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云霞
(朔州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朔州 036002)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域内开展的,依托农村区域的自然资源环境、天然优美景观、特色人工建筑和独特民俗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业体验游和农村休闲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观光度假、娱乐休闲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发展到现在其本身已形成诸多个性。正因为这些个性特征的存在,才使得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2.1 内容的广泛性 在乡村里,任何能够产生旅游吸引力的资源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的内容本身就是旅游资源,包括乡村特色民居、古镇、街道、劳动用具以及地方风土人情、乡间艺术、农家饭的制作、农活及牲畜的喂养等。乡村旅游资源的内容很丰富。
1.2.2 活动的参与性 乡村旅游能够有如此大的发展空间,能够为游客们所追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贴近自然的参与性。自然性和游客的参与性是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在生活压力日趋渐增的现代社会,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既然是一种生活方式,必然会强调游客的参与性。乡村旅游不仅提高了游客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带动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旅游业并获得可观的收入,进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1.2.3 地域的差异性 不同种类的地域环境就会产生形态迥异的地域差异。地域差异性带来了乡村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特异性。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形态各异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而为游客提供体验感不一样的旅游经历。
1.2.4 开展的季节性 乡村旅游中的许多旅游产品是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的。然而农业生产受季节性影响比较大,一年四季有忙有闲,所以乡村旅游也表现出季节性的特征。所以在乡村旅游区的建设过程中,规划者要创造出一些不受季节影响的乡村旅游项目,比如农业科技展馆、温室采摘游、室内饲养区等,旨在提高乡村旅游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是综合考虑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因素等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该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是针对一个较大区域范围的、较长历史时期内的乡村旅游发展总目标,及其实现方式的纲要性谋划过程,也可以认为是较大行政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中的专项规划。
2.2.1 科学合理规划 乡村旅游发展到现在,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一个就是农户盲目跟风现象。他们看到一些人成功了、挣钱了,在不考虑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的情况下盲目模仿,造成千篇一律,久而久之走向失败。所以,相关部门应合理引导并且制定切合实际的规、科学的规划方案。当地政府应该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与一定的帮助和支持,多部门通力合作才能使地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2.2.2 建设特色景观 地域的差异性带来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当地农户要充分挖掘代表本区域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切忌盲目模仿,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形成彰显自身特色的农家乐。
2.2.3 坚持因地制宜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养育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所以,在规划设计乡村旅游景区时要因地制宜,周边不能雷同。不同村落的水土及人文环境不一样,有的村子适合种植大作物,有的村子则适合发展畜牧业,还有的村子可能风土人情比较有特点。
2.2.4 加强相关管理 相关部门对乡村旅游要从多角度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比如经营方面、产品质量方面、服务方面以及安全卫生方面等,以此来提高乡村旅游经营水平。
目前,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各类新形式乡村旅游策略也在不断形成,全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村落数量多达10万个,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的数量更是超过了百万,每年乡村旅游创造的营业收入达数千亿元。
“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句话一经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文件中出现,“美丽乡村”建设就蓬勃发展起来,同时催热了全国的乡村旅游发展。随之,我国相关部门对乡村旅游事业发展开始关注,并从政策角度对乡村旅游事业做出明确指示。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应重点突出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经济发展、党政文化建设以及社会精神文明等多项要素,是实现我国社会全面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手段。乡村是我国最基础的国土行政单元,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也同样意味着我国社会经济体系已进入完善期,行业工作者与相关部门正在不断加大研究与实践力度,努力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建设工作的全面融合。
乡村旅游发展到现在,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可持续性较差的难题,乡村旅游圈对于乡村旅游事业的核心要点未能做到真正把控,“乡村性”正在逐步丢失,部分乡村旅游地过度开发,直接导致原有的生态景观被破坏。此外,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在政策引导层面存在一定漏洞,乡村旅游规划主题不明确,重复项目多,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多样性,甚至部分乡村旅游带为争抢客户实施各类非法竞争手段,实际服务质量严重不足;规划不科学,缺乏合理性,市场上存在乡村旅游产品落后、层次低的问题。因此,全面实施乡村旅游规划与理论实践,是我国振兴乡村经济、提高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
早在2000年,相关部门为规范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出台了《乡村旅游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但是,政府相关部门所做出的努力,却没有真正激发行业理论热潮,行业内部关于乡村旅游规划层面的论文数量很少,且多以乡村为基础单位实施基础探讨,行业工作者并没有形成乡村旅游区域性建设与整体规划思维。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前景极为可观,可是,庞大的市场空间也让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参与其中,大量的竞争与不合理建设,让规划理论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工作是对乡村旅游业历史、现状与市场等要素实施全面整合,结合当前市场背景,制定合理的目标体系,并在目标体系支持下,对那些可能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各项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是针对一个较大区域范围、较长历史时期内的乡村旅游事业制定总目标,并对其实现与发展模式制定策略的过程,亦可看作是指定行政区域内旅游事业发展建设体系下的一个子项目。
