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霞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2020 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彻底解决困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贫困问题。摆脱贫困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要想真正稳定群众脱贫,必须着眼于新产业的培育和地方集体经济的发展,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发展特色小镇是政府组织实施城市产业改革创新、产业集聚优化和城镇产业调整升级发展的重大科学决策,可满足城乡高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推动经济供给需求侧改革。
自2014 年浙江省云栖镇提出发展特色小镇的工作思路以来,特色小镇席卷全国。2016 年,我国发布的《关于培育特色小镇的通知》提出,到2020 年培育1 000 个具有活力、特色和良好经济带动能力的特色小镇。2018 年,我国乡村度假旅游开发总规划人数规模达到30.9 亿人次。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是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节点,也是我国实现特色农村整体振兴、农村快速城镇化转型和亿万农民逐步市民化的重要政策载体。近年来,国内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快速发展,引领国内旅游业结构变革升级、市场消费格局转型,为农业经济模式市场化、消费生态化转型指明了方向。
古镇是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契机之源。C 古镇是以旅游度假为主要目的,集娱乐体验、工艺体验、文化展示、民间表演艺术、儿童亲子娱乐、精品家居、美食六大体验项目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古镇包括怀王宫、泽园楼、静安亭、雅观阁古舞台、大湖秀等景点,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再现了筷子巷、鲜鱼巷、嘉吉巷、大仙口、景德寺巷、水乡口、华光巷、中和巷、巡逻巷、明慧巷、瓷巷、柴家巷等,充分发挥了地方特色农产品和传统手工艺品的优势,优化了特色陶瓷、湖石、水产品、酿酒茶道、糕点、小吃等餐饮文化业态布局,使游客体验舌尖上的美味,用脚步测量地方风情,唤醒城市最初的繁荣记忆。
自提出建设特色小镇以来,经过数年的发展,我国特色小镇已形成较大规模。在特色小镇风靡全国、迅速勃兴的同时,部分小镇在创建发展过程中出现逐步“褪色”的现象,“千镇一面”成为后扶贫时代特色小镇面临的主要困境。
以C 古镇为例,作为新开发的特色小镇,其主要特色就是凸显“古”字,力求以古色古香的形式将历史悠久的古老县城展现在游客面前。C 古镇在创建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当地政府的经费补贴与政策支持,注重抢抓机遇,博取游客眼球,忽视了自身鲜明的特色,导致主题不明确、逐步泛化。
由于定位不明确,C古镇并没有充分展现出鄱阳县的悠久历史,反而是浓厚的商业特色喧宾夺主。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特色”二字仅浮于表面,在络绎不绝的现代化灯光喷泉面前,承载着鄱阳县历史记忆的淮王宫黯然失色。多数游客奔着灯光喷泉、沿街美食而来,主要源于早期的营销宣传,鲜有人将其当作饶州历史的标志性品牌。
C古镇开业两年后,其影响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交通不便,很难吸引外地游客,绝大多数游人来自鄱阳县周边的乡镇,辐射力有限。二是知名度低,除了重大节假日有部分游客外,平常人流量较小。长此以往,C古镇无法推动后扶贫时代经济发展,难以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后扶贫时代,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区域经济文化的互动,对城镇各功能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古镇过于注重城镇单一的主体功能,忽视了周边地区的综合开发,导致特色小镇发展布局与周边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大力建设特色小镇,但周边地区功能不全,成为后扶贫时代大多数特色小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与此同时,县城中心与特色小镇获得的政府资金投入较多,高度繁荣,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小镇周边农村生活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网络信号差、辅助功能不到位,给特色小镇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由于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小城镇发展后劲不足,特色小镇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过于重视特色小镇核心区的“主观”发展,忽视了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
当前背景下,特色农业城镇示范区建设任重道远,不仅肩负着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艰巨责任,还需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学理论讲,特色小镇建设应着重打造属于地方区域的产业特色,构建适合当地经济的完整产业链,引领当地经济产业模式转型发展,通过特色产业带动集群的建设方式,反馈当地农村产业和全体农民,带动广大农民投资创业,形成区域经济快速繁荣转型的良性经济循环。
当前,贫困发达地区特色小镇普遍面临创新驱动能力不足、发展潜力不足、财政金融支持能力不足、宣传扶持力度不足、政策保障不完善等问题,不仅主导作用有限,而且自身发展困难。如何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大多数特色小镇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C 古镇在发展过程中未深入挖掘自身特色,缺乏创新能力,财政支持不足,宣传政策不到位,无法吸引更广泛的人群,产业无法扩张,当地人无法创业,制约了经济发展。
为了促进城镇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特色小镇应着力解决定位把握不清晰、不准确等实际问题,发挥特色小镇的独特功能,防止出现“千镇一面”的现象。在初步规划中,要确立正确的战略定位,打破经济效益指标的单一约束,制订长远的培育规划,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规划特色小镇的发展,加快特色小镇的发展进程。
