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凤
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之一,与李白齐名而对后世影响更为深远的伟大诗人杜甫,当年虽曾有过“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的深沉慨叹,但是由于其诗作数量丰富,且在诗歌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开拓,尤为重要的是其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赢得了后世历代文人的普遍认同与敬仰。因此,自唐末五代之后,历代诗人无不奉杜诗为圭臬,杜甫研究自宋代以来一直长盛不衰,特别是进入20世纪之后,杜甫研究更是硕果累累。如何对一千多年来杜甫研究的经验和成果作出全面总结,将杜甫及杜诗研究推向新的高度,成为摆在广大杜甫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张忠纲教授编著完成的《杜甫大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下文简称《辞典》)是对历代杜甫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的集成性著作。目前该书虽已出版十余年,但把卷研读这部《辞典》,笔者认为其丰富的资料性、学术性、实用性的融通使其具有持续而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当前杜甫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杜甫大辞典》全书近250万字,分为“凡例”“目录”“正文”“附录”“笔画索引”五个部分,其中“正文”又分为“作品提要”“名句解析”“语词成语”“家世交游”“地名名胜”“版本著作”“研究学者”七个部分,“附录”则有“杜甫年表”“杜甫研究报刊论文索引(1909——2003)”两个部分,内容极其广博,几乎涵盖了一千多年来所有重要的杜甫研究资料及其线索。
“作品提要”“名句解析”“语词成语”三个部分相互补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为广大读者理解杜甫诗文提供了便利。“作品提要”部分,依照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的顺序,收录杜甫的全部诗文、佚句,作品原文之后所附提要,大多短小精悍,对诗文的“写作年代、写作地点、内容梗概、思想艺术及后世评论等”都有所涉及;“名句解析”部分,则按首字笔画顺序,收录杜甫诗文中的若干名句并加以解析,不仅指出名句出处,而且对其释义进行简要评论,并指出其在后世的影响;“语词成语”部分,也是按首字笔画顺序,“收录杜甫诗文中在唐代首见的、新兴的或用法特殊的词语;意义隐晦,对理解杜甫诗文有碍的常用语词,酌加收录;杜甫诗文引用的成语和由杜甫诗文发展而来的成语亦予收录,每一个义项一般引用一两个杜甫诗文例证”。笔者认为,《辞典》以此三部分居首,体现了编者的用心,因为任何文学研究都必须以作品为基础,只有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而准确的理解,才能将所进行的研究深入下去。这种由作品而名句、由名句而语词的编排方式,无疑对深入理解杜甫诗文极为有利。其中“语词成语”部分的设置,更是显示出了编者的独具慧眼。杜甫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已有一千多年,“词汇”又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杜甫诗文中的一些词汇我们现在理解起来已有相当的困难,如《杜鹃行》“跳枝窜叶树木中,抢佯瞥捩雌随雄”中的“抢佯”“瞥捩”,《杜位宅守岁》“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中的“阿戎”等,若既对唐代语词不熟悉,又不借助工具书的话,实在是难以索解,为了帮助读者准确理解这类词语,编者因需立目,不拘常规,相对于此前成书的《李白大辞典》(郁贤皓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来说是一个突破,应该得到充分肯定。
读者在阅读古代诗文的过程中,一般有这样一种感觉:理解古诗文最大的困难不在于一些词语、句子乃至篇章的解读,而在于那一系列不知所云的人名、地名的困扰,加上古人在诗文创作中经常使用一些异称别名,古今地名又有很大的变化,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读者阅读的困难。笔者初读杜诗时,就曾被那些层出不穷的人名、地名搞得头昏脑涨。《杜甫大辞典》中“家世交游”“地名名胜”两个部分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家世交游”部分既有有关杜甫家世后裔的词目,又有与杜甫有交游关系的人物的考述;“地名名胜”部分则“收录与杜甫极其诗文、行迹有关的地名、名胜及遗迹”,并且都注释了今地名,当然其中内容多吸收宋开玉的《杜诗释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这两部分可以说是对“作品提要”“名句解析”“语词成语”三个部分的进一步补充。因为只有对杜甫诗文中的人物关系、杜甫的行迹交游有深入的了解,才可能更好地“知人论世”,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杜诗。