实现美丽中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完善区域经济体系是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核心任务,从业人员应该从经济发展的任务与目标这两个角度入手,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合理配置相关产业要素,结合当地资源特点,合理安排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开发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最大程度地提高村民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以进一步促进本地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任务与目的角度分析,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是乡村旅游区建设工作的根本,可对实际工作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此外,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亦可根据实际覆盖范围的不同,划分为国家乡村旅游规划、省级乡村旅游规划与地方乡村旅游规划。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理论有逆城市化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逆城市化理论是由于现代城市环境恶化、人们就业压力增大、生活成本逐渐提高等因素,导致人们想逃离原先的生活状态进而追求原生态的、相对轻松的乡村生活,这个理论应用在农村旅游发展规划与实践中,为农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城乡一体化理论是指为了实现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建立城乡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新型城乡关系,有助于实现传统单一的老旧旅游方式向新型开放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有机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实现乡村经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强调旅游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在保护乡村生态平衡的大前提下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规划是在乡村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以乡村各项旅游资源以及对应的各项功能区域为划分范围,以乡村各项特色产品与乡村性为核心要点,对规定区域内的乡村进行开发、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等层面实施全面系统的谋划,协调各方要素与资源,全面提升区域乡村旅游事业发展潜力与吸引力。此外,乡村旅游总体规划重点分析区域旅游市场背景,进而确定乡村旅游区域的核心主体,合理实施区域空间设置与资源配置,为后续基础资源保障与建设提供合理的发展经验。
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应从发展背景与环境角度入手,从总体角度全面分析区域环境、背景以及旅游市场等各项影响要素,合理规划区域乡村旅游事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做好不同规划之间的统筹协调,并深入分析各项成功经验。
5.1.1 编制背景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背景来源复杂,既可能是上级行政部门提出的发展政策,亦可是区域经济建设的基础需求,但是,以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实际现状作为规划基础,是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内容的关键部分,并且从宏观角度去分析编制与规划工作所要解决的问题。
5.1.2 发展环境分析 业界环境是影响乡村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乡村旅游业界环境分析,是指对乡村旅游的实际发展背景和环境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讨论,从国际到国内再到区域性规划用地等角度,对本地乡村旅游的发展作出一个总体性的概括。实际工作经验表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需将业界环境放在较高的层次,树立全局思维,系统分析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态势,以此来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近些年,顺应时代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乡村旅游事业发展如火如荼。但是,行业初步形成之后却也同样陷入发展瓶颈,因此,行业工作者应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合理诊断,并针对性地找到解决对策,进而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工作提供合理方案。
5.2.1 乡村旅游产业问题诊断与分析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经历了从产生到成长再到发展等的多个过程,所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的诊断与分析应该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合作等方面进行考虑,找到其相关配套资源存在的漏洞,进而完善整体建设体系。
5.2.2 乡村旅游基础与配套设施问题的诊断与分析乡村旅游有效发展的根本与保障是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情况,主要包括乡村的交通道路情况、水电供应情况、环保设施、消防保障设施和安全保障设施等。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相关部门需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入手,对乡村旅游基础与配套设施进行全面细致排查,找到其问题来源以及发展的关键要点。
5.2.3 乡村旅游服务以及经营管理的实际问题诊断与分析 良好的旅游服务与经营管理关系到乡村旅游产业的实际吸引力。近些年,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迅猛,但是,产业从业人员平均文化水平不高,他们长年与土地打交道,还未摆脱小农意识,严重缺乏现代服务理念,市场开拓能力相对较差,其劳动与服务技能相对单一,且年龄偏大,无法有效发挥各类服务与保障手段价值,他们服务理念较为淡薄,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导致乡村旅游发展与经营管理层面出现较大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政策指导与服务培养,从经营模式、服务标准等层面入手,全面剖析行业发展难点,提升工作人员在服务与管理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同时,各乡村旅游区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组织成立乡村旅游方面的行业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经营进行科学管理和行为规范,制定符合实际的价格,避免打价格战,打击无序竞争,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统一上岗培训等措施。上级监管部门需要积极监管,并指导乡村旅游服务规划化管理,同时根据相关规定对乡村旅游服务进行等级考核评定。
5.2.4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问题诊断与分析 乡村旅游工作的核心要义就是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是旅游吸引力的关键点,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成功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游客的体验度和参与度,进而会影响到游客的满意度。因此,为提高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建设与发展的稳定性,相关产业人员应加强对市场需求的分析,树立产品特色思维,创造性开发各类具备鲜明特点的产品内容,并加强市场反馈调研工作。
乡村旅游资源关系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吸引力所在,具体可变现为乡村农事、乡村文化、乡村食宿、乡村民间艺术等,同时乡村旅游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制约要点,这对于发展乡村旅游工作具备极高的指导意义。
首先,对于区域旅游产业规划者而言,应加强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研究,建立相对统一的资源分类方案,实施合理的评价与调查工作。
其次,全面分析各类资源类型与空间分布,加强不同资源的组合与差异化建设,注重不同资源的集中与分散,加强乡村资源的空间利用,并逐步形成特色化产业目标,强化旅游的新引力。
再次,注重格局层面的分散效应,拓展乡村旅游的有效空间,全面延长乡村旅游时间效应,提升游客的参与感与体验舒适度。
最后,乡村旅游资源以及发展规划过程中,也要同时加强对旅游市场的合理分析,加强各项营销策略的合理使用,全面推动各项工作的平衡,加大区域特色的市场影响力,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应树立全局意识,树立正确的发展任务与目标,合理开发乡村旅游各项资源与空间,加强产业协调,加强特色产品疏导,合理分析旅游市场态势,并逐步形成更为鲜明的区域旅游特征,全面保障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