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鉴 遂昌县委党校
宋韵文化是具有浙江辨识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宋代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宋诗》是研究宋韵文化的文学宝库,在662篇与“桃源”有关的诗歌中,有许多描写农耕生活、山水田园、休闲娱乐、人情世故的作品,是“宋韵桃源”意象形成的源泉。
宋人的“桃源观”映射了时代的特点,蕴含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精神,特别是其中的生态文化、农耕文化、休闲文化在浙江“大花园”建设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宋韵桃源”可以成为各地“大花园”建设的共同文化品牌。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一个高峰,其中宋韵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后,“桃源文化”融合了自然生态美和人文生态美在中国生态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从东晋末年到两宋,陶渊明名声达到顶峰,不管是北宋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还是南宋的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都对陶渊明及其桃源思想推崇备至。
宋韵文化是两宋时期符合现代审美的优秀文化,包括思想、生活、科学、文化艺术、精神层面的优秀元素。
在思想方面,产生了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哲学体系——理学,融合了佛、儒、道的思想,提倡用心灵感受内在和外在世界,充满哲学思辨精神。
在生活方面,依托发达的经济产生了休闲美学,宋代多节庆假日,宋人常寄情山水、寻访友人,热衷于品茗对弈、对酒长歌。
在文化艺术方面,主要体现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上。除了宋诗宋词外,还诞生了《潇湘水云》古琴名曲、《棋经十三篇》和《清明上河图》以及其他众多书法绘画作品。
宋代在天文学、历法、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工程技术、军事领域都有很大的成就,这一时期发明了活字印刷、火器和指南针等。
在精神层面,主要表现在宋人的家国情怀、牺牲精神。南宋军民坚持抗金一百多年,独力抵御当时世界最强大的蒙古骑兵。
“桃花源”是历代文人心目中的乌托邦,特别是宋人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后,宋诗在精神方面赞扬陶渊明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在现实中表达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愉悦的心情。大部分宋代诗人认为桃源不再是缥缈仙境,而是人间现实,苏轼在《和陶桃花源》诗中写道:“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欲知真一处,要使六用废。桃源信不远,杖藜可小憩……”表达了近处有桃源的思想。刘应龟在《春日田园杂兴》中的“独犬寥寥昼护门,是间也自有桃源”则认为人间处处有桃源。
《全宋诗》一共收录了27万首宋诗,本文利用python代码导入“jieba”中文自动分词工具包对《全宋诗》中的关键词进行自动分词和统计权重,对关键词进行分类,提取具有“桃源意象”的关键词,再统计这些词汇词频,据此分析宋诗中的“桃源意象”。
“青山”关键词在《全宋诗》中出现了2218次,“山水”“山林”“春色”也都达到了1000次以上,“林泉”“泉石”各有500多频次。《全宋诗》有662篇“桃源”诗,其中山水诗占了171篇。宋代出色的山水生态景观让永嘉诗人陈简轩赞道:“满眼青山云散尽,恍疑身世在蓬瀛。”
白玉蟾诗云:“落日移舟上碧滩,桃花林外见青山。”葛胜仲误入花村:“渔舟一出桃源路,烟锁云埋迷旧处。那知九龙有仙村,漫山灼灼花无数。”这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庭圭的“路转烟村万木春,村深疑有避秦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宋代桃源诗对山水的描写也不吝笔墨,范仲淹看到桐庐山水感叹道:“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
宋代形成了环境保护的理论和体系架构,植树造林、防护堤坝被列为官员的政绩考核内容,大型城镇还会制订卫生法律条例。从上到下的精细治理,造就了“山自青青水自流,五云犹绕帝王州。谁将千幅鹅溪绢,画出东南一片秋”的迷人景色。
“田园”这一关键词在《全宋诗》中出现了563次,“田家”“老农”“桑麻”“渔樵”都在300至600次之间,“农耕”“耕耘”“躬耕”在54至175次之间。单字“茶”“桑”“耕”“渔”处于3347至3614次之间,“蚕”有1182次。“田中黍稷随时艺,雨后桑麻绕舍栽”是宋人田园生活的写照。陆游在《湖村春兴》中写道:“桑柘相望雨露新,桃源自隐不缘秦。稻陂正满初投种,蚕子方生未忌人。”
宋代官吏要在立春或者清明下乡劝农,秋收时节则要巡视收割情况,南宋江万里有诗云:“农岂犹需我劝农,且从人意卜年丰。喜闻布谷声声急,莫为催科处处穷。父老来前吾语汝,官民相近古遗风。欲知太守乐其乐,乐在田家欢笑中。”
宋代的农业非常发达,耕地面积大幅增长,北宋至道二年(996),全国耕地面积达到3125200顷。农具得到改进,出现了铁犁、鞍马、筒车、新式水车龙骨翻车等。黄庭坚描写道:“大若塘边擉网鱼,小桃源口带经锄。诗催孺子成鸡栅,茶约邻翁掘芋区。”陆游看到的田园是:“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
用关键字“棋”“宴”“琴”“画”“诗”统计《全宋诗》中字频,分别达到1422、2010、3560、7803、36560次,关键词“歌舞”“沽酒”“泛舟”分别达到511、327、350次。诗句描写下棋场景有“午窗睡起无他想,坐看围棋到日斜”,描写宴会的有“清明佳节属良辰,行乐东郊宴席宾”,弹琴歌咏有“短棹有时乘兴去,径登竹所听鸣琴”。
宋代多节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中,放鞭炮、赏花灯、郊游、赛龙舟、观潮等活动纷呈,官员也放假多日,与民同乐。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中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代文人官员还喜欢到乡村休闲。《全宋诗》中299首关于“城市”的诗句,大部分是写离开喧嚣的城市,隐居乡村的快乐:“山水有余静,都忘城市嚣。朱黝本自省,时焉此逍遥。”“湖山春色已如斯,城市原来了不知。百五韶华全似画,二三名胜总能诗。”
