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叶美燕 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
主任护师、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和健康科普讲师,浙江省医学会科普分会健康教育学组委员,杭州市萧山区中医药学会护理分会理事,杭州市高层次人才,杭州市萧山区知联会会员,萧山区政协委员。
2020年11月底,因单位有工作要对接,我从扶贫的湖北利川回到萧山区中医院。当时有十几名利川的脊柱畸形患者仍在住院,得知我要去医院看他们,都兴奋得不得了。从第一间病房进去,能下床的患者及家属就围过来,俨然把我当作他们的老乡,跟我说着利川当地的方言。因为我在利川待了大半年,当地的方言大部分能听懂,也能简单讲几句,大家都特别开心。
此时也认识了一批在我院治疗的西藏患者。他们双手合十,低头行礼,这是西藏患者给我最深的印象,托切那(谢谢)是我在病房内听到最多的一个词。他们跨越3700公里,从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西藏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缘分始于萧山区中医院“杏林天使基金”和“重塑人生脊梁”两大慈善项目。这些患者全部免费接受了脊柱矫形手术治疗。
全仁夫(右二)带领团队正在进行手术
脊柱矫形手术一直被行业认为是骨科界的“珠穆朗玛峰”,手术难度极大、风险很高,稍有不慎就会引起脊髓神经功能的损伤。
在手术前,脊柱矫形专家全仁夫医生组织医务科、脊柱矫形科、麻醉科等科室进行术前讨论及评估,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制订不同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
德德色(化名)患有先天性颈胸段后凸畸形,手术难度比较高。“她的颈椎与胸椎呈畸形融合,由于节段比较高,靠近颈部,这给矫形手术增加了难度。”全医生介绍,“由于患者先天性的颈胸段融合,手术中截骨、置钉难度都非常大。从摆放体位到术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求非常精准,稍有不慎,患者就会出现脊髓损伤、瘫痪、颈椎骨折脱位、术中大出血、术中心跳骤停、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
41岁的索朗曲吉(化名)是这批西藏患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11岁时,他不慎从牦牛上摔了下来,摔伤了脊柱,后来脊柱侧弯症状越来越严重,侧弯角度达到了55度。由于年龄偏大,脊柱已经变得很僵硬了,这让手术时截骨和矫形旋转变得十分困难。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曲吉顺利接受了“脊柱侧弯畸形截骨矫形植骨内固定术”。
由于地域海拔的差异,围手术期的治疗护理较之更复杂。特别是术后,患者出现应激性和并发症的概率更高,医生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对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萧山区中医院脊柱矫形的全体医生迎难而上,齐心协力,排除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为术后进一步康复保驾护航。
6岁的阿拉哈(化名)是此次西藏患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他不懂汉语,很难进行语言沟通。阿拉哈在全麻下接受了“脊柱侧弯生长棒矫形内固定术”,术后经常哭闹,由于语言不通,医生难以收集到准确的主诉信息,于是医生和护士各显神通,通过翻译和各种手势和阿拉哈的爸爸进行沟通。原来阿拉哈除了伤口疼痛外,还出现了腹胀。出于职业的敏感性,这引起了脊柱矫形科主任李伟的高度警惕。他立即查看了相关指标,发现患者血淀粉酶偏高,确诊得了胰腺炎。医生立即下医嘱:禁食、胃肠减压及使用生长抑素。没几天,阿拉哈腹部不适症状完全消失,淀粉酶指标也正常了。医护团队在最短的时间捕获到了准确的信息,帮助阿拉哈渡过了手术大关。当我再次见到他时,他已经学会了几句简单的汉语,跟着我们在各个病房跑来跑去,大大的眼睛非常活泼可爱。
为了能更好地帮助西藏患者们尽快康复,解决他们生活上的一些问题,脊柱矫形科的护士们还分别与这些西藏患者进行结对。除了对他们在病情上关注外,更多的是给予他们生活及心理上的照护,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