文化产业不应以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要合理挖掘、保护乡土文化遗产,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将文化挖掘及地方民俗特色发展有机融入当地生态城镇文化旅游建设工作中,展现地方特色、精神魅力和时代创新精神活力,借助乡村、城镇空间表达生活中的共同事物和观念,找到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之间的平衡点。
特色小镇要坚持少、精、小的发展方向,在客观实际基础条件下建立主导产业。确定自身优势,突出特点,避免劣势,宣传专业知识和特色,避免重复建设。不得捏造、歪曲和违反发展规律,不能在追求完美的同时畸形发展。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可以重点发展制造业特色城市,先进要素集中的地区可以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创意设计、数字经济、金融服务等特色城市,具有相应资源的地区可以进行商贸流通、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和体育相结合的特色城市。
我国农村各地开展的乡村特色小镇项目均可以浙江省项目为典型案例,依托高度集约、现代化水平且较为完善的特色农业基础设施,造就农村市场建设开发新阶段的特色优势,提升我国社会生产力与创造活力。
浙江省云栖小镇是目前国内首个成功申报并尝试自主开发投资建设的示范特色小镇,是浙江省首批创建的37 个特色小镇之一。小镇的前身是2002 年成立的传统工业园区。2011 年10 月杭州云计算产业园在转塘科技经济园区隆重开园,成为全省首个云计算产业园区,奠定了云计算大数据的产业发展方向。2013 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两鸟理论”,在原来传统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建设了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硬件产业的特色小镇。
安徽省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小镇的事例值得学习。亳州市义门中药养生小镇项目在建设发展初期明确规划产业战略及定位,以中药养生休闲产业项目为小镇特色,吸引社区居民、游客,高效利用野生中药材,形成了中药材家居养生旅游主题的新特色。
C 古镇作为历史文化名镇,有着长达千年的历史,在定位初期应紧紧围绕古镇建设,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新时代传媒技术,将尘封千年的历史记忆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游客感受到积淀千年的文化熏陶。不应一味地发展商业经济,背离初衷,走向经济利益至上的同质化道路。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积极补齐小城镇相应区域的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与相关特色产业项目的布局构建相结合,多角度、全方位、科学地分析解决特色小镇项目面临的问题,实现特色小镇与周边协调发展。例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与设施,大幅提升特色小镇吸引人才、发展经济、承载文化的能力;完善交通设施等配套建设,大幅促进特色小镇与大城市之间的联系,从而吸引更多外地人员去特色小镇旅游。
各级地方政府要依法加大对红色小镇项目建设的跟踪与监督力度,对违法或违规建立特色小镇的行为予以处罚,对小镇主导产业建设薄弱的部分进行指导。需要注意的是,政府不能凡事大包大揽,要将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结合,履行好引导和监管的职责。地方政府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要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建立健全市场主导、分工明确、政企有效合作的机制。
发展特色小镇的目的是实现乡村振兴。特色小镇不仅承担着后扶贫时期的经济驱动责任,还面临着发展困难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特色小镇发展面临的困难不仅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市场机制和媒体宣传方式有关,还与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有关。
首先,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其在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出台有利于特色小镇发展的相关政策,合理给予资金支持,进行有效规划和引导,不断完善监管体系,鼓励地方企业带头投资特色小镇,推动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提高城镇与周边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有关部门要巩固完善基础教育,推动乡镇义务教育事业统筹同步发展,增加中小学教育经费,定期对学校教师开展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从而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
再次,特色小镇要以培育高端产业品牌和延伸产业高端环节价值链为经营重点,延长高端产业链,提高高端产品附加值,努力打造特色产业更多、创新能力更强、体系更完善、形式更优美、辐射更广的特色小镇。聚焦主导产业,促进产业基地改造升级,以建设现代化特色小镇为努力方向,全面改造传统产业,抢占产业链制高点,结合联动发展理念,增强城市发展后劲,打造“产业+社区”的发展模式。以商品生产和生态链建设为重点,实现“产业+旅游+文化+N”的赋能增值、质量提升和产能扩张,构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产业组织生态系统。
参与特色小镇经济的全面建设开发与创新发展,是国家引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在各种历史环境的挑战与巨大机遇面前,我国部分特色小镇面临着普遍泛化、缺乏自身特色、区域发展不平衡、带动能力不足、经济带动作用与自身发展相矛盾等问题。为此,特色小镇要立足于时代,做好发展战略定位,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完善周边区域的功能。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行政策倾斜,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使特色小镇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