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高速交警支队在桐庐服务区举行夏季防疲劳攻坚战,这是夏季突出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百日行动”的核心和关键。“在高速公路上,夜间开车困了累了,只有休息才是最好的防疲劳驾驶办法。”支队长闫春雷说。
早在2019年,杭州高速交警就开拓思路,深挖潜力,在辖区开辟全免费“麻雀式防疲劳停车区”。
“我们在创新成果基础上更进一步,利用‘声光电’全方位建设防疲劳干预圈,在主要收费站入口增设高空激光灯,在事故高发路段,完善由高空激光灯、电子情报板、护栏反光膜、LE D灯带、太阳能爆闪灯、提醒牌、警喇叭、定向喇叭等组合的立体防疲劳提醒带。通过短暂刺激,让夜间行车的驾驶人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清醒,确保将车辆安全驾驶到服务区或停车区休息。”
常年往返上海和江西的货车驾驶人曹师傅深有体会:“几公里外就看到激光线在上空跳动,这些绿色的激光线角度一直在变化,晚上特别醒目,视觉冲击力强,加上路段上有爆闪灯和喇叭,提神效果好。”
“‘百日行动’期间,我们除了突出路面责任勤务,警力向路面倾斜、向夜间倾斜,强化夜间疲劳驾驶行为整治外,还同步强化线上指挥勤务,提高视频巡查密度和系统监测效果,提升警情发现处置能力。最核心的,还是做数据的集成和治理。”杭州高速交警支队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加强对疲劳驾驶的管理,我们利用数据归纳出了辖区内的疲劳高发路段、时段,通过后台视频巡查提升对存在疲劳驾驶隐患车辆的主动发现能力,当看到车辆出现‘S’形行驶、尾灯不亮、违停、低速这些情况,就会提前预警,主动进行干预。”
7月7日0时25分许,杭州高速交警在长深高速公路千岛湖方向2384公里附近,发现一辆大货车走“S”形,在3个车道间不停切换,后方巡逻民警立即用警报进行提醒,但驾驶人似乎毫无反应。指挥中心立即电话提醒干预,该车驾驶人开始恢复正常行驶,也注意到了后方的警报声,最终被引导至乾谭出口休息。
依托于公安数字化改革,杭州高速交警积极构建“大脑+手脚”勤务机制改革,做强做大数字指挥室“大脑”,全面提高路面异常事件主动发现和处置能力,实现“警情+处置”扁平化作战。自2011年改革以来,警情主动发现率由最初的10%上升到54%,一旦出现异常事件预警,马上发挥“大脑”对“手脚”的作战指挥,实行多维度“空地打防”,在质效上形成严管氛围。
7月以来,杭州高速交警开展“清雷”行动,查处、驱赶各类违法停车,低速行驶等异常行为2000余起。
“对交通违法行为查处后,我们在辖区的‘交通安全说理说法点’对司乘人员进行安全宣教,落实罚教闭环。每周,我们还要派专人前往辖区重点企业和点位开展走访宣教,这是预防的关键。”杭州高速交警支队副支队长金雄强介绍,“通过数据汇总和集成,我们建立易疲劳驾驶人群数据库,辖区建立24个交管工作微信群,对587家建档企业2124名驾驶人、安全员开展定向宣传,公布夏季管理政策措施,督促企业加强宣传教育,引导驾驶人自觉安全文明行车,落实易疲劳驾驶群体‘我要休息’工作。”
“我要休息”还表现在有场地可以充足休息,除了在辖区内的收费站外广场设置多个“防疲劳临时停车区”,杭州高速交警还主动多维拓展停车资源。“百日行动”期间,辖区新增119个大车停车位、47个小车停车位,持续整合服务区停车资源,尽可能扩大货车停车区域,通过增加服务区安保力量,实时掌握服务区内停车情况,落实清场换停,提高车位利用率。(原载人民公安报,谢佳,胡跃庭)
2022年4月到6月,浙江全面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通过多措并举,多元共治,取得良好成效。在全省六类守法率测评抽查中,各地乘客安全带使用率达95%以上、摩托车和电动车头盔佩戴率达90%以上。
行动期间,全省各级交警部门主动与主管单位、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社区)的沟通,不断完善部门协同联动、重点行业示范、社会力量共建的多元共治格局。源头治理:会同交通运输部门深入各类场站、出租车公司、网约车平台,开展源头治理。精准管理:依托“交管12123”APP、浙江交警双微平台,向快递小哥、客货运驾驶人以及“摩托玩车族”等人群精准推送“一盔一带”提醒短信12.84万条。数字赋能:在杭州、湖州、台州等地试点开展交管精密智控机制,通过社会综合治理平台,依托社区街道网格化管理,对“一盔一带”管理中亮红码的企业及人员落实降色加分整改措施。完善机制:完善“外卖骑手”内部交通安全管理机制,通过设立“指数”“赋色”等量化制度,加强对“红”“黑”榜企业的管理,依托监管平台推送安全责任风险提醒,实现处置反馈全闭环。宣传先行:各地针对不同群体展开精准宣教,期间曝光1253起违法案例,进校园宣讲4008场,公益宣传活动2359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