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助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探析

2022-11-10 00:06汪敏
中关村 2022年8期
关键词:产教劳动院校

文 汪敏

一、产教融合助推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我国企业转型升级急速推进,职业教育也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这也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随之发生了变化。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持续推进完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制机制,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和路径,对于高校、企业和学生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高职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产教融合背景下,推动劳动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直接促进了高职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劳动教育必须着眼于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有利于提升学生劳动素质,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才。其次,推动劳动教育,有利于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增强育人实效。将劳育与智育、劳育与德育相融合,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使劳动教育进课堂、进专业,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二)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的不竭动力

在新时代我国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迫切需要高技能、高素质、会劳动的技术人才。特别是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普遍应用于企业生产中,创新创造日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更加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一方面,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持续推进高校劳动教育有利于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了解,快速找到努力的方向,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招聘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根据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反馈的问题,积极探索企业转型新模式,促进企业不断发展。

(三)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于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比历史上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高职教育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重视大学生劳动教育,旨在培养新时代劳动者素质,要求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形成高尚职业品质,它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相对接,与新时代国家人才需求相对接,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产教融合背景下持续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将学校的理论转化为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健康成长,成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同时,劳动教育有利于锻造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强化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为之后进入企业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原因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分属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开设的专业课教学,结合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强对专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专业课理论知识、专业课实操技能,并养成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素养。

(一)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高校关于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体制机制并不很完善,对劳动课程的定位、劳动教育教学目标不明确,常常出现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等问题,强调学生志愿服务中的普遍性劳动,并未和专业相结合,没有与产教融合相衔接,对于劳动教育课程应该如何发挥育人功能、有哪些理论支撑、实践指导如何开展都缺乏足够的研究,导致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不够高。有的劳动课程开发缺乏学生视角,甚至少数高校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用理论讲授去取代实践操作,比较单一和死板,存在“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打卡拍照”等现象。其次,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指导教师专业水平不够,对于专业劳动行业不甚熟悉,无法给学生针对性的指导。此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主要是通过第二课堂形式考核,与专业技能考核相关度不高,没有发现企业与高校劳动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和企业合作的意愿不足。

(二)劳动教育中行业企业参与度不够

在人才培养中,企业的有效参与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我国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深度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这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同时,企业的有效参与是高校深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但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企业对于高校劳动教育参与度不高。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训室,但主要是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服务于专业课实训,很少和学生的劳动教育联系起来,在专业实训教育中关于劳动教育的意义渗透不够。

(三)大学生劳动育人价值认同度低

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大学生与劳动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劳动意识和劳动素质不足。受教育体制的影响,很多学生大多接触到的只是书本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差,动手能力弱,学生在小、中学阶段侧重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较少接触劳动教育,劳动能力欠缺。此外,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家庭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甚至有的连家务活都没做过,从未感受到体力劳动的不易。而大学生群体又是社会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来源,在职业院校学生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对于劳动育人的价值认同度低。一方面,学生对于劳动的价值缺乏深入认识,在参与劳动教育过程中没有获得感,认为就是普通的干体力活,觉得无趣;另一方面,学生无法将专业知识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专业技能没有提升,导致大学生对于劳动育人的价值认同度低。

三、产教融合助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策略

以产教融合为载体,有针对性地设置高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建设。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转换观念,多关注劳动教育动态,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劳动素质,为之后的职业劳动积淀经验,努力成为企业需要、能够堪当大任的新时代技能型人才。

(一)完善高校劳动课程体制机制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当聚焦新形势下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常态,深入挖掘专业实践领域中的劳动特性,进行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形成高校和企业相互贯通的劳动评价体系,形成“职业+劳动”的综合评价模式,持续推进劳动教育进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课程标准的制定着重凸显劳动教育理念

高校在制定课程标准的时候,应该建立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对于专业的学习态度和专业未来的规划基础之上,将学生专业发展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提炼出来,有机融合到劳动教育的课程标准之中,这样便于在劳动教学中凸显劳动教育理念,从而避免学生对于劳动教育产生误解,产生“劳动无用论”的观念。此外,课程标准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凸显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也有利于劳动教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从而设计出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案,实现学生劳动素养、劳动技能和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有机融合。

2.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兼顾劳动教育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劳动教育课程设置还应该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首先,必须设置一定课时的理论教学,解决学生“知”的问题,劳动教育推进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简单地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思想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理论教学可以帮学生廓清思想迷雾,理解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逻辑。其次,保证足够的实践教学课时量,可以将劳动教育进行模块化、结构化和项目化的课程设置,除了与专业实训结合的模块内容,还应该有志愿服务的环节。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的教育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而不是让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流于形式。

3.构建起多元化的综合课程评价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多实行课程成绩为主、第二课堂评价为辅的评价模式。劳动教育课程必须和学生专业结合评价,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因此,产教融合视域下完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必须有企业参与评价,强化学生在职业劳动过程中的实效性,重点侧重于评价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过程中投入的劳动产生的社会效益。这种全面、综合、多元的评价体系也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获得感,凸显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新时代劳动者。

(二)加强劳动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教师必须对于劳动教育有清晰的认知,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积极参与劳动教育,最终成为高素质的新时代劳动者。高校可以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竞争上岗,让懂劳动、爱劳动的教师指导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此外,还可以聘请企业从业者,采用“双师”制,切实增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提升企业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参与度

产教融合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有利于丰富产教融合的内容,这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帮助企业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职业劳动素质的从业者,减轻了企业岗前培训的压力。因而,在推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过程中,企业也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将劳动教育的内容纳入校企合作项目之中去,做好二者的充分衔接,可以选派一批企业骨干参与高校劳动教育实践,通过专题讲座和分享经验等形式,加强学生对职业劳动的认同和感知。如此一来,提升了高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又增强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劳动教育为企业储备具有良好职业劳动素质的人才。

(四)强化大学生对劳动育人价值的认同

要在高校推进劳动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厘清思想迷雾,改变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错误认知。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结合青年大学生的兴趣点,有的放矢,激发青年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劳动育人的良好氛围,强化对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的正向引导,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在做中学,在学中悟,增强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对于职业的体验感、获得感。此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使学生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尽可能地参与劳动,感受劳动的不易,更加珍视劳动成果。

猜你喜欢
产教劳动院校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