作为一部全面总结以往杜甫研究成果,为其后杜甫研究做出全面准备的《杜甫大辞典》,笔者认为其核心的学术价值则在于“版本著作”与“研究学者”两个部分,关于这两个部分将于下文详述,此处从略。
“附录”部分的“杜甫年表”与“杜甫研究报刊论文索引(1909——2003)”对正文部分又是一个必要的补充,有关杜甫诗作的理解,家世交游、地名名胜的考述,都可结合“杜甫年表”相互印证;研究著作与研究学者的评介又可借“报刊论文索引”所提供的线索进行进一步的阅读了解。
通读全书,我们不难发现,这部《辞典》资料极其丰富,几乎涵盖了一千多年来有关杜甫研究的方方面面,称得上是“体大思精”,读者一编在手,几乎省去了翻检所有其他资料的麻烦,实在是广大杜甫爱好者与研究者的必备工具书。
一般来说,资料丰富是一部辞书首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判断一部辞书价值的高低却不能仅仅看其资料的多少,在某种意义上说,严谨的学术性恰恰是一部辞书的真正生命所在。《辞典》即是在资料丰富的基础上,十分重视其学术特色。
《辞典》的学术特色首先表现在编者对当代杜甫研究学术成果与研究学者的充分重视上。这主要体现在“版本著作”与“研究学者”两个类目中。“版本著作”部分“收录自唐迄今有关杜甫诗文的全集、选集、评注本、研究资料及研究著作(包括文艺作品等)”,“研究学者”部分“介绍与评价古今中外杜甫研究的专家学者”。由于一千多年来研究杜甫的著作早已是汗牛充栋,研究杜甫的学者也代不乏人,因此毋论一般的读者,即便是一些杜甫研究专家也未必能对所有有关杜甫研究的著作与研究学者做到了如指掌,而学术研究最基本的要求则在于对以往学术研究情况的充分了解。《辞典》这两个类目的设置无疑为广大杜甫研究者了解杜甫研究概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门径。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编者充分注意到了现当代学者及其研究成果。据笔者粗略统计,仅近代以来大陆地区杜甫研究著作,《辞典》就收录了300余部,研究学者近200人,此外,编者对朝鲜、日本、欧美及其他地区的一些研究著作及研究学者也一并收录,学术视野极其开阔。20世纪的杜甫研究取得了空前的成绩,学术成果异常丰富,有关杜甫研究的学者又各有其学术专长,他们的一些学术观点极富启发意义,海外的杜甫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对这些最新的学术著作与研究学者进行评介,对广大杜甫研究者更好地把握最新学术动态、充分利用最新学术成果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编者在“研究学者”的收录上坚持“古人从宽,今人从严”的原则,古人“凡对杜甫生平、杜集版本、杜诗注释、翻译传播及研究有贡献者一并收录;而今人一般得有一种以上有关杜甫之专书者方可入录”。这种收录原则,很好地体现了编者的学术眼光,中国古代典籍散佚严重,“古人从宽”可以尽可能多地保存有关杜甫研究的原始文献及其线索;当今的学术研究中存在不少粗制滥造之作,研究学者中也不乏滥竽充数之辈,“今人从严”就可以把一些没有什么学术贡献的学者排除在外,避免了收录范围的漫无边际,这无疑是保证《辞典》学术性的关键所在。
《辞典》严谨的学术性还表现在词条的撰写上。词条是一部辞书最基本的构成单位,词条撰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辞书质量的高低。《辞典》“作品提要”部分虽是以知识性的介绍为主,但其中有不乏学术性的考辨。如,卷一《游龙门奉先寺》后面提要:
旧编年杜集多以此诗为首。但细绎诗意,疑非始游齐赵时所能作。“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云云,当是阅世较深者警悟之语。与《龙门》诗“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意颇相近,似当作于天宝初,在《龙门》诗前。
这段提要不仅指出了“旧编年杜集多以此诗为首”,而且提出了疑问,提供了怀疑的理由,这就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启发,也已超越了单纯的作品鉴赏层面,进而让读者产生新的学术思考。
再如“版本著作”部分对杜甫研究著作的介绍,陈贻焮《杜甫评传》条云:
是二十世纪国内研究杜甫最为详尽深细的一部力作。该书批判地总结了明清文人及近代学者研究杜甫的全部成果,搞清了杜甫生平事迹中的不少疑点,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杜甫思想作出了公正的评价,并结合杜诗的艺术成就阐明了中国诗歌艺术中的许多重要理论问题。该书还从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绘画、音乐、舞蹈、风土人情、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展现了盛唐时代的宏阔背景,详尽地描绘出安史之乱前后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历史画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并将唐代几十位诗人编织在这张大网中,上挂汉魏六朝,下连宋元明清许多作家,通过综合考察,纵横比较,把杜甫还原为一个身处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复杂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的人。