浙江“大花园”建设是浙江省利用自身生态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省内各个地区围绕“大花园”概念制定了不同的主题,比如丽水的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的建设、衢州“衢州有礼+”特色品牌体系建设、湖州的乡村旅游之路建设、绍兴台州的浙东唐诗之路建设等,但这些主题都可以涵盖在“桃源意象”这一文化品牌中。
宋韵文化中的“桃源意象”结合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融合了现代化城镇与乡村田园,交汇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与“大花园”建设的核心理念完全契合。“桃源意象”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倡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发展生态农业,利用优美环境发展健康养生产业,推动浙江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桃花源记》承载着古人安居和宜居梦,其理想居所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打造山水生态宜居区首先是要利用和保护好浙江的生态环境,其次是规范管理、制度先行,做好污水处理和垃圾分类减量与利用,积极治理公共环境,推进绿化美化,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加强传统文化保护。让居民在居住区附近感受大自然,在山坡绿道奔跑锻炼,在田园水边体验生产生活,在公园林间阅读学习。将大花园打造为本土化、宜居生活的休闲长廊、都市阳台,与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相一致。
浙江的山地丘陵湖泊和小农户形成了碎片化的传统农耕方式,并且占据了生产生活的较大比例,这种方式的效率虽然不能与大规模机械化相比,却给现代人提供了体验桃花源“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的机会。
农耕体验区可以分为农业生产景观欣赏、农业生产实践体验、农业产品品尝采购三部分。农业生产形成的景观有圩田梯田、花野麦浪、果园茶山等,农业生产实践体验是让游客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培养其珍惜粮食、勤劳乐观的品质。农业产品品尝采购是农业生产的直接价值转换,“列植园林多美果,饱锄畦垄富嘉蔬”,绿色健康食品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大花园”建设要保护和挖掘乡土特色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充分利用传感器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的实时监测。
2020年,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高达24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4%,人口达到2.35亿,人均GDP约为1.6万美元,如此大体量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必须有本区域旅游度假消费出口。浙江省的“大花园”是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具有“桃源”风味的休闲旅游基地将是现代都市人理想的度假之地。
美丽花园城市的建设要注重城市休闲空间的打造,加强对古代文化建筑的发掘和保护,增加游览景点,完善休闲设施,建设康养“大花园”。还要注意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划定生态保护的红线。
弘扬传统文化,建设诗词之路。浙江诗路建设是“大花园”建设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诗画浙江”的人文底色。要加强宋代古诗与山水田园、历史建筑、人文习俗的相互渗透,营造深厚的“宋韵文化”氛围。
举办体育竞赛,推广围棋之乡。举办体育赛事可以增强民众体质,宣传景点,可以开展登山、攀岩、漂流、山地自行车、游泳、龙舟、帆船等各类运动,浙江的10个围棋之乡可以通过举办赛事弘扬当地特色文化,吸引全国各地的棋友相聚“大花园”。
浙江“大花园”建设以优美生态环境、静谧洁净田园乡村、勤劳善良人民展现了一幅现代“桃源图”。“宋韵桃源”品牌传播要遵循传播学规律,注重传播方式,结合节事营销和创意产品开发,扩大受众范围。
在传统媒体方面,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户外广告牌、LED屏来传播“宋韵桃源”,拍摄相关纪录片和宣传片,重点介绍“宋韵文化”和“大花园”建设工程。加大对“宋韵桃源”和“大花园”建设的报道和学术研究,深层次解析生态和人文的结合路径和发展方向。
各地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节日活动推广“宋韵桃源”品牌,比如“农耕节”、诗词会、音乐节和各类学术研讨会。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以游客的角度分享“大花园”的方方面面,打造网红打卡景点,推送旅游攻略和优选路线,增加游客和景点、游客和游客之间的互动。
文创产品可以传播“宋韵文化”和“大花园”建设的文化内涵,打造品牌和提高品牌价值,从而系统化、视觉化地表达思想。形式包括影视、动漫、图书、博览会、文化展演、艺术创作、纪念品、数字作品、广告等,产品可以是编织物、黑陶、布艺、贴纸、金属饰品、泥塑、傩面具、解玉板等。
宋诗中的“桃源意象”与浙江大花园建设的融合路径和传播策略研究涵盖了“宋韵文化”、“大花园”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论述了生态保护、农耕文化、休闲文化、诗路建设的结合路径,具备历史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
历史价值在于文化保护和乡村记忆留存,“宋韵桃源”让人们记住了乡愁,延续了各地的历史脉络;生态价值在于生态保护和价值转化;文化价值在于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要把优秀的文化价值融入新时代建设中;经济价值在于增加民众的收入,实现共同富裕。而文旅结合是实现“大花园”区域文化、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