面积为36.33万hm,产量达724万t,产值为242亿元,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了15.22%、46.56%、69.23%。2021年1月29日,《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点提到,要加强辣椒优良品种换代和先进种植技术推广,辣椒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3.33万hm以上,实现由“辣椒大省”向“辣椒强省”跨越。

1.1.1 种植分布。据统计,贵州省辣椒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呈逐年高速增长趋势,已基本形成以遵义市为核心产区,以毕节市、六盘水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铜仁市、安顺市、贵阳市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为次产区的辣椒种植集群。2022年,遵义市以14.79万hm的种植面积跃居全国、全省第一,占贵州省辣椒种植面积的50%以上,产量达289.1万t,产值达104.1亿元,分别比2001年上涨256%、1 073%、2 874%。

1.1.2 种植环境。贵州省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季无酷暑,冬季无严寒,四季分明且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辣椒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同时,大部分种植区环境未受到污染,有利于种植与产出高品质辣椒。据调研,贵三红、老干妈等企业的辣椒原料基地已获批“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认证”。截至2021年12月,遵义市已拥有有机辣椒生产基地约133 hm、无公害辣椒生产基地超4万hm,所产出的辣椒脂肪含量、辣素含量分别比国标高3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

1.1.3 种植品种。贵州省以种植地方优良辣椒品种为主,以引进优良辣椒品种为辅。地方优良辣椒品种有遵义朝天椒、绥阳子弹头、虾子朝天椒、花溪辣椒和独山皱椒等,其中遵义朝天椒、绥阳子弹头等已成功申报为地理标志产品。当地引进的优良辣椒品种大多来自湖南省、江西省,如湖南湘冠、春辣等;小部分由韩国、泰国引进,如泰国正椒系列、韩国天宇系列等。除现有大量种植的优良品种外,贵州省持续研发辣椒新品种。过去10年间,贵州省先后自育了黔辣、贵椒、遵辣、辣研等系列特色优势辣椒品种。

1.1.4 种植技术。贵州省农户种植辣椒技术成熟、种植经验丰富。目前,贵州省主要辣椒种植区域基层农技部门采用漂浮育苗方式,为农户提供品质较高、出苗时间统一的辣椒种苗。为提高辣椒种植技术,在遵义市委、市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遵义市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团队,组建了遵义市辣椒院士工作站,建立贵州省辣椒研究所、遵义市农科院辣椒研究所等研究部门,并整合遵义医科大学、遵义师范学院、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校资源,组建了遵义市辣椒产业技术研究院。另外,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万名农业专家下基层”等行动,派遣农技专家到贵州省各大辣椒生产基地进行技术培训。

1.2 辣椒初加工业发展现状

自2015年以来,贵州省的辣椒初加工业呈高速发展态势,产成品销往全国各地,出口至50多个国家和地区。

1.2.1 加工方式。贵州省的辣椒初加工方式主要有2种。一种是由辣椒种植户自行晒干或利用烘烤房制成干辣椒,粗略包装后,由合作社统一收购或自行销往二级市场。用此方式生产的制成品种类单一,且溢价空间较小。另一种是由辣椒生产基地或辣椒加工企业对当季新鲜辣椒统一进行加工,制成糟辣椒、辣椒面、辣椒干、泡椒酱、辣椒酱和辣椒油等。用此方式生产的制成品种类较为丰富。

1.2.2 加工企业。截至2020年底,贵州省辣椒制品加工企业超24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43家,大部分扎根于贵阳市、遵义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毕节市,仅遵义市就有辣椒制品加工企业60余家。如今,贵州省辣椒加工产业已形成以“老干妈”“贵三红”等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产业集群,以自有品牌加工与贴牌代工为主要生产方式,生产油辣椒、泡椒、糟辣椒、辣椒粉、糍粑辣椒、辣椒干、辣椒酱、腌制辣椒和深加工产品等九大系列辣椒制品。

1.3 辣椒深加工业发展现状

辣椒深加工主要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相应设备,对辣椒进行深层次加工,提炼辣椒碱、辣椒红色素、辣椒油树脂、辣椒籽油和辣椒营养粉等衍生类产品。该产业具有专业生产技术要求较高、市场细分化程度高、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市场经济效益较高等特征。

1.3.1 深加工技术。对辣椒进行深加工可产生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贵州省辣椒深加工业总体技术水平较低,生产工艺仍处于发展阶段。目前,较为成熟且可落地的辣椒深加工工艺主要包括辣椒红色素、辣椒碱和辣椒玉红素的提取方法,如溶剂法、油溶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而超声波提取技术、膜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新型色谱分离技术等国际领先技术仍未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

