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陶军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双元育人,既是高职教育办学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命题,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重要模式和高职教育办学亟待突破的重点和难点,更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用人才的关键所在。茶产业是浙江传统经典产业,茶产业转型升级更是浙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作为浙江省内唯一一所“农字号”高职院校,对涉农类专业建设发展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学院聚焦茶产业,深耕产教融合,做精做优做特茶叶专业群,对茶叶专业群如何主动适应现代茶产业发展、如何加快提升服务现代茶产业发展能力等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以期为涉农职业院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专业群提供一定的经验与借鉴。
茶叶专业群以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为龙头,以茶艺与茶文化、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电子商务专业为支撑,以茶叶一二三产为纽带,服务茶叶种、产、销三产融合发展。具体来说,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主要服务一产的茶树栽培、二产的茶叶加工环节;茶艺与茶文化专业主要服务于三产的茶叶销售、茶文化传播、茶馆、茶艺服务等环节;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专业主要服务茶产业中的加工、检测、销售等环节;电子商务专业主要服务茶叶的销售环节。
专业群坚持产教融合的理念,精准对接茶产业全产业链,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茶叶专业知识技能、适应现代茶产业发展,能够从事茶叶生产管理、加工、贸易及其他涉茶工作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其中,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主要对接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岗位;茶艺与茶文化专业主要面向茶艺师、评茶员、茶叶销售员等岗位;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专业主要面向茶食品加工、茶叶质检员等岗位;电子商务主要面向茶叶销售岗位。
群内四个专业均为涉农专业,针对茶产业各岗位人才需求,形成了“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牵头,相关专业协同”的专业组合关系。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在群内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各专业之间相辅相成、共融共通,发挥组群集聚效应,打造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茶产业生力军,共同为打造高质量茶产业服务。
(1)成立涵盖全产业链的“中茶产业学院”,全面实施产教融合。根据茶产业链一体化发展要求,在茶叶生产、加工、营销等各个环节,选择最具实力的涉茶企业进行合作,把行业发展中的最新业态、模式、技术、企业文化等作为中茶产业学院的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同步跟进、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2)遵循“德技并修、知行合一”人才培养定位,校企共建“双元”教师团队。专业群中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技术能手等组成的企业教师达到三分之一以上,还聘请一批制茶大师、非遗传承人、技术能手为兼职教师,和校内教师共同组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结构多元、能够充分满足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校企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面向茶产业的岗位群,根据课程内容和职业技能标准对接原则,开展“1+X”证书试点,与企业共同开发茶园管理师等岗位标准,制订证书等级标准。(4)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全面引入企业品牌与企业项目,建设高标准实战型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使其成为集学校实践教学、企业真实任务、行业技术研发、企业职工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践基地,成为茶产业的训练中心、生产车间、研发平台、培训教室,成为学生和学员“做中学、学中做”的示范教学中心。(5)校企共同开发“三新”教材。与骨干企业合作,把行业企业中涌现的“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等内容及时纳入专业教材,使学生能够及时学习和掌握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文化,保持学校教育与行业发展的同步性。(6)校企共育大国工匠精神。建立国茶工匠·制茶大师传播中心,通过大师成就展示、大师工作室、现场教学、师徒结对等形式,试行高层次现代学徒制;介绍50位国家级制茶大师的技艺成就,传承工匠精神。
