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东黄贡椒提质增效栽培技术

2022-11-11 13:57:56刘志华唐可兰旷碧峰文立丰李健生闵岳灵廖博通
辣椒杂志 2022年1期

刘志华 唐可兰 旷碧峰 文立丰 李健生 闵岳灵 蒋 可 廖博通

(1.衡阳市蔬菜研究所, 湖南衡阳 421005; 2.湖南省衡东县三樟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湖南衡东 421432)

衡东黄贡椒又名三樟黄贡椒,为衡阳地方特色农产品,具有皮薄、肉厚、爽脆、辣中带甜的独特风味,是衡东土菜的重要佐料,誉为衡东土菜之魂。衡东黄贡椒于2019年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证书,2020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椒”。但传统黄贡椒种植方法存在产量低、品质较差等问题,为此笔者对传统技术进行改进,总结形成了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经过连续多年的栽培试验,采用“五改法”后(即改常规品种为杂交品种,改传统育苗为穴盘育苗,改露地栽培为地膜覆盖栽培,改低密度栽培为合理密度栽培,改一次性施肥为按需施肥),黄贡椒产量增加30%~45%,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增收增效十分 明显。现将衡东黄贡椒提质增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改常规品种为杂交品种

1.1 优劣性比较

传统栽培选用农户自留种,存在熟性晚、纯度低、抗病性差的问题。而黄贡椒的杂交品种经过育种家对材料进行提纯,并进行杂交配组,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具有早熟性好、纯度高、抗病性强的特点。因此黄贡椒大面积生产以选择杂交品种 为宜。

1.2 杂交品种选用

选择具有本地黄贡椒主要特性、抗病性好、产量高的杂交品种进行种植,如黄辣1号、黄辣2号、兴蔬黄贡椒。黄辣1号与黄辣2号均为衡阳市蔬菜研究所近年选育的黄辣椒杂交新品种,具有熟性早、产量高、抗性好等优势,其中黄辣1号果纵径11~15 cm,果横径0.8~1.1 cm,单果质量6~9 g,为鲜食加工兼用型;黄辣2号果纵径13~17 cm,果横径1.1~1.5 cm,单果质量10.1~15.2 g,味极辣,以加工为主;兴蔬黄贡椒为湖南省蔬菜研究所选育,中熟品种,果纵径24 cm,果横径1.4 cm,单果质量13 g,为鲜食加工兼用型。

2 改传统育苗为穴盘育苗

2.1 优劣性比较

采用传统育苗,种子直接播种于育苗床上,管理比较简单,技术要求不高,但是由于没有采用护根措施,商品苗的质量不高,移栽后成活率低于90%,且缓苗期长(10 d以上),延缓了产品的上市。改用穴盘育苗,由于采用了穴盘护根措施,其椒苗移栽成活率高达98%以上,缓苗期短(1~ 3 d)或无缓苗期,提早了产品上市。

2.2 穴盘育苗方法

采用连栋大棚或简易钢架棚保温育苗方式,育苗容器采用50或72孔穴盘,播种前将商品育苗基质(可选用鲁青牌专用育苗基质)装好盘备用。每667 m用种量为30~45 g。手工播种,可于播种前先晒种2~3 h,然后用55 ℃的热水烫种并不断搅拌15 min,再用常温清水浸种2~3 h,捞出后沥干,将种子播入穴孔中央,随后用基质覆盖穴盘。如采用播种机播种,播种前不能进行烫种与浸种,以免因种子潮湿影响播种机操作。播后覆盖地膜,随后盖严大棚膜,做好保温保湿措施。

3 改露地栽培为覆盖地膜栽培

3.1 优劣性比较

传统黄贡椒栽培由于没有采用厢面地膜覆盖措施,土壤保水、保肥、保湿性差,且容易滋生杂草。地膜覆盖栽培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达到轻简栽培的目的,减少除草和灌溉人工费用开支,提高产量15%以上,提早成熟10 d以上。