1.3.2 深加工企业。截至2021年12月,贵州省有辣椒深加工企业40余家,以贵州五倍子发展有限公司、贵州安顺生达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首批企业为细分行业引领者,已形成辣椒深加工产业集群雏形。但贵州省辣椒深加工企业数量仍旧不足,企业规模较小,大部分企业未真正掌握生产核心技术,小部分企业虽具有技术创新能力,但易长期陷入产品综合成本较高而导致的低净利漩涡。

1.4 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目前,贵州省已成为全国辣椒产业的主导区,也是全国最大的辣椒产业区。2020年,贵州省辣椒种植业产值、加工业产值分别为242亿元、135亿元,交易额突破750亿元,产销规模居全国第一。

1.4.1 交易主体。目前,贵州省辣椒交易市场参与主体类型日益丰富、数量日益增长。交易市场从过去以种植户、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为主体的单向型交易市场,转变为集收购商、深加工商、运输仓储商、分销商、职业经纪人、金融机构和担保平台于一体的多元化交易市场。同时,除国内辣椒采购商、辣椒品牌商外,还有来自印度、泰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生产商与采购商加入贵州省辣椒交易 市场。

1.4.2 交易平台。“十三五”期间,作为全国唯一的“省部共建”辣椒专业市场,遵义市虾子镇“国家级遵义辣椒市场”获得农业农村部正式授牌。该辣椒市场以“数字园区、智慧物联、集数成海、云上农业”为指导思想,集“种、产、储、运、销、检、融”等功能于一体,整合全省资源,优化辣椒产业结构,解决上游产销衔接问题,突破下游采购瓶颈,提供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储运、金融等增值服务,引领交易业务创新。

2 贵州省辣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布局混乱,规模化生产滞后

一方面,贵州省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地貌类型以高原、山地、丘陵与盆地为主,山脉众多,山高谷深,导致当地耕地面积较小且布局分散,大部分辣椒种植地无法连片。截至2022年初,贵州省 3.33 hm以上规模化辣椒种植基地仅占全省辣椒种植面积的11.7%,其余88.3%均零碎分布在各地。另一方面,据调研,贵州省仅遵义市明确以朝天椒、小米辣、子弹头作为核心种植品种,其他主要种植区域仍以自由选种为主、引导选种为辅。因此,虽然贵州省辣椒总体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但是品种布局混乱,导致无法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省辣椒规模化生产滞后。

2.2 高附加值环节缺失,产业体系不健全

辣椒是典型的“下游劳动密集型、中游供应汇聚型、上游销售发散型”基础农业产业。其参与者类型、涉及行业类别、终端市场产成品类型具有多样性,产业体系较为复杂。贵州省辣椒产业的大部分环节已形成集群,但因部分高附加值环节缺失或不完善,导致无法形成集群竞争优势。在种植方面,农户与合作社思想固化,缺乏市场营销思维,导致品种选用杂、多、乱,而且部分品种的市场接受程度较低,长期依靠低价策略获取市场份额;从事辣椒新品种培育、辣椒种植服务的技术人员相对较少,技术人员分身乏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贵州省辣椒种植技术水平的提升。在供应方面,大量中介仅依靠“左手倒右手”的传统中介方式获取价差利润;合作社规模普遍较小且彼此孤立,服务范围狭窄,沦为初级产品的生产与收购者,未发挥合作社在市场中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在生产方面,贵州省辣椒生产龙头企业大多将重心放在实现利益最大化上,与中下游市场主体仅存在采购环节的利益联结,在配套设施建设、技术支持、信息传递等方面缺乏联系。在市场方面,线下交易中心、电子交易平台、金融服务、冷链仓储、物流配送和产业信息发布等板块缺乏新型经营主体,全省仅位于遵义市的“全国辣椒城”具备完善的市场功能。

2.3 参与者协同程度较弱,上下游环节发展失衡

目前,贵州省辣椒产业呈现“上游逃离、中游聚集、下游分散”的结构形态。自2015年以来,当地政府通过引进生产加工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强势推动辣椒产业发展,部分企业依托其资金、市场等优势汇聚于上游成为辣椒终端市场品牌商,部分企业通过技术、资本运作聚集在中游成为生产商、辣椒产销中介或运营平台方,而当地大量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响应政府号召,从事辣椒种植生产活动。在产业链形成前期,上、中游的新型经营主体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产业聚集,破解了产销难以对接的困境,但难以持续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就上游而言,部分龙头企业仅将贵州省视作辣椒原材料供应地,将附加值较高的加工、销售等环节保留在经济更为活跃的省外区域,以求实现利益最大化;就中游而言,在辣椒产业起步初期,因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产业潜在竞争优势等吸引大量企业加入其中,但触发了部分个体或企业的投机行为,基于链内环境复杂和信息不对称等获取短期利益,且因上、下游产业有特定进入门槛,致使投机者大量聚集于中游,扮演中介、中间商等角色;就下游而言,当地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受限于自身技能、经营意识、市场竞争力等弱势因素,只能参与附加价值最低的种植生产环节。上、中、下游环节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程度较弱,内部物质、资金和信息的流通极为不顺畅,创新风险、交易成本都较高。

