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蓓红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夏秋之交,暑热有所收敛,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大,应注意防止夜间着凉和感冒;九月开学季,返校师生短时间内大量聚集,为传染病的流行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注意预防结核病和肠道传染病;蚊虫活动频繁,继续做好防蚊灭蚊措施,预防虫媒传染病;预防新冠肺炎,个人防护不松懈。
“烦暑郁未退,凉飙潜已起”,夏秋之交,预防感冒和秋燥。九月天气依然炎热,一些读者习惯于在家赤膊睡觉,再加上空调温度设定太低,夜晚睡眠时寒气侵体,易诱发感冒、肩颈疼痛等疾病。立秋过后,天气逐渐转凉,建议在居家环境中不宜24小时空调全开,尤其是夜间,尽量少用空调,室内的空调温度不要过低,一般在25℃~27℃为佳。可趁早晚清凉时分勤开窗户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些地区昼夜温差可达10多度,要根据气温的变化适当地增减衣服,晚上要盖好被子,不要贪凉。一旦感冒,注意休息并及时就医。
虫媒传染病是指由蚊、螨、蜱、虱、蚤等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疟疾、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
乙脑是经蚊子等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之季的一种虫媒传染病。一般来说,10岁以下的儿童最易感染乙脑。但近年来发现,免疫力低下的幼儿和成人,尤其是老年人也会患乙脑。乙脑患者大多突然发病,主要症状有发高烧,伴有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精神萎靡、嗜睡等症状,有些患者还有颈项强直和阵发性抽搐的表现。
疟疾又叫“打摆子”,被有感染性的按蚊叮咬后即会得病。感染后会出现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前几天,每天或隔天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烧,同时伴有疲劳、头痛、腰背痛、肌肉酸痛、厌食、全身或腹部不适、轻度腹泻和怕冷等前驱症状。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如打算到东南亚(如柬埔寨、印度、泰国、越南、缅甸)、南美洲等蚊媒传染病流行地区工作或旅游,应做好个人防护,回国后若有发热、头痛、肌肉痛、皮疹等登革热疑似症状,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旅游史。
建议去郊外、丛林等蚊虫密集场所时,穿着浅色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并在裸露皮肤涂抹蚊虫趋避剂,特别是耳后、颈部等部位,避免被蚊子、蜱等虫媒叮咬。居家搞好环境卫生,防止蚊虫孳生,清除潜在的蚊子孳生场所,翻缸倒罐,清除积水。
学校人员密度大,教室空间有限,一旦遇上传染性疾病等,往往传播迅猛。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排菌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时,有可能引起临床发病。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应当怀疑得了结核病,及时到结核病定点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
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后,要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同学们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居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
肠道传染病是由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呈现上吐下泻的典型症状,有些还伴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肢体酸痛、全身中毒症状。该病具有发病突然,家庭呈聚集性感染,学校、幼托等集体单位表现为集体性食物中毒的特征。
各学校食堂经营单位、送餐单位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防止食品污染,预防集体性食源性疾病发生;注意饮食卫生,生熟分开,不吃生、半生食品及腐败变质食品。市民应做到: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无证食品;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预防细菌性痢疾。
中秋国庆假期来临,访友探亲增加,应注意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戴口罩。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的公共场所,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菜市场、商场、超市等场所时应全程佩戴口罩。
●勤洗手。外出回家后、饭前便后、触摸公共设施后、咳嗽或打喷嚏后及时洗手。
●居室和办公场所做到勤开窗通风。一般每天通风2~3次,每次至少20~30分钟。
●留意自己及家人的身体状况。出现发烧、乏力、干咳或腹痛、腹泻等症状的人员,应及时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