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洁/文
敬语一直是日语语言文化方向的重点研究对象。基于此,本文尝试梳理国内外日语敬语语言及文化相关研究,总结其主题和类型,探讨其特点和不足,探寻下一步研究的突破口,以期为今后的敬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日语是世界语言中敬语体系最复杂的语言之一,其复杂性表现在使用者必须根据谈话场合、谈话对象以及话题人物等要素采取不同的敬语对策,才能发挥润滑人际关系的作用。拥有千年以上历史的日语敬语,如实地反映了日本的社会规范、日本人的心理和人际关系的构造,极具民族特色及文化传承性。因此,敬语一直是日语语言文化方向的重点研究对象。本文尝试对国内外与日语敬语语言及文化相关的主要研究进行总结,探寻其可深化和突破的地方,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方向性参考。
1.1.1 敬语史的整体研究或特定时代敬语的研究
如石坂正蔵《奈良時代の敬語》、玉上琢弥《平安時代の敬語》、塚原鉄雄《鎌倉室町時代の敬語》、山崎久之《江戸時代の敬語》、辻村敏樹《敬語の歴史学》等研究多为日语语言学大家对敬语的整体把握,梳理了敬语的变迁史,为了解敬语的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1.1.2 敬语整体结构变化及敬语特定部分使用方式变迁的研究
纪长永指出了现代日语敬语由绝对敬语转向相对敬语、由身份敬语转向交际敬语、由话题敬语转向会话敬语,其原因在于现代日语敬语的词形、功能、适用性等要素的变化。小池清治研究了“ご利用いただけます”这一敬语用语的历史,指出因为商业敬语泛用的影响,该用语中表谦逊的含义递减,逐步变成了普通的郑重语。姜红、松本敦皆以《朝日新闻》为研究对象,分别探讨了皇室使用的敬语以及对皇室使用的敬语的变化。田邊和子、小池恵子探讨了现代日语敬语的简洁化现象。近藤雅之、河正一等学者分析了谦逊语与尊敬语的混用表达以及曾被认为是误用表达的“二重敬语”在现代日语中逐渐被认可的现象。
吉冈郷甫将敬语分为“敬动作说”“谦动作说”“事物的存在礼貌说”。在吉冈分类说之前,敬语分类基本是以“尊敬”和“谦逊”的两分法进行的。而在吉冈分类说之后,由其发展而来的敬语三分法“尊敬语”“谦逊语”“丁宁语”作为学校教科书的语法规范被沿用至今。时枝誠記将敬语分为“辞”的敬语法和“词”的敬语法,前者是指语言主体的表达中体现的敬语法,而后者是在语言素材中体现的敬语法。辻村敏樹在“时枝分类说”的基础上,将敬语分为“素材敬语”和“对者敬语”,前者指与话题传达内容相关的敬语,后者指与受话者相关的敬语。此外,日本文化厅通过近两年讨论,于2007年发布了敬语指导文件《敬语的指针》。该文件将以往学校主流的敬语三分法细化成了五分法,即“尊敬语”“谦让语Ⅰ”“谦让语Ⅱ”“丁宁语”“美化语”,为现代敬语的基本理念提出了新的见解。
1.3.1日语敬语内部的对比研究
大久保加奈子以婚宴主持人的讲话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发话者在同一场合,面对相同受话者分别使用尊敬语和谦逊语的功能差别,指出不同敬语的使用能导致相同话题产生不同语感,并营造别样的话语气氛。魚秀禎对日语中上一段、下一段活用动词和五段活用动词的敬语形态进行了对比。滝島雅子基于“日语日常会话语料库(CEJC)”和“现代日语书面用语均衡语料库(BCCWJ)”,对比分析了口头用语和书面用语中敬语名词的使用倾向。
1.3.2 日语敬语与他国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Ismatul Khasanah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对比了爪哇语和日语中对年少者的敬语使用情况,指出爪哇语中父母对子女、老师对学生使用敬语是普遍常见的,而日语中这种情况较为少见。曹春玲分析了中日敬语的差异,指出日语敬语有完整的语法体系,会根据会话双方的等级关系等因素而变化;汉语敬语则没有固定的语法体系,多为包含敬意的接头辞、名词以及敬辞“请”等表达方式。邹善军、颜冰对中文和日语中的敬语接头辞“令”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两者存在指代辈分以及人称表述上的区别,中文的“令”可以用于对方的长辈或是其他辈分,且基本上用于第二人称,而日语的“令”只能用于同辈或晚辈,且基本上只能用于第三人称。金蓮喜通过对日韩电视剧台词中人称代词和与其共起的谓语部分敬语表达进行考察,对比分析了日韩人称代词的礼貌度。
宇佐美まゆみ基于“面子理论”,提出了更适合日本文化的“会话礼貌策略(discourse politeness)”,将礼貌用语分成了“有标礼貌用语”和“无标礼貌用语”,为敬语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平静、松村瑞子收集了中文和日语访谈类节目的会话材料,基于“面子理论”对其分析,研究了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交流策略。毋育新将有标记性与无标记性概念引入日语敬语研究,指出了使用敬语策略时进行语体转换的重要性。山田键三、奥濑真紀引入“面子理论”对敬语接头辞“お”和“ご”的区分原理进行了研究。毋育新通过对中国日语专业学生及日语母语者的礼貌策略进行分析,探究了中国学生在敬语习得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解决学习者敬语习得问题的教学方案。
