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调研

2022-11-11 04:30陈素娟杨伟球陈国元马运涛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园区农业

陈素娟,杨伟球,陈国元,马运涛,姚 琴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8)

2021 年苏州市出台《苏州市现代农业园区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再次为苏州市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遇。2021 年课题组对苏州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组织调研,对园区建设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建议总结如下:

1 苏州农业园区概况及成效

1.1 苏州农业园区概况

自1998 年开启农业园区创建工作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县(区)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建设成效显著,有力地推动了苏州市农业农村事业发展。到2021 年底,苏州已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9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47 个,县(市、区)级22 家;市级以上农业园区面积139.76 万亩,涉及58 个乡镇300 多个行政村。园区硬件基本达到“渠相通、路相连、田成方、林成网”。截至2019 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园区规划总投资191 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25.9 亿元,共有入园企业8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近200 多家、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近2000户。

1.2 苏州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苏州市农业园区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在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为服务区域农业经济、乡村振兴和科技兴农提供了有力保障。

1.2.1 主导产业提质增效 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如水稻、蔬菜“水八仙”、常绿果树、水产等地方品牌优势,选择比较优势明显的地方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引进培育新品种,开发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提升主导产业的发展潜力,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达到提升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增产增效目的。通过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将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产业发展水平在区域处于领先地位。建成了一批水稻、水稻+蔬菜、蔬菜、渔业、果品等专业型或综合型现代农业园区,其中农业园区水稻、蔬菜、水产养殖面积分别占全市面积81%、83%和80%。

1.2.2 科技驱动活力倍增 通过与科研院校开展合作,引进技术与人才,共建科研平台,打造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平台和现代农业设施设备展示平台,开展“三新”技术研发、示范与推广,提升农业园区的科技竞争力。依托平台实施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养等,为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目前农业园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和教授工作站等建设率达70%以上。如太仓现代农业园区水稻实现了从育秧到碾米全程机械化;吴江现代农业园区已成为全国智慧农业试点园区;江苏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施“一核三带多园”的总体产业格局,带动了常熟农业园区的发展。苏州市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先后与国内13 家科研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建立了1个院士企业工作站,设立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成了省级青虾苗种繁育基地,渔业机械化、设施化、科技化水平均位于全省前列,科技合作为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1.2.3 产业融合不断深入 围绕主导产业合理规划农业园区的功能布局,开发集生产、加工、冷链配送、观光休闲等于一体的产业群,形成产供销、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推动产业链纵向整合和横向拓展。例如:2020年,吴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完成2500m 休闲观光路、2 座观光塔、1 座景观桥、4600m河道两侧绿化以及水上花田绿化景观等项目,完善了农文旅融合发展配套设施建设,完成稻田画及油菜花田创意景观设计,联合举办同里油菜花节、“同里之春”国际旅游文化节,集中举办乡村文化节目表演、农夫市集等,唱响农文旅融合知名度,近年来年均接待游客超14 万人次,实现年旅游收入1300 多万元。产业融合不仅推动了园区的发展,也带动了园区所在镇村的产业发展,形成了农业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1.2.4 绿色发展成效突显 全面推行绿色清洁生产,通过实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回收、推广有机肥使用和节水灌溉技术等措施,实现农业绿色、安全、低碳、循环发展模式,提升农产品质量。例如:吴江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建设“四新”展示基地,试验、示范、推广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模式,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池塘智能化生态养殖、稻麦智慧管理等绿色发展模式,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 个、部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5 个、市级“三高一美”基地6个;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个数56个,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比重达89.9%。

1.2.5 带动农民增收显现 农业产业园以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形式,吸收周边农民再就业;通过“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形式,推广“三新”技术,带头周边农民共同致富;通过构建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增加农民的收入。例如:吴江现代农业园以行政村为单位,组建了多形式的合作社,例如蔬菜园艺合作社、粮油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生产,合作社把农民的土地进行流转集中管理,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获取利润;合作社则通过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生产,提升了管理水平,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2.6 品牌建设实现突破 农业园区近几年在品牌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批龙头企业于跻身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行列,如:吴江三港、江澜、骏瑞等企业。企业将品牌建设贯穿于农业全产业链,通过构建全产业链绿色生产体系,大力推进生产、加工、流通等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品牌培育力度,构建起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认证为基础,苏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补充的农业品牌体系。吴江香青菜、凤凰水蜜桃、王庄西瓜、东山白沙枇杷等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1.2.7 政策支持不断加大 围绕农业园区建设,各地出台了财政扶持、用地保障、农业保险等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园建设。苏州市财政通过“三高一美”建设项目,推进高标准农田、高标准蔬菜基地、高标准鱼塘建设,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创建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推动了农业园区的转型升级。以政策鼓励农业园区创建国家级、省级和市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提升农业园区创建积极性。出台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办法,为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 农业园区发展存在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够科学,缺乏经营活力

建设主体对园区前期建设热情高,但后续运营乏力,园区运营所需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得不到有效保障;农业园区一般依靠租金支付土地流转、设施更新、日常运维等费用,已经捉襟见肘,甚至出现缺口,没有溢出效益;农业园区内多数企业仅能维持运行,盈利微薄,靠政府补贴或社会化服务增加营收。部分农业园区挂靠在乡镇集体,发展方向不明确,发展速度缓慢,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步伐,难以满足中央、省市地方政府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2 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融合有待深化

