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曦阳/文
当前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国家形象对于我国话语权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面对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文化历史背景的隔膜,选择合适的对外传播途径十分重要。纪录片作为国际通行的文化载体,基于视听传播的特殊媒体形态,具有建构国家形象的天然优势,专题类纪录片已成为主流媒体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文化载体。本文将以专题纪录片《巍巍天山》为研究对象,在对全片进行文本分析后,以框架理论为基础,分析其主题框架、叙事框架、话语框架,研究其如何建构国家形象,以期为我国专题类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更好地提升我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
在西方话语始终占主导地位的全球语境下,纪录片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澄清事实真相、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渠道、载体与符号。其中,专题类纪录片以其时效性强和主题鲜明的特点,成为我国对外话语实践的重要一环,是对外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
2020年6月19日,纪录片《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在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首播。一经播发,该纪录片及相关报道被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的475家网络媒体全文转载,全网阅读量达5.17亿,成为舆论焦点。这是我国积极回应外界质疑的话语实践,也是建构国家形象迈出的重要一步。
关于新闻框架的研究方法,中国台湾学者臧国仁提出了“框架三层次分析法”。本文将以“框架三层次分析法”为基础,结合纪录片特殊的艺术形式,对纪录片《巍巍天山》进行国家形象建构的框架分析。
纪录片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媒介形式,制作者需要依赖一定的框架与主题进行“编码”,把想要传递的特定信息传递给受众。纪录片《巍巍天山》以“打击暴恐,维护社会稳定”为大主题,从政治、文化、民生三方面展示了在中国边疆地区,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为打击恐怖主义,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做出的贡献。
政治主题是《巍巍天山》的一个重点关注主题,在《巍巍天山》中可以具体表现为:反恐政策、边防政策、文化政策。在反恐政策上,公安机关对于暴力恐怖行动始终采取严厉打击的政策。在持续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的同时,针对特殊恐怖行动,还特别建立女警侦察队,对暴恐行动实施精准打击。在边防政策上,我国政府因地制宜,鼓励牧民放牧的同时协助守护边境,同时不断投入资金,升级护边设施和装备,派遣武警战士守卫边疆。在文化政策上,政府提倡双语教育,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致力于为边疆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巍巍天山》中政治主题的展现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反恐历程上付出的诸多努力以及对严厉打击暴力恐怖行动的毅力与决心。
民生主题是《巍巍天山》的另一个重点主题,《巍巍天山》展现了暴恐阴霾下、和谐稳定环境下民生面貌的不同。“城市的街头空无一人,然后所有店铺都是关着的。”这是心理医生夏叶玲的自述,场景源于2009年的暴恐事件。暴恐事件给民生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心理与生理上的双重创伤,甚至毁掉整个家庭。生活在新疆西南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孜巴姑丽·达克一家展示了为春节特别排练的歌舞,向我们展示了和谐社会环境中新疆应有的民生面貌,表达了对儿子能在阳光、安全、稳定的环境下长大的期盼。《巍巍天山》中民生主题的对比呈现更加体现了我国坚持严厉打击暴恐行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性。
文化主题蕴含在《巍巍天山》的每一个叙事片段之中,在这部纪录片中表现为中华文化兼收并蓄,以及其中蕴含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人文关怀。首先,中华文化兼收并蓄表现为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化。在一座清真寺中,买买提·居玛伊玛目提到:“伊斯兰教提倡团结和平,特别忌讳伤害无辜的人。”在推进乡村教育时,艾克拜尔·帕尔哈提提到:“双语教育对新疆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其次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价值观念,突出表现为家国情怀及牺牲精神。护边队队长塔夏·买买提热依木家中祖孙三代都是守边战士。在受访的武警战士中,他们不约而同提到了这身制服带来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不畏流血,不惧牺牲。最后是中华文化中蕴含的人文关怀,突出表现在对幸存者持续的心理治疗。治疗过程中,心理医生没有刻意让他们忘掉痛苦的回忆,而是用温暖、支持、理解代替痛苦。《巍巍天山》对文化主题的展现使中国形象更加饱满、更具温暖。
中层次结构是透过影像的表层探讨背后意义的组成结构和叙事模式,即制作者是通过怎样的逻辑去布局各类元素和呈现意义与框架的。中层次结构在纪录片中起着连接的作用,它将组成这部作品的不同元素配置到相对应的板块,围绕着高层次所要表达的主题,利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及组织结构对纪录片话语进行排列组合。
叙事视角指的是叙述者讲述故事的特定角度。纪录片《巍巍天山》采取了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交叉使用的叙事方式。
