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特约评论员 江坤
青少年的媒介行为需要受到特别的关注和保护,这已经成为全球在青少年儿童发展方面的共识。青少年的网络媒介问题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青少年公共安全议题之一,也正因为如此,针对青少年网络素养、媒介素养的培训课程和活动也不断出现,为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媒介行为习惯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避免青少年接触不良信息,各方都做出了一定努力。近日中央网信办发文,要求全面清理涉及未成年人的网上有害信息,因此各社交媒体平台纷纷推出青少年模式。新华社旗下的“中国搜索”平台甚至推出了青少年专属的浏览器“花漾搜索”,以为青少年提供“有围墙的花园”为宗旨,为青少年提供积极健康的信息。
当使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为青少年提供经过筛选的健康信息已经不是问题的时候,青少年相当于生活在受到保护的“无菌室”中,这无疑可以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然而,青少年不能永远生活在这样的“保护罩”中,青少年的好奇心必然使得他们不断尝试探索外面的世界,他们是否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免疫力,以应对外部纷繁复杂变化多样的外部世界?目前仍然可以看到青少年打赏、充值、网络沉迷等现象屡禁不绝,这也说明对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创新。
在现代社会中,媒介是无处不在的,甚至传统意义上并不是媒介的物品在今天也成为了媒介的一部分。不论是对于成年人还是对于青少年而言,媒介都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不可或缺。因此,人们将青少年的媒介接触行为比喻为对“媒介空气”的接触,是比“花园”更恰当的理解方式。
所谓过滤网,它能够过滤绝大多数的有害物质,保证生活于其中的青少年得以健康成长。然而,过滤网提供的又不是完全纯净的空气,它一定会包含一些杂质,即那些看起来对青少年而言不够“完美”的信息,但是由于接触的量较小且受到控制,并不会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同时又能使他们对不良信息形成正确认识。经过“过滤网”处理过的信息中的杂质会像疫苗一样,包含一些“失活”的危害内容,使青少年逐步接触到更多外界信息时,对其有正确的态度和应对方式,即“接种-免疫”的效果。
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但成人世界不可能永远将今天的青少年庇护在成年人的羽翼之下,使其对明天的风雨缺乏足够正确的认识。青少年如何在适度接触中培养出更具有实践性的媒介素养,是今天的媒介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