(1)构建课证融通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打造一批覆盖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第一,以专业群为依托,建设服务全产业链的课程体系。以茶产业需求、企业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依据,发挥群内各专业优势,对接茶产业链各个环节,建设由专业群共享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职业证书课组成的专业群课程体系。第二,以国家教学资源库为支点,建设优质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升级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建好资源库中的中华茶文化等专业群核心课程,开发微课和技能模块,资源类型涵盖课程标准、非遗传承、教学录像、动画视频、教学课件、实训仿真、习题试卷等,使资源库变成使用便捷、能学辅教的国内一流专业学习平台。第三,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机制。组建课程联盟,实现资源库联建学校课程共享和学分互认,明确联盟成员单位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充分利用联盟成员单位的优质资源,共同开发、使用、更新课程资源,鼓励和推动成员间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完善资源库平台,建设个性化课程,探索建立学分银行。
(2)以资源库为核心,打造中华茶文化推广平台。第一,开展茶文化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四进”工作,将中华茶文化、茶艺、茶席设计与茶会组织、茶与健康、茶具鉴赏等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并打造成精品课程在各大中小学校园推广。第二,建立“中国茶”版块,用双语打造中华茶文化、茶与健康、茶学概论、茶艺等课程,让世界了解中华茶文化,喜欢中华茶文化,喜欢喝中国茶,把中华茶文化和中华茶艺推向世界,服务“一带一路”战略。
(1)建设“浙江名茶品质提升研发中心”,通过试制茶树新品种、交叉运用各类茶加工工艺等多种方式,利用现有茶树品种资源,开发花香型绿茶、花香型黑茶、乌龙茶品种红茶、绍兴特色黄茶、白茶等一系列茶叶新产品,以达到降低茶叶成本、提升茶叶品质、增加销售亮点的目的。通过茶叶品质提升研究,为茶农、茶厂提供技术建议,实现浙江省茶产业的提质增效。(2)建设“浙江红茶省域标准化研发中心”,根据茶叶市场营销规律,制定浙江红茶的产品特性指标体系、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工技术指标体系、公共品牌营销体系,为浙江省政府和茶叶企业发展浙江红茶产业提供咨询服务,扩大浙江红茶的市场影响力。(3)与全国知名茶饮企业合作,建设“茶食品制作与研发中心”,进行新型茶饮产品、茶食品制作与新品研发,提高茶食品市场竞争力。在校内建设集企业产品展示、学生DIY制作、工艺改进、新品开发、市场测试为一体的新品研发展示中心,培养专业群学生的职业兴趣,提高年轻消费者对茶的认同,扩展茶叶的多样化用途。(4)与省内知名茶企合作共建“抹茶研发中心”,对抹茶在茶食品、茶饮料和化妆品中的有效利用进行科学研究,推广茶叶的“跨界开发”。
(1)建设四个覆盖全产业链的校内共享实训基地。按照“覆盖全产业、对接真企业、承接真任务、功能多样化”原则,建设设备先进、运行高效的8000平方米的校内茶产业实训基地,以“中茶产业学院”为依托,选择最具实力的涉茶行业企业合作,重点打造“现代茶园管理实训基地”“浙江名特优茶制作实训基地”“茶叶质量评价实训基地”“茶叶电商营销实训基地”等4个实训基地,集技能训练中心、企业生产车间、职业培训教室为一体。其中,与省内知名茶企合作建设的现代茶园管理实训基地、浙江名特优茶制作实训基地,主要进行茶树栽培、茶园病虫害防治、茶园管理智能化以及西湖龙井、安吉白茶、九曲红梅等名特优绿茶和红茶的制作等实训;与知名茶叶研究院合作建设的茶叶质量评价实训基地,主要进行茶叶高级别评审、茶叶质量监督检验、茶叶深加工等实训;与知名茶叶销售公司合作建设的茶叶电商营销实训基地,主要进行茶叶电子商务交易、茶叶消费市场大数据分析、高端茶叶连锁经营、门店管理、茶馆运行等实训。
(2)建设一个校外教学科研农场实训基地。建好110亩教学科研农场,完善6000多平方米茶叶加工厂房和设施设备,满足手工、半手工和全自动茶叶加工。继续增加实训强度,在现有春季绿茶采摘加工的基础上,增加夏季红茶加工、秋季新生茶叶加工基本技能等实训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茶叶加工实操训练机会,提高其茶叶加工技能,为其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创造必要的技能条件。同时,继续强化紧密型合作企业的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增加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优化校外实训基地结构,从比较单一的茶叶加工实训扩展至茶叶加工、茶业审评、茶叶检测、茶制品开发、茶叶销售、茶叶电子商务、茶馆运营等多个实训项目,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趋全面。另一方面,在省内知名茶企建设一批实训容量大、实训项目多、实训项目精、实训师傅强的示范性校外实训基地。
专业群立足浙江茶产业行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围绕茶产业链的各个产业环节,各专业之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同推进,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培养一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茶产业人才。
以中华茶文化传承与创新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为依托,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国家级教学资源,打造一批数字化精品教学资源。紧跟新科技,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模式,构建体系完备、设备先进、项目前沿的产教融合实训资源。
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充分发挥国家资源库主持单位优势,以产业二级学院和研发中心为平台,构建完备的培训体系,服务浙江茶产业发展。构建茶企技术服务团队,为茶企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及咨询服务。构建“全价利用、跨界开发”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打造集“培训、技术咨询、茶产品研发”于一体的示范性社会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