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经济建设发展历程及经验探索

2022-11-09 16:32太原
现代企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经济建设发展

□ 太原 李 娜

一百年,在不断的摸索前进中,中国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从列强侵略、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成为如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主要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构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不断完善和丰富。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建设探索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积极进取,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探索中,充分结合各阶段目标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救亡图存,众多的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救国出路,但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及正确的道路选择,各种革命运动均以失败告终。直到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处于黑暗的中国送来了光明,马克思主义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播,为中国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加明确了革命的方向和意义,“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1921年-1949年间,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不断探索中,总结出经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确立上层制度的中心环节,物质条件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而作为农业大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又成为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在充分调研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基础上,1933年,毛泽东同志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提出彻底消灭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广大农民迅速地走到经济建设的战线上来。土地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来源,坚定不移进行土地改革成为新民主主义时期经济建设的核心。之后,毛泽东同志为强调土地问题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带领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五四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等土地政策。

一系列土地政策的出台确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集体互助的生产方式,在统一领导、统一规划中凝聚力量。其中,组建农村合作社成为探索各根据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分散的个体经济逐渐走向集体经济,这对于公有制经济体制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简便易行农民更易接受的方式为恢复生产、调整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土地改革对象方面也充分考虑团结各阶层人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打倒地主阶级,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稳步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建设工作。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建立初期,国民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支困难、通货膨胀严重、产业结构失衡,经济秩序十分混乱,为巩固革命胜利成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建设迫在眉睫。1949年《共同纲领》对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目标、经济形式、经济成分等重大问题做出具体规定,明确国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领导地位,合作社经济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经济,鼓励私营经济发展,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合作为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经济,为各种经济成分发展指明方向。

为进一步充实生产资料,没收官僚资本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强化国营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为提高我国工业化水平,1953年-1957年我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明确任务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摆脱只能造桌子椅子无法生产飞机坦克的窘境,在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也逐渐形成了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分配、消费进行有计划安排,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方向。

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基本确立,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据绝对优势。工业生产总值大幅上涨,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不断夯实,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人民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就。尽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其伴随的产业结构失衡、高度集中引发的生产效率低下、经济运行僵化等一系列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尤其,在之后经济建设过程之中由于急于求成,制定了一些超越社会现实的政策目标,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违背了客观发展规律,在“阶级斗争为纲”的主旋律下,生产力发展受到重创,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使经济发展处于艰难的徘徊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遭受挫折。因此,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并存的探索时期,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事物发展总是充满着同一性和斗争性,要用发展和矛盾的眼光看待问题。

从1986年开始实验到1996年和谐教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整整用了十年,真可谓“十年磨一剑”。回顾这段实验历史,我们称为“先生孩子,后起名字”。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做教育实验大多是先起名字,提出假说和理论构想,再进行验证性实验;而我们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再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探究性实验。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大会明确指出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深化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的改革力度。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崭新命题,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在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指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方针政策。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出认真分析,指出我国将长时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现实,并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战略布局,深化“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协调发展模式。

1992年南巡讲话站在时代的前沿,对深化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做出阐述,针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不确定问题进行及时纠正,从不同维度对争论不休的姓“资”还是姓“社”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的判断标准,就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给出实质性定论,市场和计划作为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并不是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标志。“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深刻见解对理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涌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新观点、新思路,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经济政策调整。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得以确立,进一步完善了所有制结构。

在面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国际形势压力下,党的十七大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完善要素市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做出具体部署,突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以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创造性提出经济新常态重要指导思想,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中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党十九大高度总结了过去五年以来取得的历史成就,确立了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的历史定位。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中国实践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实质性改变,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也真切反映出当前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已然成为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在新一轮的经济改革中,要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创新性国家,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性问题。

二、百年经济建设历程的经验总结

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探索都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丰富,为我们今后的经济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整体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趋势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是唯物史观区别于唯心史观的关键点,由此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一重要论断从物质资料生产入手考察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必然性和科学性,中国一百年的建设历程也充分证明了人民在历史中的决定性地位,是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无论在任何时期,都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永恒不变的追寻。从土地革命、一五计划到改革开放,再至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变,都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以贯之。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更加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鲜明特征,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社会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充分凝结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懈奋斗。

2.坚持思想解放,创新发展。一百年革命建设过程中,深刻反映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富裕。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农民生产权益,不同时期,我们通过创新土地分配方式,变革生产方式等途径不断努力探索,在充分研究改革对象的基础上,紧扣时代脉搏,有步骤、有分类、有目地循序推进改革实施,无论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敢于突破旧思想的禁锢,创新发展的结果。在处理市场与计划的关系问题上,明确指出市场与计划不是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为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提供思想基础,开启了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改革开放使中国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面貌焕然一新,经济迅速腾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日渐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进入新时代,中国更加跻身世界前列,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真正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改革发展之路。纵观一百年发展历程,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有目共睹,尽管改革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却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发展理念,使发展成为社会变革的总基调。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百年,在这一百年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照搬、不盲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期间,创造性提出设立经济特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由此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进入新时代,彻底解决贫困,促进乡村发展,进而全面实施精准脱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由此可见,我国发展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建党百年,在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的积极探索下,我国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经济发展更上新台阶。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总结。进入新时代,我们将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高质量发展,续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猜你喜欢
经济建设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