全知视角是以第三人称进行解说,全面地介绍事件的背景信息并加以解释,以增强叙事的可信性。在《巍巍天山》中,全知视角普遍出现在采访内容之后,对受访者所述内容进行背景信息和人物介绍。例如,木拉提·西日甫江的自述后紧接一段解说词,介绍了新疆和田地区暴恐事件背后的“三股势力”、和田地区特警支队的日常训练、木拉提·西日甫江的个人信息,向我们解释了前一段采访内容的由来,也通过人物身份介绍增加信源可信度。除此之外,全知视角还穿插出现在事件的叙述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讲述泽普县的暴恐事件时,首先使用解说词介绍案件的背景信息,其次使用遇害警官家人的自述介绍案发过程,最后继续在全知视角下引出被伤害的另一个家庭。
有限视角是以第一人称进行解说,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进行叙述,表达叙述者内心情感,拉近叙述者与观众间的距离,增强真实感与可信度。在《巍巍天山》中,有限视角的叙事贯穿全片,突出表现为反恐英雄、暴恐案件亲历者和幸存者的自述。它共选取了33位社会各界的采访对象,其中包含13位反恐英雄、12位亲历者和幸存者、8位普通群众。尚洪奎是一名拆单排爆专家,在一次行动中,爆炸导致他右手残疾、耳膜穿孔。他在采访中提到:“灵敏度特别高,稳定性特别差。取证过程稍微不注意,它就爆炸了。”他的叙述增强了现场感与代入感,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暴恐事件对普通人的伤害,使叙述更具感染力,更易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结构是制作者选择并组合故事发展的逻辑序列与建构框架。《巍巍天山》的四个部分采用了中心串联与板块组合相结合的叙事结构。
中心串联式结构指的是,叙事时不同的展现方面与表达维度被一条中心线串联起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巍巍天山》分别从公安特警、普通群众、反恐历程、治疆方略四方面展开,但始终围绕着“打击暴恐,维护社会稳定”来排列素材。其中,《青山处处》介绍公安特警在反恐历程中的牺牲与奉献,突出我国打击暴恐的决心;《幸存者说》介绍恐怖事件对群众造成的身心创伤与幸存者们如今幸福安稳的生活状态,突出社会和谐稳定的可贵;《反恐之战》介绍恐怖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反恐英雄事迹,突出为反恐做长期努力与准备的意义;《向阳而生》介绍了维护新疆和谐稳定的治疆方略,突出治疆方略对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性。四个部分都以“打击暴恐,维护社会稳定”为中心串联线索,完整地描绘并突出了这一主题。
板块组合式结构指的是,叙事时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将相对分散的素材组合成不同的故事,再用其建构中心主题。《青山处处》选择了7位采访对象,其中既有公安特警,也有曾经的恐怖分子,他们从不同视角讲述恐怖事件,构建了立体真实的反恐故事;《幸存者说》选择了7位采访对象,其中有心理医生、暴恐事件幸存者、亲历者、恐怖分子,从不同视角构建普通群众的故事;《反恐之战》选择了10位采访对象,其中有炸弹排爆专家、特警、受害者家属,以几个家庭为基础,从不同视角组合描述恐怖主义发展历程;《向阳而生》选择了9位采访对象,其中有守边战士、牧民、学生、老师等普通群众,以不同视角描绘我国治疆方略。
低层次结构通过纪录片的话语加以表现。纪录片的话语指的是制作者对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运用,他们都是框架中的微观建构方法。本文将从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两方面分析《巍巍天山》的话语框架。
视觉语言由多个镜头组成,用以传达一定的信息和情感,承载纪录片的主旨和思想。《巍巍天山》使用了丰富多样的镜头形式,首先,在四个部分开头,都有快速切换的画面,分别概括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辅以字幕,迅速调动观众情绪,将观众带入其设立的情绪环境之中。在短时间内让观众大概了解故事脉络,并通过创造沉浸式的情境吸引观众注意。
其次,《巍巍天山》视觉语言的一大亮点是真实的恐怖事件影像,它为观众构建了一种紧急状态。比彻尔认为,紧急状态是指在修辞情景中,至少会有一种制约性的事态变化起主要作用,这是一种缺陷或障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巍巍天山》话语输出过程中,大量真实的恐怖事件影像创立了一个特殊情境,借助人们对恐怖主义的憎恶与害怕,给其带来紧张的情绪和缺失的状态,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恐怖事件的危害及我国坚持打击暴恐的必要性。
听觉语言附着于画面存在,是与镜头相互配合的声音语言,它通过与画面的相互协调,可更好地传达情感、烘托气氛,服务主题。《巍巍天山》的听觉语言主要由同期声、解说词、背景音乐组成。
同期声主要来源于采访时的同期录音。爱跳舞的漂亮女孩迪丽卡玛尔在暴恐事件中失去了一条腿,她提到:“当时我清清楚楚地看到我的炸掉的小腿,还有身边的人一直在打电话求救。”这里的同期声叙事传达了主人公的恐惧,极大地增强了真实感与感染力。
解说词部分使用了沉稳和缓的男声配音。“我们见到了米尔艾合麦提江·肉孜,2014年艾提尕尔清真寺大毛拉被害案的幸存者”一句引出了下文故事的主人公,在点明主题的同时交代故事背景。结尾处“每个幸存者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所有的悲欢离合都会归向一个更好的明天”体现对美好未来的展望,起到升华意义的作用。
在背景音乐部分,在不同场景下合理变换背景音乐及音效。在开头快速切换的画面及恐怖影像上,使用节奏强、旋律快的背景音乐。在幸存者和亲历者讲述故事时,使用舒缓柔美的背景音乐。紧张与温情的交替使用使得这一部分的背景音乐有助于加强叙事节奏、强化叙事效果。
纪录片《巍巍天山》作为建构国家形象的传播媒介,其特殊的框架结构打通了官方和民间舆论场,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家形象的传播效果,为今后专题类纪录片建构国家形象提供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但由于跨文化传播的复杂性,想要更好地建构国家形象,仍需站在国际观众的视角上,继续探索更加国际化的叙事策略,用影像语言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引用
[1] 李忠.后真相时代中国纪录片的真实性呈现——基于纪录片《中国抗疫志》的分析[J].当代传播,2021(2):111-112.
[2] 袁影,蒋严.论“修辞情境”的基本要素及核心成分——兼评比彻尔等“修辞情境”观[J].修辞学习,2009(4):1-8.
[3] 潘曦阳.国产西北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叙事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07):54-57.
[4] 崔云忠,吴娟. 从《爨文丛刻》看彝语“脚”义词的音义发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35(10):14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