毋育新、玉冈贺津雄、宫冈弥生对日语学习者进行了测试,通过通径分析,得出日语语法的习得程度是影响敬语误用的直接因素。夏俊、松田高史、沙秀程选取了日语能力试验N1中的14道真题,对湖南省两所大学日语专业的中、高年级学生共86人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学习者的敬语习得情况。结果表明,学习者的平均误答率为61.86%,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敬语词汇以及句型的形式、意义把握不足;二是初级语法知识和中高级句型知识掌握不牢。岩佐靖夫考察了日本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敬语误用,指出“将本应用于自身的谦让语作为对对方的尊敬语来使用”的误用较多,其原因是堆砌多种敬语以表达更高敬意却忽略了句型的构造是否合理。
此类研究多以敬语和文化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如杨本明、郑新超,杨本明通过“打工敬语”分析了日本文化,前者指出打工敬语是外在社会因素和使用者内在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后者探讨了打工敬语中体现出的日本人喜好委婉表达等文化特性。赵瑞琦分析了日本人在集团意识影响下使用商务敬语的各种情况及意义。何艺娇、林桂华从敬语出发分析了日本人的上下意识。周琛分析了儒学伦理对日本敬语的影响力,主要探讨了日本民族在“绝对敬语”时期对神祇以及天皇等贵族阶层的“敬畏”伦理意识;在“相对敬语”时期对所属家族、集团、共同体的“忠孝—礼义”伦理意识;在“交际敬语”时代重视社交场合、人际关系的“泛道德—恭谨”伦理意识。
纵观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敬语进行了研究,皆取得了一定成果,为敬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日本国内的日语敬语体系研究以及日语母语者的敬语使用等相关研究已硕果累累。此外,有关日语学习者的敬语使用研究也获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来看仍存在以下可深化的地方:
(1)学术视野方面,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未能较好结合。比如敬语的分类研究多为文献研究的成果,被作为学校语法规范沿用至今的“敬语三分法”存在不足之处。如“伺う”和“参る”属于同一动词的“谦逊语”,但因其表示敬意的对象不同导致使用语境截然不同,这点在“三分法”中并没有得到体现,这是导致敬语误用的一大原因,是理论研究未与实践研究较好结合的具体体现。而日本文化厅《敬语的指针》的“敬语五分类”中对谦逊语分类进行了细化,但也还需结合实践研究来探索该分类法如何与敬语教育联系起来。
(2)研究对象方面,以自然语料为对象的研究较少。近年来,语言学各领域以自然语料为对象的研究逐步增多,但在敬语研究方面的运用还不多见,现有的研究大多基于文本收集或问卷调查得来的数据进行分析。而该类数据收集的多为被调查者的主观想法及见解,与自然状态下的实际语言交际存在显著区别。因此,在敬语研究领域对自然语料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3)研究方法方面,存在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但不够深入。敬语的使用反映了使用者的心理以及对日本文化、社会结构的理解等多重问题,研究者应与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结合深入进行研究。此外,将量性分析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不多。
(4)研究视角方面,一是将敬语语法因素(语法表现)和语用因素(使用意识)相结合的、系统的、多维的研究不多。二是将视角放在语言行为产物上的研究较多,从语言行为过程视角出发的敬语研究较少。
综上所述,国内外已在日语敬语的变迁、分类、对比、策略、误用、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学术视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还存在可深化之处。
此外,语言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时期的研究侧重点不同。今后的敬语研究除了可在上述四点不足之处着力之外,在研究主题上也可进行突破。如今是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普遍,而纵览现有的日语敬语研究,基于跨文化交际场面分析日语学习者实际敬语使用的研究较少。在跨文化交际中,学习者能否恰当地运用学习目标语言中的礼貌用语进行交流,是影响其本人文明形象及背后代表的国家形象构建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提升日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研究其实际的敬语使用状况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笔者认为作为今后的突破点,以下几个方向的研究值得期待:(1)剖析学习者的敬语行为过程。比如,在不同的跨文化交际中,面对母语者会采取怎样的敬语行为策略,而不同的行为策略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基于何种原因会调整敬语策略,以及如何调整敬语策略,以应对母语者于交流过程中的反应。(2)分析学习者的敬语行为产物。比如,基于母语者对学习者敬语使用情况的评价,探讨学习者的敬语行为产物与日本社会文化的契合度。如不契合,差异在何处,原因是什么。(3)探讨学习者的敬语行为策略。比如,结合对敬语行为过程以及行为产物的分析,探索在跨文化交际中,怎样的敬语行为策略才能有效构建文明形象,促进友好交流。■
引用
[1] 石坂正蔵.奈良時代の敬語[J].國文學:解釈と鑑賞,1956(21:5).