“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链不完整,有些园区的产业之间关联度低,同时存在明显的短板,“瓶颈效应”抑制了农业产业园的做大做强。目前大部分产业园初级产品多,加工、运输、销售等不足,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影响了产业园区的经济效益。个别产业园已建立了完整的产品销售平台,对接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具有良好的营销渠道,但规模种植基地发展不足,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不足,产品依靠外调的现象比较严重。此外,多数产业园的休闲、生态、文化等功能开发不足,在项目设计上,各自独立,且同质较多,相互支撑相互合作共赢的少,缺乏一体化和共同发展远景设计。农户与农户、农户与园区主体之间的利益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许多农民尚不能分享园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所带来的利好,农民参与园区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2.3 农业园区技术人才匮乏

面对政府农业园区的期待,面对高新科技产业不断涌入农业行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园区对农产品生产、管理、加工、销售、服务等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但很多园区难以提供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优越条件和科技平台,再加上高等院校毕业生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不高,使得科技人才一人难求,从而大大削弱了园区科技创新、管理水平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又乐于工作在生产管理一线的农业人才尤为短缺,园区的产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

2.4 科技创新能力弱

农业园区普遍缺乏自身研发能力较强、对区域产业发挥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涉农产业创业创新的氛围不够浓。大部分农业园区没有专门的技术研发机构或平台,缺乏面向产业和面向市场的技术研发技术革新,对产业布局和对市场框架的研究不够深入,生产经营单一,抗风险能力差;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深度不够,成果孵化、成果转化和成果推广布局不尽合理,工作机制不通畅,导致园区难以形成创新合力。园区对创业创新主体、对新型职业农民等的综合服务能力还不高,研发、投入能力不足,很难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园区,这也导致了大多数园区难以形成高新技术成果,难以形成园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3 高质量发展策略

3.1 坚持政府主导,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农业园区要成立专门组织管理机构,对园区的发展、产业布局等进行顶层设计;落实专人负责示范园区规划建设和日常管理。完善示范园区管理模式,探索实行“建管分离”“建运分离”等多种市场化运营方式,充分对接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农业园区自身盈利能力和运行活力,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

3.2 优化突出主导产业,持续推进品牌战略

应充分考虑农业园区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围绕一至两个主导产业,优化布局,发挥产业、产品在时空上的互补,在生态上的互助,在利益上的最大化优势,做大做强园区的特色产业品牌。要以创建特色品牌为主线,吸引与主导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入驻,不断延长产业链;要优先吸引与主导产业相关度高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进驻,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带动园区企业共同发展。积极拓展农业企业和农业产业功能,积极发展创意农业、农业文化、农耕体验等新业态,满足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多元化需求。

3.3 创新体制机制,“集体+个体”相互融合

农业园区不能沦为“出租商”“后勤服务公司”,要成为推动“四新技术”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要建立农业园区集体经济主导的示范基地与市场经济主导的个体基地相融合的体制和机制。集体示范基地起到一是生产调控、保供、稳物价、保民生的关键作用;二是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智能化机械化生产、现代先进科技展示与推广示范作用;三是服务个体基地。个体基地则在特色产品生产、多样化产品补充、传统农耕文化传承等方面积极拓展,形成特色发展。从而使园区形成大宗生产与特色生产、传统生产与高科技生产齐头并进的格局。

3.4 建立科创园地,发挥园区的引领作用

据调研,目前农业园区拥有自己的“科创园”或“农创园”或“研发基地”并能正常开展工作屈指可数。作为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农业园区,不能仅仅体现在设施设备的先进性方面,更要在引领园区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现代农业园区必须建立自己的科创园地,不断研究阻碍园区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发生产新动能,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成果示范与推广等功能融合在一起,形成融合发展动力,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3.5 加快人才引进培养,提升园区人才储备

地方政府要积极为农业园区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创新创业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吸引农业人才入园工作;要做好“外引内培”工作,不仅要积极引进人才,还要深入挖掘园区内部的技术能手和“苗子”,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努力为其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同时在职称晋升、科技研发、创新创业等方面给予扶持,使其尽快成长为园区发展的中坚力量。

地方政府积极牵线搭桥,引导农业园区对接高校、科研机构和农业高科技企业,按照产业链、价值链的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开展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合作等,探索“园区+企业+院校”的人才培育机制,深化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机制,探索园区内、园区与科研院所等在人才共享方面的机制,为农业园区发展贮备多元化的人才资源。

3.6 加快高新技术推广,提升服务功能

园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优化和不断提高的过程,必须与时俱进,强化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在生产管理上的推广与运用。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指导,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另一面园区要主动作为,积极探索适合本园区发展的新技术、新装备,创造条件来推动技术集成创新和设施装备升级。加快农业物联网和“互联网+”示范应用,促进农业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农业园区应利用物联网、大数据、AI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为园区内企业、农户等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和信息支撑,促进生产管理、产品推广、观光旅游等融合发展,让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惠及园区发展的方方面面,推动园区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可为推动农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建设不易,发展更不易,它体现的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承载的是未来农业的希望,因此,它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它的壮大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农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要久久为功,方能水到渠成。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园区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