接着又对上、中、下三卷的具体内容分别进行介绍。阅读这则解题,可以发现撰者对相关学术著作并非一般的泛泛而谈,而是真正把握住其主要特点,读者通过阅读解题,真正可以达到不见其书而知其大要的效果,而这正是一部好的辞书真正的学术价值所在。
《辞典》的学术特色更体现在其“十年磨一剑”的严谨的著述态度上。《杜甫大辞典》2000年10月由傅璇琮先生在“世纪之交杜甫国际学术研讨会”提议,后由张忠纲着手主持编纂,至2009年3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其间经历了近十年的时间,这种“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恰恰与当今学术界普遍浮躁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辞典》虽是从2000年开编,但其准备工作却远远早于2000年,张忠纲、赵睿才等合编的《杜集叙录》(齐鲁书社2008年版)及其此前的《杜集书目提要》(齐鲁书社1982年版)已经为该书的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正是这种长期而充分的准备工作才保证了《辞典》在资料性与学术性方面都堪称高水平的巨著。平心而论,这部《辞典》确实实现了“全面总结以往杜甫研究的经验和成果,使广大研究者和读者能够全面而系统地了解杜甫研究的概况和最新成就”的初衷。
以上笔者从资料性与学术性两个方面谈了自己对《辞典》的一些粗浅看法,作为一部辞书,资料性与学术性固然极为重要,但是实用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而《辞典》在这方面也做得相当出色。谈论一部辞书是否实用,最关键的一点还是看它能够为使用者的阅读和研究提供切实的帮助,使用起来是否方便,关于这一点,笔者在谈其资料性与学术性时已有论述,如“作品提要”“名句解析”“语词成语”“家世交游”“地名名胜”等部分对准确理解杜甫诗文不无裨益;“版本著作”“研究学者”“杜甫研究报刊论文索引(1909——2003)”部分对研究者把握杜甫研究概况也极为有利,这些在前文已有详述,此不赘。这里笔者只想从两个小的方面对这一问题稍作补充。
首先,在“作品提要”部分,编者采用的是仇兆鳌《杜诗详注》的编排顺序,这种编排顺序本身就体现了编者对辞典实用性的重视。不可否认,在众多的杜诗注释著作中,有不少著作在某些方面可能优于《杜诗详注》,但是由于仇注本身资料十分丰富,现在它已成为广大杜甫爱好者与研究者最重要、最普遍的参考资料,且仇注向以繁复著称,作品提要却以精练见长,辞典按照这种顺序编排,对于广大读者与研究者查找资料、互相比较无疑会提供极大的方便。
其次,在“版本著作”方面,对于每一部著作都尽可能详细地注明版本、卷数、存佚情况,有时还提供相关的研究论文,如《杜诗编年》:“清李长祥、杨大鲲编。十八卷。是书由李、杨二人编于毗陵,有清初梧桐阁刻本……周采泉另有《李长祥〈杜诗编年〉简介》一文(《文史博议》,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对此本考论甚详,可以参看。”对于现代学者的研究著作,也详细地注明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等,如《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郝润华著,黄山书社2000年12月出版)。这些细微之处固然体现了编者严谨的著述态度,但它们对广大读者与研究者查书用书所提供的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的,这都是《辞典》注重实用性的重要体现。《辞典》附有“笔画索引”,检索极其方便,从而大大提高了这部《辞典》实用价值。
当然,金无足赤,对于这样一部出于众手的大辞典来说,由于它涉及的面极其广博,不可避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疏漏,如在类目设置方面,“版本著作”部分把古代版本著作和现代人的研究论著笼统地归于一类似乎不太合适,不如另设“研究著作”来收录现代人的研究著作更为合理,尤其将几个杜甫研究机构与研究刊物归入“版本著作”,更显牵强。再如,在“研究学者”部分,亦应在“凡例”中明确拟定收录下限为宜。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浅见,需要明确的是,指出《辞典》存在的某些缺陷并不是为了贬低它的价值,而是本着学术上精益求精的精神,希望这部《辞典》能更加完善。白璧尚有微瑕,一些细微的问题并不能影响这部《辞典》持久而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