[2] 玉上琢弥.平安時代の敬語[J].國文學:解釈と鑑賞究,1956(21:5).
[3] 塚原鉄雄.鎌倉室町時代の敬語[J].國文學:解釈と鑑賞,1956(21:5).
[4] 山崎久之.江戸時代の敬語[J].國文學:解釈と鑑賞,1956(21:5):17-24.
[5] 辻村敏樹.敬語の歴史学[J].國文學:解釈と教材の研究,1981(26:2):48-58.
[6] 纪长永.谈日语敬语变化的现状和前景[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21:5):48-52.
[7] 小池清治.「ご利用いただけます」の歴史:謙譲語の改まり語化、商業敬語の影響[J].宇都宮大学国際学部研究論集,2006(22):165-170.
[8] 姜红.基于新闻语料的日本天皇敬语使用变化研究:以昭和以来刊载于《朝日新闻》上的天皇发言为考察对象[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4):43-50.
[9] 松本敦.朝日新聞における皇室への敬語使用の変遷[J].日本語学·言語学,2013(9):72-100.
[10] 田邊和子,小池恵子.敬語の簡素化と明晰化:「いらっしゃる」と「いかれる」の教科書記述と使用実態について[J].国文目白,2020(59):104-121.
[11] 近藤雅之.いわゆる 「敬語の誤用」 について:「おられる」 という表現を中心に[J].語文論叢,2020 (35):38-72.
[12] 河正一.敬語表現に対する大学生の捉え方:経年変化と東西比較を中心に[J].大阪府立大学紀要(人文·社会科学),2021(69):1-15.
[13] 吉岡郷甫.日本口語法[M].大日本図書,1906.
[14] 時枝誠記.国語学原論:言語過程説の成立とその展開[M].岩波書店,1941.
[15] 辻村敏樹.敬語の分類について[J].言語と文芸,1963(5:2).
[16] 日本文化厅.敬語の指針,2007.
[17] 大久保加奈子.尊敬語·謙譲語の機能に関する考察:結婚披露宴の司会者の発話を例に[J].社会言語科学,2009(12:1):162-173.
[18] 魚秀禎.上·下一段活用動詞と五段活用動詞の敬語の形の比較:国会会議録の50年間の変化を中心に[J].日本語文學,2016(75):49-66.
[19] 滝島雅子.話し言葉と書き言葉における敬語名詞の語彙比較[J].計量国語学,2020(32):315-330.
[20] Ismatul Khasanah.ジャワ語における年少者への敬語使用:日本語の敬語使用と比較して[J].広島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紀要,2011(60):183-191.
[21] 曹春玲.中日两国敬语的特点与异同比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97-102.
[22] 邹善军,颜冰.日语接头辞「令」和汉语接头词“令”的差异[J].语言与文化研究,2012(10):21-23.
[23] 金蓮喜.日韓の敬語の対照研究:終結語からみる人称代名詞の丁寧度[J].日本文學,2021(117): 173-198.
[24] 宇佐美まゆみ.「ディスコース·ポライトネス」という観点から見た敬語使用の機能:敬語使用の新しい捉え方がポライトネスの談話理論に示唆すること[J].語学研究所論集,2001(6):1-29.
[25] 平静,松村瑞子.日中会話におけるポライトネス·ストラテジー [J].言語文化論究,2011(26): 73-84.
[26] 毋育新.日语敬语的有标记性与无标记性研究:以语体转换为对象[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3(1): 32-37.
[27] 山田健三,奥瀬真紀.敬語接頭辞「オ-/ゴ-(御)」の使い分け原理試論:ポライトネス理論の観点から[J].信州大学人文科学論集,2014(1):223-241.
[28] 毋育新.中国学生日语敬语习得问题点理论索据[J].外语教学,2015(2):57-60.
[29] 毋育新,玉冈贺津雄,宫冈弥生.基于通径分析的日语敬语习得影响因素研究[J].外语教学,2011(4):36-40.
[30] 夏俊,松田高史,沙秀程.N1文法部分から見た敬語習得の問題点及びその対策[J].九州共立大学研究紀要,2019(10:1):33-39.
[31] 岩佐靖夫.学習者に対する敬語指導の一考察:初年次学習者に対する日本語リテラシー科目『文章表現法Ⅰ』の期末試験結果の誤用分析を中心として[J].尚美学園大学スポーツマネジメント研究紀要, 2021(3):1-12.
[32] 杨本明,郑新超.从日本文化视角来解读“打工敬语”[J].日语知识,2012(4):17-18.
[33] 杨本明.日语敬语对日本文化和日本人心理特征的显现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16-117.
[34] 赵瑞琦.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其影响下的商务敬语的使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6):39-42.
[35] 何艺娇,林桂华.日本人的上下意识:从敬语进行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3):73-76+83.
[36] 周琛.儒学伦理对于日本敬语现象的影响力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26-3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