3.2 覆盖地膜栽培方法

黄贡椒种植宜选择地势高燥、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土层深厚,3年以上未种过茄果类作物的田块。覆盖地膜前,先施足基肥,每667 m施用腐熟有机肥3 000~4 000 kg或生物有机肥300~400 kg、优质三元复合肥(N-P-K为15-15-15)65~75 kg,撒匀后旋耕,再耙碎整平,开沟,做成宽1 m、高15~20 cm的栽培畦。并于畦面上铺设两根滴灌管,然后覆盖银灰地膜,注意地膜银色面朝上。

4 改低密度栽培为合理密度栽培

4.1 优劣性比较

传统黄贡椒栽培密度小,每667 m定植密度为1 200~1 500株,辣椒植株未能遮满厢面,导致土地利用率不高,加之夏季太阳暴晒厢面,蒸发量大,造成田间干旱缺水,甚至引起植株早衰。合理密度栽培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防止植株早衰的出现,最终实现栽培产量的增加。

4.2 合理密植方法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黄贡椒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确定黄贡椒的合理密度每667 m定植 2 000~2 200株,即行株距为70 cm×50 cm。土地准备就绪后,于4月中旬选阴天或多云天的午后偏晚,按一畦2行、株距50 cm、行距70 cm开穴定植,并及时浇足定根水。

4.3 植株调整

合理密植的辣椒需要重视整枝,当植株有两层以上的果坐住后,选晴天下午,去除主杈以下的无效侧枝和老叶,同时选合适的杈间插一根40~50 cm高的小竹竿,以防植株倒伏;或于行间每隔2~4 m插40~50 cm高的小竹竿,并纵向以细绳或小竹竿相连防倒伏。

5 改一次性施肥为按需施肥

5.1 优劣性比较

传统黄贡椒栽培一般为一次性重施基肥,后期不再追肥,造成辣椒后期肥力供应不足,植株衰弱,辣椒单果质量小,产量不高。按需施肥则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根据缓苗期、花期、初果期、膨果期等不同时期的需要及时施用追肥,确保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肥力供应。

5.2 多次追肥

黄贡椒植株的营养生长期、盛果期、采收期等都是施肥管理的重要环节,应根据其生长发育期特点及时按需追施,方法可采用随水冲施或叶面 喷施。

营养生长期肥即提苗肥,一般于定植成活后5~6 d追施,每667 m施用10%氨基酸活性液肥8 kg或98%磷酸二氢钾5.5 kg,以促进植株生长;盛果肥一般于初果期(2~3层果坐住)至膨果中期施用,此期为重点追肥阶段,一般需要追肥3次,每隔10 d 施1次,选连晴天进行,每次每667 m施用复合肥4~5 kg。

上市期一般于青椒开始采收后追施,每采摘1~2批青椒或隔10~15 d追施1次,每次每667 m施用复合肥7.5~10 kg。

6 主要病虫害防控

6.1 病害

常见病害主要有疮痂病、疫病、青枯病。疮痂病发病前可喷洒波尔多液进行保护,发病后可用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 000倍液、20%喹菌酮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间隔10 d喷施 1次,连续防治2~3次。疫病可用72.2%霜霉威(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 (克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间隔10 d喷施 1次,连续防治2~3次。青枯病可用27.12%碱式硫酸铜悬浮剂500倍液防治;对病株进行淋茎灌根处理,可将喷雾器的雾化喷头旋去,直接喷注茎秆,淋入根际,间隔5~7 d喷施1次,连续防治2~3次。

6.2 虫害

常见虫害主要有小地老虎、烟青虫与斜纹夜蛾。小地老虎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糖醋液诱杀成虫、毒饵诱杀幼虫(5 kg饵料+90%敌百虫30倍液150 g拌匀)等方法进行防治。烟青虫可用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可溶液剂5 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4 000~5 0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斜纹夜蛾可用50%氰戊菊酯乳油4 000倍液,或25%马拉硫磷1 000倍液,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 000倍液,于卵至二龄幼虫期,选傍晚或凌晨时喷雾防治。为避免抗药性,可选几种主用药剂轮换使用,或两两复配使用,同时用性诱、灯诱等生物物理的方法配合防治。

7 采收

衡东黄贡椒采收青椒上市,应选择颜色较深的青椒,如颜色过浅,则易产生苦味且难以达到黄贡椒青椒应有的风味。采收黄椒上市,应选择整椒全部转为橙黄时采收,采收宜分期分批进行,不采失水椒、干瘪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