3 贵州省辣椒产业发展对策

3.1 推动种植功能产区建设,完善生产空间布局

贵州省相关部门与人员应精准识别山地农业环境的独特性与可塑性,以终端市场为导向,避免盲目投入与生产,挖掘全省各辣椒种植、生产区域的竞争优势,巧妙规避地域性劣势,推动以种植、生产为主的功能产区建设,完善生产空间布局。一方面,山地环境造成的种植区域分散是短期内贵州省辣椒产业发展中难以克服的困难,虽可通过土地集中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式逐步解决,但前期投入成本颇高且见效较慢。笔者认为,应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客观评估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与客观劣势,结合传统辣椒产业特色,考虑当地农户的种植、生产与交易习惯,统筹规划辣椒核心种植区、辐射生产区与交易专区。其中,核心种植区主导土地整治、种植技术研发与推广等环节,辐射生产区主导大批量生产、产品创新等环节,交易专区主导金融服务、市场营销、信息服务、物流运输等环节。另一方面,针对历史原因造成的种植品种分散问题,应以功能产区的布局为基础,通过特定区域“换种改种”、小范围推广核心品种栽培技术、申报核心种植区地理标志产品、制定特定区域产品质量分级标准等措施,统筹调配种植、生产活动。同时,引导辣椒种植农户、生产企业等产业参与者不断探寻适合自身的优区位,明确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加速累积擅长领域的经验与技术,尽早在优区位上实现“扎堆”,获取集群优势。

3.2 纳入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产业发展配套机制

目前,贵州省辣椒产业链已形成雏形。在现有上、中、下游形成产业集群,可确保原材料与最终成品快速流通。地方政府应根据区域产业功能定位与发展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大面积实施产业链招商,纳入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产业发展配套机制。在种植方面,贵州省可组建辣椒市场研究小组,将“生产导向”转为“市场导向”,对终端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针对客户需求进行辣椒品种选育;开设“移动辣椒培训学院”,聘请相关人员对辣椒种植户与合作社成员开展育苗技巧、种植技术、加工创新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技术与知识培训。在供应方面,由当地政府牵头,依托遵义辣椒城这一实体平台,通过设置产业基金、支持产业融资、给予税收补贴、供销积分、开展辣椒企业信用评级和合作社互助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将现有辣椒中介纳入平台,共建信息互通机制。在生产方面,打破“走出大山”的逻辑,逆向引入核心龙头企业在主要种植区集中生产,改变以往只提供初级鲜椒的生产模式,共建产品溯源体系,加深中、下游产业链上各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在市场方面,除建设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冷链仓储中心、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外,可由辣椒产业治理委员会在销售量较高的区域设置贵州辣椒服务试点,业务对接辣椒城大本营,提供委托加工、渠道分销、品牌共建等服务,打破终端网络布局困境,推动产业链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

3.3 实施产业链多边治理,促进接链、补链、延链

贵州省明确以各地辣椒产业相关企业、当地政府、辣椒协会等主要参与者为产业链治理主体,采用多边共同治理模式,制定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治理机制,推进多主体协同治理,完善链内空间治理,推动跨区域网络治理,在短期内完成辣椒产业链的接链、补链、延链。在协同治理板块,政府加强行政干预,统筹区域资源,履行监管职能;相关企业以打破上、下游关系屏障为目的,扩大业务范围,实现转型升级;相关机构提供金融、保险等基础保障,化解市场风险;农户与合作社要进行思想革新,减少“脱链”风险,加强与中、上游的利益联结。在空间治理板块,针对下游,从实际出发明确“种什么”“谁来种”“种多少”,调整全省辣椒产业种植的规划布局;针对中、下游,跨区域拓展辣椒产业链,寻求区域外中、下游环节的支撑,延长链条,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在跨区域网络治理板块,将辣椒产业链纵向契约关系与交易关系作为重点治理对象,制定行业标准、行业制度、交易规范等基础保障,营造诚实、守信、负责的产业发展氛围,尽可能减少由个人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