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国栋
对一个班级来说,重要的不是有没有班规,而是有没有能够让全体同学心悦诚服、共同遵守的班规。若要充分发挥班规在班级建设中的正面影响力,就需要遵循民主、合理、平等的原则。
班规建设的一个重点在于弱化教师的管控色彩,强化学生在班级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规则不应由班主任来决定,而应由学生来决定。得到全体同学认可的班规才能在班级中得到有效贯彻。
制订班规的方式往往有以下两种:1.讨论法。针对班级发生的问题,班主任组织学生自由讨论。记录员及时将一些合理的、有操作性的建议写在黑板上,最后由全体同学对这些建议进行表决,支持率最高的确立为班规。2.提议法。班主任提出一份草案,由全体同学讨论,对其进行修改与完善,最后经过表决通过的确立为班规。
某天下午放学后,值日班长匆匆跑来找我,说:“成成没有擦黑板就走了!”
成成是一个听话老实的学生,绝对不是逃避值日工作的人。我提醒值日班长不要贸然下结论,可能成成有什么其他的事情。
几分钟之后,成成被找回来了。看着他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样子,大家一下子全明白了,原来他去参加学校篮球队训练了。他不好意思地说:“今天是第一次训练,我把擦黑板的事给忘记了。”值日班长看了看我,问:“这事该怎么办?”
万玮摄
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教育契机。第二天的班会课,我把成成的事告诉全班同学,问:“同学们对这件事怎么看?”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人认为成成事出有因,不应该责备;有人认为应该批评成成,不然以后每个同学一有事情就逃避值日。
我提醒大家:“我想大家误会了,我们讨论的重点不是怎么处理成成,而是今后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当班级工作与其他事情冲突而不能兼顾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经过讨论,大家统一意见:如果确实事出有因,无法兼顾,当事人应该提前安排,比如请其他同学帮忙完成,或者与明天、后天值日的同学交换。
有的同学还是表示了自己的担心:“如果确实事出有因,但既没有事先安排,也没有完成值日,怎么办?”
我说:“确实有这种可能,现在我们讨论怎么处理这类情况。”
有人提议罚跑步,有人提议罚抄课文,有人认为要处罚做同一项工作一个星期……建议层出不穷。
我告诉学生:“我们的目的是班级的健康发展,不是刻意制造痛苦。即使是处罚,也应当选择合理的方式,而非具有侮辱性与伤害性的行为。”
我们一起讨论并分析同学们所提建议的合理性,判断是否尊重同学、是否有利于班级的健康发展,再由全体同学表决。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因为自身过失导致班级利益受损的同学,应该主动向大家道歉,并通过为班级做实事、好事来弥补。
选择什么样的好事、实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是先由学生自主决定,再经过班级“纪律部”认可通过的。选择适当的弥补方式对学生来说是一件相当纠结的事情,这种纠结心理实际上也是孩子们承担责任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意义。
我总结说:“今天,我们用整整一节班会课讨论了有关值日工作的问题,也统一了意见。我想把这些意见用文字固定下来,作为我们班的第一条班规。”学生纷纷赞同。于是,我们班的第一条班规诞生了:若因特殊原因无法兼顾值日工作的,要事先安排好替代人员或与人换岗,确保班集体利益不受损害。违反上述规定的,要向全班同学表达歉意,事后为班级做好事、实事来弥补。
全员参与规则的制订,体现了班规制订程序的民主性,这是班规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黄向阳在《德育原理》中指出:“经学生集体共同讨论决定的公约、规则,有助于学生个体态度的改变。它们使集体中的每个成员承担了执行规定的责任,因而对学生个体会产生约束力。这种约束力,随学生觉察到的集体意见一致程度的提高而增强。一旦某个学生出现越轨行为,就会遇到集体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他们改变自己的态度。”
那些有着详尽班规却难以贯彻落实的班级应当谨记:班规不仅是贴在教室墙上的文字,关键在于这些文字是怎么产生的。
放学后,我离开教室时,听到隔壁教室传来一阵争吵声。我站在窗口看了好一阵子,总算搞清楚是怎么回事。
教室里有3拨同学:一拨是该班当天的卫生值日人员,另一拨是放学后没有及时回家的本班其他同学,还有一拨是学校的卫生检查员。但是,令人惊讶的是,没有及时回家的同学竟然不遗余力地协助学校卫生检查员四处寻找本班的卫生问题,嘴里还大声嚷着“多扣点分”,这引起了本班值日人员的强烈不满,两拨人开始争吵。
这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他们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事?经过了解,我终于弄清楚了,事情缘于一条班规:当天值日人员如果在打扫过程中敷衍了事,导致班级被扣分,那么第二天继续,一直到不扣分为止。
也就是说,今天打扫教室的同学如果在检查中被扣分了,那第二天还是他们打扫,甚至第三天……而本来第二天、第三天打扫教室的同学则轮空。因此,学生每天值日时提心吊胆,害怕自己会受到无休止的处罚。在这种规定的影响下,学生都希望在别人值日时班级尽可能被扣分。如此,自己就不用打扫了,同时也躲过了一次被惩罚的可能。
长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是不可能产生责任感和归属感的,他们不是期望自己的班级获得荣誉,而是追求自己不要受到惩罚。在这种规则影响下的孩子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班级会成为什么样的集体?
班规的价值取向往往折射出班主任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决定了班集体的发展方向。班规内容必须具有合理性,体现正能量。班规如果有不公正、不合理的内容,就会成为班级乱象丛生的根源。
有学生向我反映,班上部分同学喜欢给他人起绰号,比如,称讲话细声细语的男生为“公公”,称性格外向的女生为“男人婆”,等等。
我在班会课上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讨论主要围绕着3个问题展开:①班上存在哪些不文明的语言?②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语言环境?③如何制订相应的规则来避免语言伤害?
通过讨论,大家指出了班上存在的众多不文明语言现象,包括起绰号、讲脏话等。也有同学指出,直呼科任老师的名字是对老师不尊重,也应该禁止。最后,班级制订了关于语言文明的规定,并在班级会议上表决通过:
1.禁止起侮辱性绰号、讲脏话。
2.尊重老师,不直呼老师的名字。
若违反上述规定,在班上公开刷牙;若屡犯不改,经班委会讨论,给予相应的惩戒。
一般情况下,规则应当体现出一定的严肃性以显示其权威性,但儿童并不是成年人,我们应该采用儿童能接受的方式。让讲脏话的同学在大家面前刷牙,这让孩子们觉得很有趣,因此,这条规定很快就通过了。但是,如果首批违规的学生不肯刷牙,那么这条班规就面临着“流产”的风险。作为班主任,我决定率先“以身试法”。
课间和学生闲聊时,我故意说了一句不雅的话,立马被学生揪住,他们大喊“老师要刷牙”。我向孩子们表达歉意,表示愿意接受班规的惩罚。于是,我成了首个被这条班规惩罚的人,在讲台前、众目睽睽之下刷了一次牙。由于有我之前的示范,之后,班上违反规定的同学也能接受刷牙惩罚。这条规定便很好地执行下去了。
平等性是班规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也要遵守班规。涂尔干在《道德教育》中指出:“教师必须承诺,不把规范表现为像是他个人制订的那样,而是表现为一种高于他的道德权力,他不过是这种道德权力的工具,而不是它的创造者。他必须使学生理解,规范不仅强加给了学生,也强加给了他本人。”
班规只有在适用上平等,才能激起孩子们对“合法性”的普遍尊重,才能唤起他们的规则意识,才能真正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